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絲綢之路、茶葉之路!京山蘇家壟遺址揭示早期銅路之謎
原標題:早於絲綢之路、茶葉之路!京山蘇家壟遺址揭示早期銅路之謎
京山縣蘇家壟周代遺址因首次發現曾國大規模青銅冶煉遺存及出土一批銘文青銅器等重要收穫,而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新發現」。1月17日,從北京捧回獎牌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時稱,考古證實了在絲綢之路、茶葉之路之前,中國有一條古老銅路,被稱為「金道錫行」,而曾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圖為:曾伯桼墓出土代表身份的鼎簋組合
圖為:蘇家壟遺址的煉爐爐基及周邊遺迹
曾國為獲取銅料的「近水樓台」
從京山蘇家壟,到隨州文峰塔、葉家山,再到棗陽郭家廟,近年來,我省考古發掘的曾國墓地出土了豐富青銅器。本次蘇家壟遺址出土1000餘件青銅器,而早年發掘的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更是多達數噸。
大量青銅文物背後,隱藏著曾國怎樣的秘密?方勤稱,銅為當時重要的戰略物資,曾國能夠獲取大量銅料鑄造青銅器,與曾國的地位有關。曾國在西周早期立國,屬周王室同姓諸侯國,始封地位於古代一條重要的南北通道——隨棗走廊上。
結合近年學界研究成果及最新考古發現可知,周王朝的銅料來源主要是南方長江流域的產銅區,包括湖北銅綠山、江西瑞昌、安徽銅陵等,這些地區的銅料開採、冶煉成銅錠後運往中原,再鑄造成青銅器。「隨棗走廊是『金道錫行』的主線路,即銅路的南方線路,而曾國因其分封位置及與周王朝的緊密關係,受命於周王朝,承擔著控制、運輸、管理南方銅錫資源的職責。」方勤稱,「曾伯桼」青銅器銘文「克逖淮夷」,進一步證實這點。
此外,總面積達231萬平方米的蘇家壟遺址,發現銅礦煉渣遺迹達70萬平方米,同時發現一座煉銅爐,爐址上可見與墓地同時期陶片,遺址內距離爐址約1000米正北方處還出土有一塊銅錠。「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蘇家壟不僅是銅路上流通的重要環節,還存在大規模冶銅基地,可見其獲取銅料鑄造青銅器有『近水樓台』之便,出土大量青銅器不足為奇。」
曾國鑄造青銅器的銅料是否來自我省的大冶銅綠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樹祥稱,依據相關檢測結論可知,曾國青銅器之銅料部分來自銅綠山,但也不排除其他來源。
圖為:出土的銅錠
圖為:曾伯桼壺
「金道錫行」支撐先秦諸侯國崛起
在早期中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除了可做禮器還做兵器,與這兩件大事密切相關。方勤介紹,蘇家壟遺址出土的1000餘件青銅器中,有500餘件與禮器有關,其排列有序、組合清晰,為探討兩周時期器用制度提供了珍貴實證。「早期中國可以稱為禮樂中國,禮器是最重要的載體,禮器主要用來祭祀祖先,中國人的忠孝概念,從那個時候開始奠基。」
致力於推動公共考古的著名考古學者許宏在提到「金道錫行」時介紹,青銅是一種合金,鑄造銅器是一種化學變化。而在史前時期,生產石器、玉器等都是一種物理變化,頂多通過切磋琢磨等手段改變其外形。可以說,從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
銅作為先秦諸侯國重要的戰略物資,由國家掌控。國家對外賞賜的都是獨有資源,比如青銅禮器、玉器或是用優質陶土做的陶禮器。而接受納貢,或用武力獲得的,主要為原材料,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做青銅器的原料——銅和錫。
許宏認為,「金道錫行」就是銅錫之路,這些銅錫之路通到周王朝的都邑,影響了整個早期中國,可以說是「金道錫行」支撐了先秦諸侯國的崛起。大量的銅資源運到中原,也為創造輝煌的青銅文明奠定了基礎。
(來源:湖北日報)
大家都在看↓
※萬人期盼的京山大龍聯合廣場元月20日盛大開業,歡迎惠顧,好禮多多!
TAG:新京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