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北京,我再也不用穿過十環去上班

在北京,我再也不用穿過十環去上班

越來越長的通勤時間和距離,幾乎是所有北上廣候鳥族頭上的魔咒。直到有一天,這個魔咒被我破解了。

上班如同一場遷徙

首都北京有16個區,面積1.641萬平方公里,以紫禁城為中心,已經修完了六環路。

2000多萬人口中,京城候鳥族的生活是這樣的:五六點起床,坐公交、地鐵或私家車奔波幾十公里,從郊外趕到市內上班,晚上七八點下班,一臉疲憊地趕回去,十點以後到家,倒頭就睡,睡眠時間不到六小時。有些人甚至主動要求加班,這樣就能睡公司的沙發了。

每天,由南向北,自西向東,候鳥族清晨穿越市區,黃昏返回郊區,一天穿越差不多十環,只為了在北京紮根的那種感覺。候鳥族幾乎沒見過小區白天的樣子,每天都在經歷一場小規模的春運。

來北京的兩年後,我也成為了候鳥族大軍里的一員。

2015年,爸媽給我買了套商住兩用的小公寓(沒有購買住宅的資格),30多平米,在東北六環機場附近的位置。小區藏在幾個物流基地和貨運倉庫中,方圓幾公里沒有超市也沒有其它小區,像一座孤島。只有2公里外的地鐵站勉強提醒著我,這裡還屬於北京。

即便如此,也比市內合租幸福很多。坐地鐵45分鐘直達我北五環的公司,是可以接受的通勤時間。更重要的是,我再也不用和不講衛生的奇葩室友共享洗手間了。

這樣的幸福感沒有持續多久。三天兩頭的加班、職業瓶頸期的到來,讓我每天焦頭爛額。一次和項目主管發生爭執後,我遞交了辭職申請,跳槽到一家雄心勃勃的創業公司。新公司在東五環外,離我至少30公里,去那裡要換乘兩次地鐵,加上步行,單程需要1.5個小時。

七點半,我準時起床,胡亂吃一口,步行去地鐵站,懶得走路就坐10塊錢黑摩的。八點到地鐵站,排隊上車,準確來說是被推搡上車,把自己結結實實地嵌進罐頭一樣的車廂內。如果排到隊尾,連上車都很困難。

網路圖片

這趟地鐵連著五六站很少有人下車,只有潮水一般湧上來的上班族。剛開始幾天,一米六多的我在人牆的縫隙里感到窒息,被擠得受不了就大叫一聲,這招也有助於嚇退變態男們的咸豬手。車上氣味混雜,陌生男人的鼻息就在耳側,幾天就根治了我多年的肢體接觸恐懼症。

地鐵站的換乘更讓人崩潰,人流像在泥潭裡行軍,很快又投入新的戰場。1小時20分鐘後,我到了公司,體力消耗掉大半,帶上張頹喪的臉,像剛從前線下來的士兵。而且,我還是遲到了,被公司行政罰了50塊錢。

晚高峰也好不了多少。工作一天後,身心疲憊,到家已是九點半,床上一躺,有時,開著燈、穿著外套就睡著了。

通勤時間長,三餐時間也不確定,胃經常會疼,不得不帶著零食,可這又加重了背包的負荷,站得久,脊椎會有些隱痛。

每天都是新的地獄。今天被擠得大叫,明天下不去車,後天眼鏡被擠掉,抽不出身彎腰去撿,從家到公司,成了一條花樣百出的煉獄之路。

父母聽我心情不好,來了趟北京,目睹我每天的生活後,勸我回家工作。此前,這個提議常常引發我們的爭吵,可這一回,我嚎啕大哭,兩個多月的辛苦和難受一股腦發泄了出來。

很多人安慰我說,這是北漂的常態。2017年2月騰訊位置的一組大數據顯示,北上廣深四城超過1小時通勤時間成為常態,最遠的工作日出行半徑可達40公里以上,往返則超過100公里。

我受不了這種生活了。

開順風車的南城土著

「你可以試試順風車啊,比你坐地鐵摩的貴不了多少。」一次聊天時,住在通州的同事小可對我說,他住的地方離地鐵太遠,常常坐順風車上班。

我將信將疑,在滴滴順風車上選定了起點和終點,價格預估是50元,拼到座的話,只要30多。

從我家到公司上五環幾乎是條直線,五環又很少堵車,速度自然快,而坐地鐵從五環外到四環又到五環,相當於去市裡兜了一大圈子。

「早上叫車會不會很難?萬一沒人接單怎麼辦?」我有點猶豫。

「可以提前一天預約。」

那天我剛下班,在順風車上發布了次日8點30的行程,不到10分鐘,就有車主接單。車主信息顯示是個80後小伙,信任值89分,北京人,愛古典樂,喜歡歐洲。他出發的地點就在我附近。

幾分鐘後,我的手機響了,是順風車車主。

第二天8點25分,我在小區門口見到了車主,一個89年的小哥,平頭,笑嘻嘻的,一口京片子。剛接上我就和我聊起來了,問我做什麼工作,家在哪兒。

他說,自己是北京土著,身份證110開頭的那種。從前住在宣武區的衚衕里,如今拆遷安置到了常營的一個回遷小區。

「傳說中的南城土豪啊。」聽他說話直爽,我也不再拘謹。

「不算吧,房子小,兩套,我住的是60多平米的一居。」

那會,「在北京,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的文章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文章里說的「北京沒有人情味」、「約飯就是生死之交」也戳中了我的痛點。從前我接觸最多的北京人是計程車司機,他們大多能說會道,有的直言對外地人的不滿。

我很好奇眼前這個北京車主怎麼看這些爭論。

小哥說,現在的北京對他有些陌生,因為小時候生活的痕迹消失了。和很多外地人一起長大,也很快習慣了不同方言。開了順風車後,和五湖四海的人聊聊天,竟然找到了從前住衚衕大院的感覺。

「有時挺羨慕你們有家可回的,尤其是空氣不好的時候。」

這是我頭一次和北京土著像朋友一樣聊天。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媒體上從來都不缺觀點和意見,缺少的是面對面坦誠的交流。順風車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我有點被這個北京小哥的真誠感染到,想起自己剛來北京時逛衚衕的興奮,情不自禁說了句:「我發現我還挺喜歡你們北京的。」小哥也哈哈笑了。

9點5分,車到了公司樓下。我給了小哥五星好評,一點也沒感覺到路途漫長。

那天是我幾個月來第一次這麼早公司。更讓我開心的是,我只花了37塊錢。

晚上我到家算了一筆賬,地鐵票價7元,黑摩的10元,來回加起來是34元,用時3個小時。按20個工作日算,一個月通勤帶來的直接開銷是680元(地鐵票價打折幾乎可以忽略),通勤時長共計60個小時。每月無可避免地會有幾次遲到,按三次算,交150元罰款,加起來每月通勤產生的費用是830元。

而坐順風車,拼坐30元,拼不到50元,耗時40分鐘左右,來回最多100元,一個月的開銷2000元,通勤時長共計27個小時。意味著我用1100塊錢節省下了33個小時,而我上班的時薪大約是70元,如果我把節省下來的33個小時用於加班,會得到至少2100元的加班收入……

這筆賬還只是顯性的經濟成本,真正被改變的是我的生活。

當初,我為了有舒適的居住環境才買了房,可長距離通勤帶來的疲憊卻擴散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業餘時間被擠壓,一個月都開不了幾次電視,享受生活無從談起;為了擠地鐵,早餐和晚餐常常無法按時,胃越來越差,在地鐵上看手機和看書,眼鏡度數增高,久站對脊椎也造成損害;偶爾的地鐵故障或者起床困難,又會導致無法逆轉的遲到;工作日的疲勞導致情緒的暴躁和抑鬱,周末也只想休息,參與社交的興趣就越來越低,反過來過得愈加封閉……

滴滴順風車的出現幾乎解決了這所有問題。至少,舒適的乘車環境讓我再也不用擔心健康問題。

通勤時間和生活質量是幾乎所有北漂都在做的平衡,順風車提供的不僅是代步,而是一種更經濟理性的生活方式,治癒了都市通勤病,更讓同行上班的人們有了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鑽進順風車內的幾十分鐘,讓我前所未有地心安下來。

就這樣,我患上了「順風車依賴症」。每天晚上7點,我預約第二天早上的順風車,下午2點,我預約晚上下班的順風車,工作狀態也比之前好了很多。

享受美好通勤時光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 Nicholas Epley 有個科學發現,說在通勤路上,跟陌生人聊天,會讓人更加享受這一天的通勤時光。

順風車簡直就是為此而生的。

萍水相逢的人們,因為是順路發車,而不是服務和被服務,關係更為平等,很容易成為聊得來的朋友。順風車的環境讓人很放鬆,有時和家人朋友都沒有那麼多話說,遇到一個很能侃的車主,卻會傾訴很多。父母、朋友和同事面前,我們難免戴著面具,面對一個沒有交集的陌生人,反而會展示出更真實的一面。

網路圖片

這就像是一個移動版的社交派對,永遠不缺故事。車主省油費,乘客省路費,在共享互助的理念感召下,彼此分享一段人生,然後又回到人群中。

有位車主放了一路崔健的歌,說年輕時的夢想是做搖滾歌手,為此還離了一次婚,後來覺得天賦不夠才踏踏實實過起日子;有位車主從前在部隊服役過幾年,如今給一個有錢人家做專職司機,賓士和路虎換著開,每天從通州去太陽宮接送僱主上重點中學的兒子,大罵紈絝子弟如何如何沒有教養;還有位女車主一路在吐槽老公不顧家,為我分析當代女青年擇偶幾大誤區。

一年時間,我見了上百位順風車車主,和他們中的大多數交談甚歡。每次結束行程後,我都會給他們認真地做評價,我也向他們介紹我家鄉的特色小吃,傾吐北漂生活里的開心和煩惱,收到了「天生麗質」「氣質優雅」「笑如春風」的評價。

所有車主里,老劉讓我印象頗深。

老劉開著一輛沃爾沃,當時是我下班的路上,下雨,有點堵車,我們聊了起來,我問他沃爾沃啥時候買的,不便宜吧。他說也不貴,沃爾沃車不錯,牌子低調,也是他為人的風格。

「你能猜出我以前是做啥的么?」沒等我繼續討論車,他狡黠地看了我一眼,問道。

我想起他在順風車頁面上的信息,說:「不是服務業嗎?」

「那是現在。以前,我在北京收了很多年的廢品。」

「啊?收廢品這麼賺錢?」我有點吃驚,脫口而出。

老劉對我說了他的故事。他是河北人,老家窮得叮噹響,眼看實在過不下去了,他跟著老鄉到北京打工,在三環邊的工地當上了小裝卸工。雖然年齡小,但老劉在工地上從早干到晚,一天下來能掙三塊五。

有次和老鄉吃飯,席間有人提起,一個老鄉在北京收廢品一天能掙10塊錢,「北京到處都是寶,垃圾堆里都能刨出寶貝來」。

老劉便也干起了收廢品的生意。夏天太陽火辣辣的,冬天冷風吹得骨頭疼,他都忍了下來。走街串巷時聽到衚衕里的門「吱呀」一聲開,有人抱著東西出來賣,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頭一年,老劉就掙了3000多塊錢,當時相當於三名普通建築工人一年的工資。他激動得不得了,春節回老家過完年,把媳婦也帶進北京,兩口子一起干起了廢品回收生意。

後來掙了不少錢,老劉年輕氣盛,決定創業開店,為了照顧父母,回了河北老家。沒想到,回去後不適應小地方的潛規則,生意屢屢碰壁,他於是又來到北京打拚,如今當上了大老闆。北京改變了他的人生,他一直對這座城市抱持著愛意。

「北京機會多,會讓你的人生有很多種可能性。年輕人,房子車子總會有的,哪代人在年輕時都不容易。要有耐心,想想當初為什麼來闖。」

我心裡咯噔一下。老劉的這句話像是對我說的,那段時間,我正對未來的生活感到迷茫。相比於在家鄉的安逸舒適,來北京就是受苦,夢想渺茫,看不到漂泊什麼時候是個頭,可真要回家考公務員,又不甘心,不願在小地方庸庸碌碌。

老劉像一個擺渡人,用自己的故事點醒了正在打退堂鼓的我。

2017年,我還在北京,查看一年來的行程和車主們的頭像,還能想起當時的聊天。順風車其實順的是心,分享的不僅僅是車,更是機緣。那些車主,是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有緣人和渡化者,陪我度過了一段段溫暖又百感交集的旅程。

作者王清洛,媒體從業者

編輯丨王大鵬

- END -

這是「遇見順風車」專欄的第六篇故事。人生的路很難走,無論奔波還是坎坷,有時,你需要一輛順風車搭你一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真實故事計劃 的精彩文章:

形象矮小猥瑣的曾志偉,怎麼就成為影壇大佬了呢?

TAG:真實故事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