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閱讀正當時!孩子喜歡讀追著讀的彩繪版思想巨著新書首發
寒假即將來臨,媽媽們大都會和孩子一起制訂一個寒假的閱讀計劃。童書媽媽今天要向8-14歲的孩子們推薦的是:」少兒萬有經典文庫」新出版的兩冊新書——《資本論》和《本草綱目》。這兩本書可是非常值得列入孩子寒假書單呦!
如果你還不知道大名鼎鼎的少兒萬有經典文庫,可以點擊閱讀三川玲老師的《那些不給孩子看就對不起孩子的書》一文。
2017年年初,接力出版社用七年時間出版了——《萬物簡史》《物種起源》《天演論》《國富論》,這四本巨著的少兒彩繪版,是雄圖大略的「少兒萬有經典文庫」前四部作品。這四本書一經推出,大受小讀者的追捧。
2017年8月出版了第五本《山海經》,我們也專門寫文,對「少兒萬有經典文庫」這種見林又見木的整理和表達經典巨作的手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請點擊閱讀《這是既見森林又見樹木的少兒彩繪版山海經》。
很多孩子利用2017年的寒假和暑假輕鬆讀完了這五本書,還給了我們很多反饋:「非常有趣,很好讀,真沒想到自己能讀完了這麼重要的五大本書」,有的孩子表示因為讀了這幾本書,自己的寒暑假都過得特別充實,特別有成就感。
下面我們就分別來介紹最新的兩本《資本論》和《本草綱目》。
《資本論》——資本「基本演繹法」
近幾年,當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時,馬克思的《資本論》在歐洲的銷量卻成倍增長。要知道,《資本論》第一卷正式出版於1867年,距今已150年。英國媒體開玩笑:如果馬克思還在世的話,《資本論》的巨額版稅收入會讓他輕鬆進入福布斯富豪榜。
《資本論》有多牛?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列入《世界記憶名錄》,認為這部著作屬於「人類的記憶」,因為它「在世界範圍內對社會運動有巨大的影響」。
▲少兒彩繪版《資本論》
全方位地接近名著
作為「少兒萬有經典文庫」中的最新一冊,少兒彩繪版《資本論》繼承了該系列的經典表達手法——見樹又見林。它不僅以通俗的語言告訴讀者《資本論》講了什麼,還從作者經歷、創作背景、作品影響力三個維度,為《資本論》勾勒出立體的環境,從而令小讀者對《資本論》能有更豐滿的認知和理解。
這本書的作者李曉鵬,也是同一系列中《國富論》的作者。他介紹說《國富論》和《資本論》是經濟學研究中最經典的著作,宏大而深刻地展示了資本運作的規律,這些規律在今後的幾百年里依然是有效有用的。
由這樣學養深厚的專業人士願意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孩子量身打造經濟巨著的少兒普及版,幫助孩子搭建接近經典著作的橋樑,真是孩子們的福氣啊。
▲ 引自第一部分「馬克思是個怎樣的人」,可以看到馬克思也有過迷茫,而且其實還是個投資高手!
《資本論》到底講了些什麼?
首先,作者告訴我們馬克思經濟學說的核心是圍繞「生產」展開的,以此為基礎,又藉助對商品和貨幣這兩個概念的梳理,明確了在馬克思的思想體系中特有的「價值」與「剩餘價值」等概念。
樁腳已經打好,接下來,「資本從哪裡來」「資本的積累」「資本的運動」「現實世界中穿著不同外衣的資本」這四個部分合力「論資本」。
▲ 目錄頁
▲ 關於社會形態演進,圖文互為補充
專業手筆的精簡再加工
將200多萬字的學術原作,以通俗的語言「翻譯」後,再精簡、濃縮,直至以6章3萬字左右的篇幅,簡明勾勒出經典著作的主要內容、核心思想和思路框架。這樣的再加工,如果不是出於學養深厚的專業人士之手,你敢讀嗎?
本書作者李曉鵬,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劍橋大學訪問學者,曾任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研究員(Research Fellow),著有《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等被學界譽為研究「中國經濟奇蹟」的代表性著作,還著有面向青少年的《學習改變命運》《中學生思維導圖學習法》《學習高手的三駕馬車》等學習方法專著,他編寫的少兒版《國富論》廣受好評。
考慮到定位,作者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將原著以輕鬆活潑的語言轉化為少年兒童能夠理解、喜歡閱讀的內容。比如,在第三部分第二章的末尾,作者告訴我們「剩餘價值」這個概念像一條紅線貫穿後面的所有章節。「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福爾摩斯的話,請在下一章里認真研究,努力抓好這個線頭吧。」
▲ 剩餘價值如何產生
▲ 剩餘價值如何分配/
經典思想
讓現實多了新鮮樣貌
同時,作者在講述過程中,還時時與現實相結合,原本高高在上的經濟學著作,原來完全可以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巨著在偉大之外,又多了一份親切。
比如,談及貨幣時,作者又延伸到電子貨幣、世界貨幣;在談及商業資本時,說到「批發商的拿貨價階梯式上升」,進而說到「農超對接」。
其實,這已經不僅僅是以經典著作解釋現實,經典的思想像一道光,它讓你習以為常的現實呈現出一種豐富而有趣的新樣貌。
▲ 法餐vs餃子館,詮釋了資本周轉是把金鑰匙
再比如,「資本家一定就是壞人嗎?」這樣的問題,其實在學校的政治課本上可不會給你答案的,而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百年巨著《資本論》講了什麼」的結尾,作者告訴大家,《資本論》是一種科學的研究視角,但它並不針對某個具體的個人,也不是道德的批判。在畢業這麼多年後,這幾句話也令我們這些大人恍然大悟。
▲ 資本家並不等於壞人
《本草綱目》——達爾文說「這是1596年出版的中國百科全書」
每一個知識點背後
都有一片海洋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本草綱目》,我們當然知道,可是很多人但對它的認知,僅停留在兩個關鍵詞:作者李時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其他的呢?對不起,真的沒有了。因為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很多都是「只聞其名,不聞其詳」的。
所謂知識點都是一個個點的話,其實它們除了應付考試,真的是沒有用的!可是我們原來的教育就是要分這麼幾個層次,課外讀物,課本,而課本上劃線部分,也就是知識點。十幾年的教育下來,我們腦海里攢了無數個知識點。
其實,課本上那些要記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個名詞的背後,都是一片海洋,都有無窮的寶藏。
孩子為什麼要讀《本草綱目》?
此次萬有經典文庫選的是一本相對更小眾的《本草綱目》,有的家長可能會犯嘀咕,這不是中醫中藥學著作嗎?我都不信中醫,為什麼要給孩子看《本草綱目》?
現在大家對中醫有不同的看法,不可否認,《本草綱目》也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這並不妨礙它成為具有世界性影響的中國古代博物學巨著。
《本草綱目》之所以重要,是它代表的在中國古代難能可貴的科學精神。
「格物致知」的踐行者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少有的博物學家。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治學方式,多為從聖人經典里引經論據,李時珍卻是真正發揚「格物致知」精神的科學家。他像徐霞客一樣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又本著神農嘗百草的精神,經常把自己當「小白鼠」。
彩繪版《本草綱目》中有一段描寫李時珍為了驗證穿山甲是不是像古醫書上說的,用鱗片捉螞蟻,他長期蹲守,躲在大石頭後面觀察穿山甲。這一段我恍惚看見了小朋友們喜歡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身影。
李時珍更讓我聯想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達爾文了。李時珍雖然沒有像達爾文一樣提出物種進化論,但是在實證考察的精神上息息相通。比達爾文早了200多年,他行走在中國大地上,和達爾文做著同樣的事,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大量的觀察和研究。
達爾文讚不絕口的
「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事實上,達爾文和李時珍真的是有交集的,達爾文對《本草綱目》讚不絕口,稱它是「1596年出版的中國百科全書」。達爾文在研究進化論的過程當中,有過一篇非常重要的論文《動物和植物在家養環境下的變異》,引用的資料,就是李時珍收集的關於雞的七個品種。
李時珍雖然沒提出進化論,但他觀察記錄了大量動物植物在養殖過程中產生的變異,藥效的變化,正是這些研究對達爾文產生了影響和啟發。
《本草綱目》在科學史上的另一個貢獻,是李時珍開創了一種自然分類方法,它與現代生物進化論不謀而合,並且比西方植物學家林奈的自然分類法早了200多年,對後世的科學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
是的,全世界都把《本草綱目》當成寶,達爾文都在讀它,我們的孩子反而無法親近它們,豈不是很可惜?
少兒彩繪版
通往經典的橋樑書
不親近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巨著太高大上了。《本草綱目》是李時珍歷時30年,三易其稿,一生心血的結晶。全書52卷,載有藥物1892種,約190萬字。
這麼一部煌煌巨著,與我們中間隔著久遠的年代,語言的變遷,更重要的是隔著傳統文化的背景無法解讀。即使是把本草綱目全部翻譯成白話文,我們今天也不見得能看得明白。
很可貴的是,少兒彩繪版就像一本《本草綱目》的導讀手冊,它做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翻譯,翻譯經典背後的文化背景,或者可以理解為青少年通往經典的橋樑書。
舉個例子:很多人覺得中醫很玄,什麼氣虛血虛,可是氣是啥?虛又是啥?包括《本草綱目》每種葯都有什麼性寒性溫之類的描述,這個性,這個寒都是指什麼?
這本書就給小朋友做了大概的中醫基本原理的梳理,比如陰陽、五行、藥物的「四氣五味」、用藥的配伍原理等,讓小朋友至少有一個大框架,了解一個中醫背後的世界觀。
語言明白易讀
符合孩子的認知
首先是語言、內容和編排上都非常明白易懂,符合8-14歲小朋友的認知水平。排版也很輕鬆,每個主題都短小精幹,一小節的內容不過半頁。
每頁都有彩色插圖,特別是植物插圖非常精美,還有些配圖《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古代畫作局部,留白也多。雖然是大部頭的書,但小朋友讀起來毫無壓力,獲取知識同時,也是植物之美、中國古代文化之美的感性熏陶。
涉及知識面非常廣泛
比如,書中還講了漢字造字法,講生男生女,講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你會不會覺得這已經橫跨語文、生物、化學多學科了?是的,這本書也是一部關於《本草綱目》周邊的百科全書。
現代的價值觀和認知方法
《本草綱目》是一部偉大的醫藥學巨著,但是受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科研條件等因素制約,這部書也存在許多瑕疵。少兒版並沒有迴避這些錯誤,而是花了專門的篇章來探討這些問題。
是的,並非批判、嘲笑,而是和小朋友一起探討,它會開放式地問:「被黃蜂、蠍子等蜇到了,塗一些尿坑裡的泥會好了,你相信嗎?」
作者也不忘提醒小讀者:《本草綱目》里還有其他的不科學的地方,期待小朋友們自己慢慢去發現。
TAG:童書媽媽三川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