印度消失的中產階層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經過數十年發展,印度漸成經濟強國,其中產階層人數也日趨壯大。相關機構預測,未來印度中產階層人口數量或達3億至4億之巨。
但《經濟學人》認為,被市場人士及諮詢機構廣泛渲染的印度中產階層其實幾乎不存在。那些針對中產階層的商品,其消費者微乎其微,印度年收入超過2萬美元的人口不過800萬人,只佔印度總人口的1%,大致相當於香港的總人口及平均收入。另有9%的居民收入相當於中歐水平,財富處於全球中等水平。而佔印度人口約四成的居民,其生活水平與其南亞窮鄰居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不相上下。更有約5億人口的生活水平與非洲最窮國看齊。
更為糟糕的是,印度中產階層的發展機會正被增長的不平等所扼殺。來自托馬斯·皮凱迪等著名經濟學家的最新研究表明,1980年至2014年間印度經濟增長所產生的額外收入,有近三分之一被僅佔印度總人口1%的頂層所佔有,其收入較比1980年增長了十倍多,而中間人口的收入增長不到兩倍,與之相較,同類型國家中產階層收入同比增長通常比印度要多得多;又鑒於印度教育體制不利,勞動力的生產效率偏低,從而造成數以百萬計成年人只能充當報酬低的苦力,而很多大學畢業生受雇於中小型企業,這些企業承載了印度超過九成的就業人口,但它們很少像中國企業那樣最終成長為世界工廠級企業,並為中產階層提供層出不窮的工作崗位,印度之所以難以複製中國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印度的官僚主義盛行,令中小企業很難發展成為生產效率高的世界工廠。
儘管印度監管機構也在努力改進政策,旨在提高效率,但往往事與願違。比如2016年政府一度出台廢止舊有貨幣的政策,雖目標直指佔比極少的頂層,但政策執行中也誤傷了大多數人。回顧鄰國中國當初走向經濟繁榮的主要路徑,主要是通過製造業推動就業和收入增長,而今印度即使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也難以再複製此道,因為自動化生產的蓬勃發展正在收窄製造業的就業機會。
基於此,看好印度市場中產階層需求的各大企業更需要理性思考,認清印度市場的真實情況,如果一味寄希望於印度人會像其他地區中產階層那樣沉湎於汽車、海外度假,也許這些企業最終得到的便是幾十年的挫敗。現實情況是,目前僅有3%的印度人乘坐過飛機,平均每45人擁有一輛汽車,號稱「中產」的幾近3億人日均收入不過3美元。
總之,印度雖是個大市場,但商機相對少得多。這些年來,經過幾番努力,印度的消費者階層並未真正興起,希望通過佔領印度中產階層市場而使企業實現井噴式發展的夢想尚屬幻想,在印度市場拓展的各企業必須十分努力,才可能使增長潛力變成實實在在的利潤。(石璐)
TAG:中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