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史札記唯有詩書傳國長

讀史札記唯有詩書傳國長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少數民族,三次建立「國家」政權,兩次統治中國,它就是女真族。

女真族在唐代稱靺鞨,首領祚榮建立渤海國。五代時靺鞨改女真,並走向衰落。北宋時期,完顏阿骨打建立大金,把宋王朝趕到杭州,偏安一隅。明末,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其子皇太極定國號大清,並將女真族改稱滿洲族。

金朝歷九代,凡一百二十年。金在國人中名氣較大,是因為岳飛抗金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清朝算上努爾哈赤共歷十二帝,享國二百九十五年,有為的君主極多,像努爾哈赤、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名垂青史。其中,定國號大清的皇太極,為大清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皇太極去世,攝政王多爾袞率清兵入關,在兩三年時間裡就打垮了南明弘光政權、李自成大順政權、張獻忠大西政權,基本穩固了全國局勢。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四大貝勒中年齡最小、但實力最強的一個,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稱汗,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他從漢族勢力中尋求支持,取得了汗的獨尊地位。

他用漢人:清朝開國四大文臣希福、范文程、寧完我、鮑承先,後三位是漢人。《清史稿》評價:希福屢奉使,履險效忱,撫輯屬部;文程定大計,左右贊襄,佐命勛最高;完我忠讜耿耿,歷挫折而不撓,終蒙主契;承先以完我薦直文館,而先完我入相,參預軍畫。間除敵帥,皆在經綸;草昧之績,視蕭、曹、房、杜,殆無不及也。

他仿漢制:天聰三年,建立了由滿漢文人組成的文館,職掌「翻譯漢字書籍」「記注本朝政事」,為推行漢化運籌帷幄。天聰五年,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國家行政事務。天聰十年,又將文館擴充為內國史館、內秘書院、內弘文院,負責撰擬詔令、編纂史書、掌管和起草對外文書與敕諭、講經注史、頒布制度等。

他推行漢文化:令滿漢官員子弟8歲以上15歲以下者皆就學讀書,稱二三年內,「就學者既眾,我等將成禮義之邦。」

皇太極定國號為大清之後,治國方略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崇德元年十一二月間,他搞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傳統教育」,回顧本民族的歷史,反思現實,並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充滿強烈的憂患意識:

「朕讀史,知金世宗真賢君也。當熙宗及完顏亮時,盡廢太祖、太宗舊制,盤樂無度。世宗即位,恐子孫效法漢人,諭以無忘祖法,練習騎射。後世一不遵守,以訖於亡。我國嫻騎射,以戰則克,以攻則取……恐後世子孫忘之,廢騎射而效漢人,滋足慮焉。」十二月十九日,他又召見所有親王、貝勒、固山額真、文館大臣及其他高級官員,要求他們閱讀《金世宗本紀》,訓誡臣下,話說得有點危言聳聽:若仿效漢人服飾制度,寬衣大袖,左側挾弓,廢騎射之術,則社稷將傾,國家將亡。

這次傳統教育的效果如何,史書著墨不多,但透過一些蛛絲馬跡,還是可以看出當時的情形的。

一是有人質疑:你教育別人,自己不就是一個漢化的推手嗎?皇太極辯解說:朕發此言,實為子孫萬世之計也。在朕豈有變更之理?恐日後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俗,故常切此慮耳。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人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

二是有人公開反對。他的忠實謀士寧完我就明確告訴他:要理解文治的藝術,就應閱讀《四書》;要改進戰術,就應研究孫子等軍事家的著作;要探究王朝興衰之理,就應求助於《資治通鑒》。

三是有人依然我行我素。皇太極最信任的弟弟多爾袞,藉助他給予的權力,全盤接受漢化。

我查閱《金史》,金世宗並非一個死抱住部落舊俗不放的守舊帝王。他接任皇帝的背景是,金熙宗失德,發展到酗酒濫殺。完顏亮弒君篡位,荒淫貪暴,被部下亂箭穿身而死。金世宗靠造反坐上皇位,牢記前車之鑒,朝乾夕惕,勵精圖治。《金世宗本紀》評價他:躬節儉,崇孝弟,信賞罰,重農桑,慎守令之選,嚴廉察之責……孳孳為治,夜以繼日,可謂得為君之道矣。當此之時,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刑部歲斷死罪,或十七人,或二十人,號稱「小堯舜」,此其效驗也。這才是真實的金世宗。皇太極是誤讀了歷史,金的衰落、金世宗之後的滅亡,根本原因是君昏臣暗,又恰逢一個新的馬上民族蒙古的崛起,並非忘記了本民族文化,並非像一些歷史學家所放的大言,什麼「金以儒亡」。

即便如此,清太宗皇太極之慮,決非杞人憂天。在重大轉折關頭,作出戰略思考,又事涉國之大本,正顯出其大政治家本色。

因為他知道對手的強大。和他交過手的明朝守邊大員,個個身手了得:孫承宗築起寧錦防線,皇太極至死也沒有突破;袁崇煥練出一支關寧鐵騎,裝備了先進炮火,努爾哈赤在炮火中傷身而亡;洪承疇是在戰爭中鍛鍊出來的帥才,手中有一支洪兵和無數戰將;還有個祖大壽,勇冠三軍,成為後金騎兵無法逾越的銅牆鐵壁。

因為他知道人性的弱點。皇太極寵愛宸妃海蘭珠。崇德六年九月,他正領兵在松錦戰場與大明交戰,聽說海蘭珠病重,竟然情令智昏,下令撤出戰場,驅馬急返盛京瀋陽。人還未還,宸妃已經去世,皇太極朝夕哭泣,竟至昏迷,太醫搶救一日方蘇醒。在大臣勸諫之下,他曾悔悟道:「天之生朕,原為撫世安民,今乃太過於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過,以此警示。朕從今當擅自排遣也。」但是,一次打獵經過宸妃墓地,又撲倒在墓上大哭一場,從此「聖躬違和」。他或許也預見到,到了乾隆年間,接受檢閱的部隊已經拉不開弓,而他的子孫在大清滅亡時,已經蛻化為一批廢物般的八旗子弟。

他知道大勢難逆,文化憂患徒喚奈何。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漢化帶來的,是對大清一統天下、江山穩固的重大作用。

順治九年九月二十日,順治在太學舉行「釋奠先師孔子」典禮,勉勵太學生篤守「聖人之道」。第二年,頒諭禮部,將「崇儒重道」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康熙親政之後,便在太學舉行了釋奠孔子之禮。二十三年,南巡返京途中,親臨曲阜,舉行隆重的謁孔活動。在孔子塑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禮,還手書萬世師表匾額。並大力表彰朱熹,命將朱熹論學精義彙編成《朱子全書》,以此「闡揚文教,鼓舞儒林」。

此後,清代的帝王,對崇儒重道的國策堅持並發揚光大。

唯有詩書傳國長。國家治理,靠一支強大的官員隊伍。官員隊伍的選拔,需要一套科學體系。先秦時代,世襲為官。兩漢魏晉以後,以德才家世為條件選官,也就是所謂九品中正制,卻蛻變為「上品無寒門」。到了隋唐,確定為科舉取士。它摒棄了血緣、門第等為官的門檻,也拋棄了虛無縹緲的「道德」「才幹」來衡量的模式,完全憑名次選官,公開、客觀,成為當時全世界最公平的選官制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讀聖賢書,接受儒家倫理,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從而維繫國家穩定和統一。這一制度實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直到今天,讀書而「知識化」,也和考試密不可分。通過這樣的選官制度,實現了民族的大融合,培養了有能力的忠誠的政權維護者。清末發生太平天國起義,真正的讀書人沒有人參加,反而是曾國藩之流的讀書人組織起農民軍,挽救了大清王朝,出現了一時的中興氣象。

詩書傳國也傳家,詩書之家繼世長。國如此,家亦然。多少家族,多少朝代興亡,依然靠著詩書,保持著門第的興旺。

漢化不憂且應喜。倒是皇太極的子孫到了最後,緊抱祖宗之法不放,閉關鎖國,沒有應時代之變、文化之變,而落伍於世界,導致了大清的垮台。(文/傅紹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傅氏祠堂 的精彩文章:

走了才知你的好

TAG:傅氏祠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