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話說「搭背」 胡展奮

話說「搭背」 胡展奮

2017年夏秋之交,溽熱剛過,頸後大約第一胸椎處(滬語所謂「後勢頸」)就長了一個小癤子,初如粟,漸如豆,最終腫得栗子般大小,開始不疼不癢,但很快又疼又紅腫,而且位置很不好,正是「大椎」之處,背部的要害,定神一想,這不正是癰疽嘛,民間俗稱「搭背」。兒子一位年輕同事,去年差點為此送命,最初只是一個背部小癤,微癢,漸大以後大概剝過幾下,便勢成燎原,癥狀可見十餘只黃色膿頭,像只蜂窩或蓮蓬,且發燒,及至醫院急診,竟然已是「敗血症」,生命垂危,收入「ICU」,重症監護半年,大量的抗生素上去,終至傷筋爛骨,難愈難斂。病程纏綿了一年方可下床。古人常將「養癰為患」與「養虎為患」並列,史載范增與徐達均死於癰疽,可見此病大意不得。

范增輔佐項羽打得劉邦滿地找牙,卻被劉邦謀臣陳平抓住了項羽多疑、自大的特點,使用反間計所害。「項王使者來,為太牢具,舉欲進之。見使者,佯驚愕曰:『吾以為亞父使者,乃反項王使者』更持去,以惡食食項王使者。使者歸報項王,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這種離間法其實是很拙劣的,項羽居然也會相信,平白蒙冤又無以自明的范增只好辭職,未到彭城,背上毒瘡發作而死。唐末詩人周曇為之嘆息:「智士寧為暗主謨,范公曾不讀兵書。 平生心力為誰盡,一事無成空背疽。」范增是被氣死的,史記稱他「疽發背而死」,只是疽和癰是有區別的,同樣是毒瘡,疽為陰性,癰為陽性。而且疽還分「有頭」與「無頭」,有頭疽,明火執仗,屬於體表、軟組織之間的陽性瘡瘍。因其初起患部即有單個或多個白色粟米樣的瘡頭而得名。但無頭疽就麻煩了,那是「深水炸彈」,屬於筋骨之間或肌肉深部的陰性瘡瘍。包括附骨疽、流痰、肩疽等。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氣滯而成。我那癰疽看來屬於「有頭」的了,攬鏡自照,赫然三粒白膿頭,尚未轉黃,問題是身在美國,不知該找誰,尷尬中還是急電上海岳陽醫院的中醫朋友,朋友看了我視頻,認為病因是過食膏粱厚味,外傷感染,邪熱壅聚,化腐成膿所致,所幸尚未潰破,急令:1,停止洗澡、多休息,停食參、芪類補藥,停食一切油膩之物,特別是牛羊肉和黃油白脫;2,癰表立即貼上「透氣創可貼」,防止半夜無意識地抓撓,停食一切發物(詳細清單可網查),目前「搭背」未熟,不建議去美國醫院治療,可內服仙方活命飲,外用金黃膏貼敷;他有一個師兄在洛杉磯懸壺,我馬上登門拜訪,又服又敷,先待「癰熟」,再把膿全部吊出來,折騰了一個多月才痊癒。朋友說,幸好只是「癰」,「疽」就棘手了。

那日得閑,檢視舊篋,發現當年和國醫大師顏德馨談過癰疽的筆記,那時大師還住鞍山新村,我曾多次拜訪,其生前素稱「內外兼修」,翻開當年的記錄,彼稱,古人因為沒有抗生素,對於癰疽是極其害怕的,癰和疽不但有區別,而且還有內癰與外癰之別,《黃帝內經》有「癰疽十七死」,其中內癰:「癰發於嗌(咽喉)中,名曰猛疽。猛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也就是12小時必死。內癰生肝,就是肝膿瘍,生於腸即為腸癰,但是外癰同樣厲害,《黃帝內經》載,「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死矣。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谷實瓜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十歲死,死後出膿。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日死。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千年以下,看內經之「癰疽篇」我們只看到個「死、死、死」。德馨大師解釋說,癰是陽證,發於肌肉,紅腫高大,氣勢洶洶,這種危險是明槍,「明槍易躲」;而疽發於骨之上,平塌色暗,多屬於陰症,那才是最兇險的,「暗箭難防」。范增與徐達,都是「疽」,如果以現代醫學來解釋,就是兩人在憂憤驚恐之際,皮下毛囊受到了細菌深度感染所致,現代人叫「急性化膿性炎症」,病原菌為葡萄球菌。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一般都很好,但抗生素的問題是常常「失靈」,一旦失靈,就「藥石罔效」,全世界每年注射抗生素而仍然死於癰疽的絕不在少數。

問題是,「仙方活命飲」,與「金黃膏」並非癰疽大殺器,中醫藥庫還有沒有更好的寶貝呢?

「有!」上海疾控中心的「老法師」李申生告訴我,他聽丁甘仁(民國時期的中醫巨擘,國醫大師裘沛然的師祖)先生的後人丁景忠說過一個故事:丁家有祖傳的癰疽秘膏,分3號,1號拔膿;2號清創;3號生肌,享譽全國。

丁家老方子在採集與炮製的過程中,有不少「密鑰」,比如方囑:豬膽汁搗蔥白,敷外癰,清創。處方就這麼一句話。豈知這膽汁,須野豬的膽汁;蔥白,必須是「清明之前」的江南小蔥之白;熬膏呢,必須無根水(天落水),以前丁家有自己的葯坊,方子不用寫明是否野豬,是否「明前蔥白」,當班葯工一看就明白應該如何配藥,如何炮製。

又比如,「百草丹」,望文生義很容易理解為百草集約而成的妙藥,其實就是羊胃裡的草結石,又名羊胲子,必須塞北真正吃百草撒歡的「羊胲子」才有效,你個江南羊棚里拉來的、只吃飼料的羊胲子有毛用啊!

密鑰只在丁家老太腦子裡,她「勿響」,神仙也徒嘆奈何。

現如今,丁家老太早已仙逝,只留下一段瑰麗的遺響。

本文刊2018年1月22日《文匯報 筆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筆會 的精彩文章:

漸漸下沉的畫城

TAG:文匯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