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與其罵點什麼,不如做點什麼

與其罵點什麼,不如做點什麼

圖 網路

前段時間在江蘇泰興,有個9歲的孩子因為弄丟手機,被親媽打死了。兩天後有讀者留言:不打算寫點什麼嗎?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這則新聞的每個字都讓我感覺心在燒,當時也有很多母嬰號育兒號在蹭這事的流量,所以就回復她,不寫了。

但很多事不是隨便摁下Delete鍵就能輕易忘掉的,轉念又想,如果文字能在這樁悲劇帶來的負面能量中,有一點點螢火蟲的微光,那麼再少的字數,也有意義。

像以往任何一樁負面的新聞事件發生過後一樣,網上當然是罵聲不絕。在我關注的幾個高知媽媽運營的公眾號里,作者更是直接喊出了「不回家的人渣爸爸,惡魔媽媽都應該去死!」。

說實話我有點失望。我一直覺得:好的教化,應該給人帶來不一樣的觀察視角、更廣的思考空間、更多的悲憫心,以及積極層面的更強的執行力。

而我在那篇公眾文中收穫的偏激、臆斷,散播的負能量,讓我想起了任意一個街井婦女的破口大罵。她們的同情和憤怒都發自肺腑,但她們罵完,發泄完心頭的怒火,擦擦嘴邊的白沫拍拍屁股就走了,什麼都沒做。

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因為這幾個高知媽媽處於社會階層的高處。因為她們的教育水平、影響力和道德制高點,讓她們往下扔的刀子更加傷人。

9歲的孩子當然很無辜,但我相信,事件中的媽媽並不是要刻意置孩子於死地,如果時光能倒回,她不會做同樣的選擇。

新聞提到:孩子在農村和爺爺奶奶長到7歲,因為要讀書才回到父母身邊;孩子的父親長期不在家;媽媽工作,獨自撫養孩子。

上班時孩子獨自留在家中,當他感到害怕請求媽媽在家陪自己時,媽媽會以「不上班怎麼會有收入,沒收入怎麼生活」回絕孩子。

很顯然這是又一個在偽單親家庭模式下成長的孩子,而且家庭經濟壓力比較大。

記得曾經有個段子這樣調侃中國男足:

男足總體來說還是很優秀,只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他們的左腳,另一個是他們的右腳;

同樣的段子也可以用來形容當下很多中國已婚男人:

他們總體上來說還是很優秀,只有兩件事沒做到位:一個是錢不到位,另一個是人不到位。

去年網上曾經爆出一則新聞:一位富豪每個月給他太太11萬元家用,但經常不回家。爆料者的本意可能是:你看當有錢人的老婆,也就是不缺錢,老公經常不在身邊,其實也未必幸福。

但新聞下的評論可是炸了窩,眾多孩子媽紛紛留言:

都給你那麼多錢了,你還要他回家幹嘛?

你花一萬元請個阿姨,剩下十萬元吃喝玩樂、美容,有什麼想不開的?

你照顧一個孩子,給你11萬元;我照顧孩子和老公,還得倒貼,我不是得跳樓么?

甚至很多媽媽把價碼降到每個月2~3萬,求:老公不回家。

看似笑罵調侃,其實都是一把辛酸淚。

泰興事件中,同樓居住的鄰居都反映:這位媽媽平時和顏悅色,對鄰里都很客氣。只是對孩子是「一點即著。」

這裡面的原委很好理解:領導惹不起,老公打不著,鄰居面子上抹不開,唯有孩子,身體弱小,又不敢反抗,成為壓力等級中的最底層。工作上的不順、對老公的不滿、獨自養家帶娃的壓力,終於藉由丟失手機的導火索,統統傾瀉在孩子身上,釀成了一場悲劇。

這位媽媽是惡魔嗎?我不覺得。

如果非得說誰是惡魔,那應該是衝動吧?就像有時候,講過100遍的錯題,孩子錯了第101遍,我們控制不住咆哮的衝動;另一些時候,上了一天班,回家還要帶孩子,明明已經深更半夜,但孩子拒絕入睡,我們控制不住扇他屁股的衝動。比這位媽媽幸運的是:

我們可能有一個更體貼的老公;

有好一些的經濟保障;

孩子從小在身邊長大,對他們有深一些的了解和好一些的默契;

身邊有父母、朋友、另一半提供支持,讓我們有情感宣洩的途徑。

因此,育兒過程中,即便有無數個衝動的時刻,但總能及時懸崖勒馬。

十月懷胎生下的親骨肉,又撫養到9歲,卻因自己失手丟了性命,我覺得這已經是對一個媽媽最殘酷的懲罰了。而且,除了飽受心靈的折磨,她還將面臨法律的懲罰。

輿論的池子已經是沸反盈天,再往裡無謂地吐口水,其實沒有什麼意義。打死孩子的媽媽固然難辭其咎,但雪崩出現,又有哪片雪花是無辜的呢?

孩子的老師,說經常能看到孩子面上帶傷,但孩子說是自己撞的,就沒多想;

女人的鄰居,說知道她打孩子,但每次女人都和顏悅色,也沒好意思提打孩子的茬;

當事人身邊的這些人,只要往深里想一層,往前邁一步,悲劇可能都不會發生。

網上的一篇討論里,有位留言者說自己小時候,院里有個阿姨經常打兒子,下手又重又狠。每次孩子都哭得撕心裂肺,隔壁的人都不忍聽,但也不好意思出面管,只能是她家一開始揍孩子,各家各戶就把門緊緊閉上。

她自己的媽媽,開始也閉過門,後來一想,不行,這樣孩子會被打死,於是跑人家裡找她借醬油。下一次打孩子,說要借醋,再下一次,說家裡的蒜沒了…..只要她一上門,那個媽媽就不好意思再繼續打孩子,一來二去,兩家也熟了,才知道對方媽媽是夫妻兩地分居,女人又養家又要照顧孩子,很辛苦。

於是她媽媽就提出只要是對方媽媽上晚班,或者不能及時趕回家,就把孩子放自己家,倆孩子一起做作業、吃晚飯,什麼時候對方媽媽回家,什麼時候過來接孩子。

直到老公調回本地,這個鄰居媽媽都再沒打過孩子;後來呢,這個男孩長大了,念了大學;再後來呢,這個男孩娶了這家的女孩,打人的鄰居媽媽成了留言者的婆婆。

……

不是每個打人的故事都有這麼美妙的結局,但如果每個人都像故事中的媽媽那樣善良,並且有意願、有勇氣去阻擋暴力的發生,人間能少很多悲劇。

事發前缺乏勇氣直面暴力,事後就別那麼快跳出來譴責。

寫過的公眾號文章,很快就沉沒在歷史消息里,很少有人再去翻閱;

說過的話,如果不是作為呈堂證供,很快就煙消雲散;

現代人習慣了不再為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負責,以為躲在鍵盤後面,就成為了審判正義邪惡的法官,甚至是裁決生死的神靈。

隻言片語或者看似孤立的行為,其實都在播下善意或惡意的種子,善因結善果,惡因引發更多的邪惡。

你「噗」地吹散一朵蒲公英,以為這些飛絮從此就隨風而去,但在你無從知曉的一個地方,那些小傘又重新聚成一朵小球,每一朵都是當初的模樣。

如果我們做不了行為上的英雄,至少別當暴力語言的巨人吧;如果我們不能成為大樹為弱小遮風擋雨,至少還可以成為沉默的大地,托起那些殘枝落葉。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阿曼達 的精彩文章:

澳門賭王和國民岳父是不是抱錯了兒子?

TAG:我是阿曼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