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楮墨留芳——憶陳朗先生

楮墨留芳——憶陳朗先生

陳朗像(丁聰繪)

世紀初,我在奧克蘭大學讀書。當地《新報》辟有「朗素園」副刊,連載陳朗、素子伉儷敘憶名人故舊的篇什。我素愛書畫,又喜存書,於是主動聯繫,造訪二老。朗素園是一座位於西區山丘頂上的黑瓦紅磚木結構別墅。屋外蒼松鬱郁,芳草萋萋,樹下草上立有一座白石少女雕像,側著臉正與肩上一隻小鳥私語——這是老人二女婿的雕塑作品。廳內女主人熱情洋溢,素子老師與我雖為初見,但是相聊甚歡。其間一位老者常來客廳進進出出,他就是陳朗先生,個子不高,步伐不快,不過精神充沛。至於他的外貌,無須贅言,可賞丁聰繪像和周汝昌題詩:「牛頭馬面各風流,牛鬼蛇神佔一籌。好句夫人誇外子,說他老氣太橫秋。」

日後,我成了朗素園的常客。時在園中啜茶食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家事軼事,無所不談。唯有陳先生少言寡語。他偶爾呷一口茶,抿一點酒,聽到高興處,只是淡淡一笑。陳先生本名陳旨言,浙江溫嶺人,1924年生於杭州,幼承家學,作詩填詞;青年時學於國立藝專,堅信「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更名陳朗。解放初期,他擔任「中蘇友好協會」和「中國文聯」《戲劇報》編輯,隨後被放逐青海二十餘年,歷經滄桑,直至「文革」結束才恢復工作。無論在京工作,還是離休回杭生活,陳先生每年都會咳血,需要入院治療。1995年,他隨家人蟄居海外,靜心養痾。

陳先生移居海外後,將京杭兩地藏書一箱箱打包海運至奧城。對於愛書的年輕人,他也喜歡,我因此得以親近先生。他獨居一間斗室,裡面僅有一床一桌一櫥。桌上擺放著畫家何建國手繪陳朗三女兒畫像,書架側面掛著沈從文手書章草《感事殘稿》(周有光、張允和伉儷贈品)。整排壁櫥更是寶物琳琅,除去書籍,裡面還庋藏了一幅幅友朋饋贈的書畫,包括馬一浮、黃賓虹、潘天壽、沙孟海、陸儼少、夏承燾、俞平伯諸家真跡。有一回在斗室聊天賞畫時,陳先生取出一幅蒲華之作,讚許一番,欷歔數言。我對蒲氏不甚了解,只知他是浙江人,心想是陳先生思鄉心切,偏愛鄉人遺作吧。

《舊拓俞伯和書太平廣福寺記》及陳朗跋

我在奧克蘭時,曾尋得大量舊印涉華西書,寫成系列書話,遙寄國內報刊,也呈他寓目。他認為有意思。可能書話中常有著者簡介文字,他也取出自述生平草稿讓我看看。陳先生著有《西海詩詞集》,以詩結交周汝昌;又撰寫多篇戲劇論文,發現魏明倫的才華。我一時忘記了晚輩應有的恭敬,不知天高地厚地說:「詩人和戲劇評論家,您老是算得上的。」先生《瓿齋文存》在台發行,勒口所印正是「詩人、戲劇評論家」。

閑逛跳蚤市場,我覓得鄧爾雅、熊式一舊藏印譜畫冊若干,心中快然。素子老師有詩祝賀,陳先生也很高興,欣然命筆:「殘簡猶搜到屋侖,豈唯金石擊心魂」(奧克蘭舊稱「屋侖」),倒是令我有些愧怍。為了豐富我的藏譜,他還許諾鈐印一冊印集給我。2009年元旦前夕,我將空白印譜送上。時為奧克蘭夏日,天氣漸熱,他不顧高齡,將錢君匋、余任天、林鍇、石開、周昌谷、劉江、吳靜初諸家所刻印石四十餘方一一取出排序,逐個逐張手鈐,再將印文寫好,貼在譜中,最後奮筆一揮:《朗素園用印集存》。印譜見證了印主與友朋彌厚彌永的情誼,尤其是其中有一方「墨痴」是陳先生的少時舊作,曾得到潘天壽先生的認可,因此我很珍惜這部印譜。

《朗素園用印集存》

陳先生素崇米芾,又臨魏碑,雖入耄耋,手力漸弱,但寫得一手文人字,飄逸自如,文氣猶存。我向他討字,他送我自吟自書的《海鹽雜詠之一》:「色香味俱影梅庵,憶語猶堪細細諳……」《影梅庵憶語》是我鄉如皋冒襄的名作。冒妾小宛曾在海鹽葬花,陳先生故有此作。素子老師又與如皋任銘善先生同出夏承燾先生門下,於是陳先生又為我寫了一幅任氏舊作《滿江紅·雲從聞如皋警有寄》。知我喜愛書法,陳先生還書《芷閣詩六首》(素子舊作)和《秋半軒詩詞序》(陳朗為其父詩集所作序言)手卷予我,又割愛送我一幅林鍇書作。我無以回報,感刻難名。

2013年離開紐西蘭前夕,我到朗素園話別。我向陳先生直言,有兩本書他應該完成,以嘉惠學林。一本是《周昌谷(素子胞兄)傳記》,另一本是他收藏的名人手札。朗素園篋中藏有馮敏昌、許彭壽、張元濟、葉恭綽、錢玄同、傅增湘、楊樹達、袁克文、江庸、包天笑、譚澤闓、錢鍾書、啟功、陸維釗、沙孟海、黃賓虹、馬一浮、冒效魯、張伯駒、陳乃乾、程千帆、夏承燾和周汝昌等名人手翰多通。回國後,我在鄉報副刊任職,約請陳先生將冒效魯(如皋人)手札寫成小文,介紹給如皋讀者。2016年,我收到了陳先生的大著《周昌谷評傳》。次年,他的《名人手札》初步編成。經陳先生和二姐同意,我有幸先睹,並選出錢鍾書、包天笑兩通,寫成小文,發表於京滬報上。友人獲悉,索去陳氏文稿,覺得陳藏手札的史料價值不亞於中華書局發行的《鄭逸梅友朋書札手跡》,願意代為推薦給中華。我興沖沖把消息告訴陳先生,他欣然接受。後因種種緣由,至今尚未落實,而先生卻已撒手先去,這讓我深深地愧疚。

楮墨留芳書留香。如今陳先生遽歸道山(2017年12月27日突發腦溢血,29日早晨8點仙逝,享年94歲),只能在其書作中回味他的身影風華了。我也默默地期盼《名人手札》早日付印,了卻先生心愿。

本文刊2018年1月20日《文匯報 筆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匯筆會 的精彩文章:

話說「搭背」 胡展奮

TAG:文匯筆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