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商人伍秉鑒究竟是誰?他為什麼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清朝商人伍秉鑒究竟是誰?他為什麼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原標題:清朝商人伍秉鑒究竟是誰?他為什麼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林小靜


伍秉鑒是世界首富的說法來源於1834年的《華爾街時報》,文章稱伍秉鑒是「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天下第一大富翁」,估計資產達2600萬銀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幾乎等於當時清政府全年收入的一半。2001年,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評選出過去一千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名單上有六個中國人的名字: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伍秉鑒和宋子文。其中,伍秉鑒是唯一不以權勢而能擁有傾國之富的商人,被認為是19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的畫像曾經長期被懸掛在英資香港滙豐銀行總部大廳,《華爾街日報》評價他說:「出生於1769年的清朝行商伍秉鑒,繼承父業與外商從事買賣,又進一步貸款給外商並以此獲得巨額財富。」美國學者馬士也評價說:「在當時,伍氏的資產是一筆世界上最大的商業資財。」


(伍秉鑒)


那麼,伍秉鑒究竟是誰?他為什麼能夠被譽為當時的世界首富呢?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生於廣州。1801年,他從父親手中繼承了十三行中的怡和行,開始了長達40餘年的外貿代理生涯。伍秉鑒的發跡與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離不開關係, 。乾隆中葉之後,清朝只開放廣州一地對外貿易,史稱」一口通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洋行行業的公行組織正式批准成立,「官商」改為「公行」,洋行制度宣告設立。廣州十三行的行商也叫官商,是由官方指定商人充當對外貿易的經紀人,剛開始時只有十三家有壟斷經營權,成為中西貿易、交流的中心。在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下,催生了廣州十三行商人群體的迅速崛起,他們與兩淮鹽商、晉陝商人一起,被後人稱為清代中國的三大商人集團。廣州的十三行當時在西方享譽盛名,西方人稱它是世界的「華爾街」,1850年廣州在世界城市經濟十強中排名第四,1875年仍名列第七,可以說其富可敵國。


(伍秉鑒私家花園)


伍家正是十三行行商中的一員,伍秉鑒的父親曾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多有來往,並在其扶植之下創辦了怡和行。伍秉鑒接任前,怡和行的貿易額在行商中列第三位,其時排名首位的是潘振承創辦的同文行。他接任後不但讓怡和行後來居上,取代潘氏成為行商總商,1813年怡和行貿易額已經躍居行商之首,伍家因此成為廣州行商的領頭人。伍秉鑒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主要原因在於他在處理同外國人和清政府、其他行商的關係中遊刃有餘,三面都能討好。英商稱他為「行商中最精明的人」,而美商則把他看作是最可靠的人,當時流傳這麼一個故事,奠定了伍秉鑒在美國人中的良好聲譽:據說一位欠了伍秉鑒7.2萬銀元的美國波士頓商人,因為經營不善無力償還債務,欠款在身,離家多年卻不能回國,伍秉鑒撕掉了借據,讓他放心地回國。外商們都把精明而大度的伍秉鑒看成最可靠的貿易對手,儘管伍家的怡和行收費較高,但仍樂意與他交易。



(廣州十三行)


伍秉鑒也非常注重搞好和其他行商的關係,雖然是競爭對手,但他卻秉持「利益均沾」的原則,1811年,伍秉鑒擔任英國公司羽紗銷售代理人,事後卻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層有一位行商黎光遠因經營不力破產,按當時朝廷的規定,要被充軍伊犁,伍家便籌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從1811年到1819年,伍秉鑒向瀕臨破產的行商放債達200餘萬銀元,使多數資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於他。伍秉鑒在行商群體中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他被推舉擔任十三行公行的總商。

在」一口通商」時期,伍秉鑒能夠廣州十三行行商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離不開清政府的扶植,他先後利用賄賂、捐贈等各種手段與官府建立密切關係,伍家幾代人都有官銜與封蔭。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後,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於是下令廣州行商歸還條約規定的外商債務300萬兩白銀,伍家又獨擔100萬兩,行商公認繳134萬兩,其他行商攤派66萬兩。不過也正是《南京條約》的簽訂,廣州「一口通商」的優勢已不在,廣州十三行優勢全無,行商隨之日益衰落,有的走向破產,伍秉鑒也不例外。可以說伍秉鑒的成功是清朝「閉關鎖國」政策下的產物,而一旦清朝的這一政策被打破,他所取得的榮譽也一併消亡。


參考文獻:


小廣:《19世紀世界首富伍秉鑒》,《黃金時代》,2006年第06期。


賀痴:《清代世界首富伍秉鑒的財富人生》,中國致公出版社,2010年10月。

編輯: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中國 的精彩文章:

中國海軍的抗戰,不是你以為的以卵擊石!

TAG:近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