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像梁實秋那樣做個有趣的人

像梁實秋那樣做個有趣的人

經典檔案

經典書目:《我把活著歡喜過了》

經典時間軸:約80年

經典所在:聚集了梁實秋作為中國文學泰斗的全部生活智慧,在簡潔的文字中透露出活著的歡喜、平實,以及一種溫暖的情味。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男性朋友之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這是著名作家冰心對梁實秋的評價。

梁實秋是中國文學泰斗,著作等身。近日上市的《我把活著歡喜過了》一書,精心輯錄了梁實秋的44篇散文。這些文章包含極廣,從喝茶散步到讀書寫字,有時講天時地理,有時論世俗人情。梁實秋雖然曾在動蕩的年代裡顛沛流離,但在他的筆下,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露出活著的歡喜、平實,以及一種溫暖的情味。

雖然親眼目睹了時代的大變革,卻能跳脫出現實和社會的直接性,專心致志描寫人性,尤其是在散文中,記錄著一代學者的深情與雅趣。

梁實秋出生於1903年,病逝於1987年,親眼目睹了時代的大變革,卻能跳脫出現實和社會的直接性,專心致志描寫人性,尤其是在散文中,他寫喝茶、散步、旅行,寫男人的自私、女人的善變、中年的通透和圓融開闊,記錄著一代學者的深情與雅趣。

他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

在本書中,他這樣描寫自己所認為的樂趣:「我常幻想著『風雨故人來』的境界,在風颯颯雨霏霏的時候,心情枯寂百無聊賴,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歡,莫逆於心,來客不必如何風雅,但至少第一不談物價升降,第二不談宦海浮沉,第三不勸我保險……乘興而來,興盡即返,這真是人生一樂。」

再比如說送行。他由古人送別談起,談到了現實中的送別:「在現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壽送殯等等一樣的成為應酬的禮節之一」,並由此分析了遠行者和送行者的心態——送行一方多是為了「周到」,被送一方覺得熱鬧、人緣好、沒白混,而且體面。

梁實秋本人嚮往的送行,則頗有君子之風。他說:「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捨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濛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看透生活的不如意卻不抱怨,反而活出自己的小滋味,所以梁實秋的文字雖也有時犀利,但因為他的幽默而不顯得尖銳,甚至很可愛。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梁實秋就是這樣的人。他有著自己嚮往的生活,卻不沉溺其中,反而對現實生活看得極為通透。這種透徹的領悟,從他對人生不同生命階段入木三分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比如,他描述年輕女子的樣子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妙齡女子「玲瓏矯健得像一隻燕子,跳動得那麼輕靈」。這樣的女人是最怕年齡侵蝕的,待到中年,「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麼回事,該凹入的部分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分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

不過,也有一些得天獨厚的男女,「年青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挑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到了中年卻「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對於這些人而言,中年沒有悲哀,生活已經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勞洌」。

在梁實秋看來,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其實,這也是梁實秋一生的寫照。看透生活的不如意卻不抱怨,反而活出自己的小滋味,所以梁實秋的文字雖也有時犀利,但因為他的幽默而不顯得尖銳,甚至很可愛。

作為我國最早的莎士比亞作品譯者,梁實秋花了近40年的時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作品出版後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面對如此驕人的成績,梁實秋卻在慶功會上說了這樣一席話:「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須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寫小說、詩和戲劇等創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很僥倖,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才能完成了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

勇於自我調侃並且調侃得恰當的人,無疑是幽默的人,而真正的幽默,必定是因為有著有趣的心。《我把活著歡喜過了》這本書展示給讀者的,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幽默的卻又對現實有著深刻洞察的文學巨匠的世界。 本報記者 李寧

【梁實秋說】

■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醜惡。「大隱藏人海,」我們不是大隱,在人海里藏不住。豈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園也不容易遁跡。

■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

■不要以為臉是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的受之父母,自己負不得責。不,在相當範圍內,自己可以負責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

■如果把錢的教育寫成一本書,我想也不過是上下二卷,上卷是錢怎樣來,下卷是錢怎樣去……錢怎樣來,只能由上一輩的人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的人看。示範的作用很大,孩子們無須很早地就實習……講到錢的去處,孩子們的意見永遠不會和上一輩的相同。

■真正理想的伴侶是不易得的,客廳里的好朋友不見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侶,理想的伴侶須具備許多條件,不能太臟,如嵇叔夜「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悶癢不能沐」,也不能有潔癖,什麼東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魚之不張嘴,也不能終日喋喋不休,整夜鼾聲不已,不能油頭滑腦,也不能蠢頭獃腦,要有說有笑,有動有靜,靜時能一聲不響地陪著你看行雲,聽夜雨,動時能在草地上打滾像一條活魚!這樣的伴侶哪裡去找?

■人是永遠不知足的。無客時嫌岑寂,有客時嫌煩囂,客走後掃地抹桌又另有一番冷落空虛之感,問題的癥結全在於客的素質,如果素質好,則來時想他來,既來了想他不走,既走想他再來。如果素質不好,未來時怕他來,既來了怕他不走,既走怕他再來。雖說物以類聚,但不速之客甚難預想。「夜半待客客不至,閑敲棋子落燈花,」那種境界我覺得最足令人低徊。

經典檔案

經典書目:《我把活著歡喜過了》

經典時間軸:約80年

經典所在:聚集了梁實秋作為中國文學泰斗的全部生活智慧,在簡潔的文字中透露出活著的歡喜、平實,以及一種溫暖的情味。

「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男性朋友之中,只有實秋最像一朵花。」這是著名作家冰心對梁實秋的評價。

梁實秋是中國文學泰斗,著作等身。近日上市的《我把活著歡喜過了》一書,精心輯錄了梁實秋的44篇散文。這些文章包含極廣,從喝茶散步到讀書寫字,有時講天時地理,有時論世俗人情。梁實秋雖然曾在動蕩的年代裡顛沛流離,但在他的筆下,沒有生之無聊、死之激烈的大悲大喜,而是在簡潔的文字中透露出活著的歡喜、平實,以及一種溫暖的情味。

雖然親眼目睹了時代的大變革,卻能跳脫出現實和社會的直接性,專心致志描寫人性,尤其是在散文中,記錄著一代學者的深情與雅趣。

梁實秋出生於1903年,病逝於1987年,親眼目睹了時代的大變革,卻能跳脫出現實和社會的直接性,專心致志描寫人性,尤其是在散文中,他寫喝茶、散步、旅行,寫男人的自私、女人的善變、中年的通透和圓融開闊,記錄著一代學者的深情與雅趣。

他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

在本書中,他這樣描寫自己所認為的樂趣:「我常幻想著『風雨故人來』的境界,在風颯颯雨霏霏的時候,心情枯寂百無聊賴,忽然有客款扉,把握言歡,莫逆於心,來客不必如何風雅,但至少第一不談物價升降,第二不談宦海浮沉,第三不勸我保險……乘興而來,興盡即返,這真是人生一樂。」

再比如說送行。他由古人送別談起,談到了現實中的送別:「在現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壽送殯等等一樣的成為應酬的禮節之一」,並由此分析了遠行者和送行者的心態——送行一方多是為了「周到」,被送一方覺得熱鬧、人緣好、沒白混,而且體面。

梁實秋本人嚮往的送行,則頗有君子之風。他說:「我不願送人,亦不願人送我。對於自己真正捨不得離開的人,離別的那一剎那像是開刀,凡是開刀的場合照例是應該先用麻醉劑,使病人在迷濛中度過那場痛苦,所以離別的苦痛最好避免。一個朋友說,『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賞識那種心情。」

看透生活的不如意卻不抱怨,反而活出自己的小滋味,所以梁實秋的文字雖也有時犀利,但因為他的幽默而不顯得尖銳,甚至很可愛。

羅曼·羅蘭曾說:「生活中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梁實秋就是這樣的人。他有著自己嚮往的生活,卻不沉溺其中,反而對現實生活看得極為通透。這種透徹的領悟,從他對人生不同生命階段入木三分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比如,他描述年輕女子的樣子是「飽滿豐潤得像一顆牛奶葡萄,一彈就破」,妙齡女子「玲瓏矯健得像一隻燕子,跳動得那麼輕靈」。這樣的女人是最怕年齡侵蝕的,待到中年,「曲線還存在,但滿不是那麼回事,該凹入的部分變成了凸出,該凸出的部分變成了凹入,牛奶葡萄要變成為金絲蜜棗,燕子要變鵪鶉」。

不過,也有一些得天獨厚的男女,「年青的時候愣頭愣腦的,濃眉大眼,生僵挺硬,像是一些又青又澀的毛挑子,上面還帶著挺長的一層毛」,到了中年卻「變得潤澤了,容光煥發,腳底下像是有了彈簧,一看就知道是內容充實的」。對於這些人而言,中年沒有悲哀,生活已經像是「在飲窖藏多年的陳釀,濃而勞洌」。

在梁實秋看來,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其實,這也是梁實秋一生的寫照。看透生活的不如意卻不抱怨,反而活出自己的小滋味,所以梁實秋的文字雖也有時犀利,但因為他的幽默而不顯得尖銳,甚至很可愛。

作為我國最早的莎士比亞作品譯者,梁實秋花了近40年的時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作品出版後在學術界引起巨大反響,面對如此驕人的成績,梁實秋卻在慶功會上說了這樣一席話:「要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他必須沒有學問,如果有學問,他就去做研究、考證的工作了;第二,他必須沒有天才,如果有天才,他就去做研究、寫小說、詩和戲劇等創作性工作了;第三,他必須能活得相當久,否則就無法譯完。很僥倖,這三個條件我都具備,所以我才能完成了這部巨著的翻譯工作。」

勇於自我調侃並且調侃得恰當的人,無疑是幽默的人,而真正的幽默,必定是因為有著有趣的心。《我把活著歡喜過了》這本書展示給讀者的,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幽默的卻又對現實有著深刻洞察的文學巨匠的世界。 本報記者 李寧

【梁實秋說】

■旅行雖然夾雜著苦惱,究竟有很大的樂趣在。旅行是一種逃避——逃避人間的醜惡。「大隱藏人海,」我們不是大隱,在人海里藏不住。豈但人海里安不得身?在家園也不容易遁跡。

■別以為人到中年,就算完事。不。譬如登臨,人到中年像是攀躋到了最高峰,回頭看看,一串串的小夥子正在「頭也不回呀,汗也不揩」地往上爬。

■不要以為臉是和身體其他部分一樣的受之父母,自己負不得責。不,在相當範圍內,自己可以負責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

■如果把錢的教育寫成一本書,我想也不過是上下二卷,上卷是錢怎樣來,下卷是錢怎樣去……錢怎樣來,只能由上一輩的人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的人看。示範的作用很大,孩子們無須很早地就實習……講到錢的去處,孩子們的意見永遠不會和上一輩的相同。

■真正理想的伴侶是不易得的,客廳里的好朋友不見得即是旅行的好伴侶,理想的伴侶須具備許多條件,不能太臟,如嵇叔夜「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太悶癢不能沐」,也不能有潔癖,什麼東西都要用火酒揩,不能如泥塑木雕,如死魚之不張嘴,也不能終日喋喋不休,整夜鼾聲不已,不能油頭滑腦,也不能蠢頭獃腦,要有說有笑,有動有靜,靜時能一聲不響地陪著你看行雲,聽夜雨,動時能在草地上打滾像一條活魚!這樣的伴侶哪裡去找?

■人是永遠不知足的。無客時嫌岑寂,有客時嫌煩囂,客走後掃地抹桌又另有一番冷落空虛之感,問題的癥結全在於客的素質,如果素質好,則來時想他來,既來了想他不走,既走想他再來。如果素質不好,未來時怕他來,既來了怕他不走,既走怕他再來。雖說物以類聚,但不速之客甚難預想。「夜半待客客不至,閑敲棋子落燈花,」那種境界我覺得最足令人低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津網 的精彩文章:

評論:美國政府「關門」傷到了誰?

TAG:天津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