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英國華人虎媽:拼名校是為了進上流社會

英國華人虎媽:拼名校是為了進上流社會

導讀:當初看到這所學校連圖書館也沒有,她還覺得簡陋,後來讀了之後才慢慢了解這所學校,「他們的目標就是培養你考入九大公學,所以其他設備都能省則省了。」

作者:楊猛:記者,作家。獲開發亞洲新聞獎一等獎。著有《陌生的中國人》、《不平靜的江河》。

我在英國耳聞目睹,身邊的華人對子女教育都很重視,投入的精力財力遠遠超出了其他種族。

不久前,我結識了一位華人家長,即是傳說中的那種虎媽:從小給孩子的學業和特長施加各種影響與壓力,親力親為督導,把孩子訓練成為「學習機」,供兩個孩子讀英國的頂尖私校,期間花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和時間,但她無怨無悔。

引起我關注的是,比起其他虎媽,這位媽媽的特別之處在於:她之所以不惜代價供孩子讀名校,就是希望在兒子身上實現另一個目標:跨入上流社會。

——這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華人對於投資子女教育特別熱衷。很大程度上,教育的作用也許一直被刻意美化了,在我們身處的這個現實世界裡,教育除了是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還是進入另一個階層、進入一個充滿誘惑和機會的名利場的工具。


1

盧太太為人謙和低調,外表跟虎媽毫不搭界,隨著交談的進行,她展現出性格中富有韌性的一面。

我們相約在倫敦橋附近的一家餐廳面敘。她開門見山:「我是一個好強的人。」

盧太太是馬來西亞華人,原本在新加坡有一份體面的工作,1996年應聘來到英國,在維珍航空做了三年空姐,認識了來自中國廣東的丈夫,之後兩人一起在英國創業,做起了中餐館外賣生意。

事業和家庭不錯,不過盧太太有一個心結。她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自小父母離異,跟奶奶長大,小時候很聰明,但都是自由發揮,自己在規劃發展。她踏入社會後發現,假如早年有家長在學業上給予引導,自己就會得到更好的成績及發展機會。

「每個小孩都很聰明。一切的成功,就在於父母怎麼樣規劃,怎麼樣引導他們。」盧太太認為。

盧太太對英國教育非常崇尚。英國的教育體系包含公校和私校,公校類似中國的政府免費教育,私校大概500多所,其中,最初創建的9所私校最富盛名,哈羅、聖保羅、溫徹斯特、威斯敏斯特等號稱「九大公學」(聽起來像「江南七怪」一樣奇怪)。她很早就定了目標,如果有了小孩,一定好好規劃,中學就去讀哈羅這些頂尖公學,大學就去讀牛津劍橋或者麻省。

「我當時以為,只要學習好,有了錢,就可以上名校,完全沒有其他的概念。」她說。

事實上,公學(私校)是英國保守的貴族傳統和精英文化的產物,成績不優秀進不去,家長沒有錢也上不了。一般家庭很難進入這個圈子。據稱只有7%的英國家庭有機會讀私校,能讀老牌頂級公學更不容易。

2003年第一個兒子出生。2歲的時候,盧太太就從M&S超市買來各種巧克力,教兒子認顏色,教加減法。因為有的吃,小孩子很樂意配合媽媽的教學。她用自然發音法教兒子發音,為孩子的英文拼寫打下了基礎。

轉眼到了兒子要上幼兒園的年齡。在英國,有些學校包含了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的各個階段的連讀,有些學校只有其中某些階段,而九大公學大部分在11歲或13歲開始招生,提前三年報名。

離她家不遠,有一所盧太太認為是附近最好最大的學校,她給兒子在這所學校的幼兒園報了名,準備2歲半進幼兒園。二月份的面試通過了,四月份月學校突然通知,她需要找其他的學校。因為這是天主教學校,先把位子讓給天主教家庭。

離九月開學只有5個月的時間,盧太太急了,上網到處找,附近的學校看了好多,她看不出區別,看外表覺得都很漂亮,一打聽,全沒位子了。

她才知道,「一些家長很早就規劃好了,報考好幾所學校,這是遊戲規則。我們不知道,只報了一所。」

她像無頭蒼蠅一樣打電話到一所學校諮詢,對方聽到這種情況,問她想讓孩子讀學術性的學校還是非學術性的學校?她第一次得知上個幼兒園還有這種區別,她希望兒子學業好,就選擇學術性的學校,於是那位女士給她推薦了一所學校ML(隱去全名)。

起初盧太太對ML學校並不滿意,認為學校空間狹窄,也沒有其他學校常見的圖書館。但是別的學校沒位子了,於是想讓孩子讀一年,有機會再轉學。

她說:沒想到陰差陽錯,我們進到了一個很好的學校。

「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考九大公學,就一定要去對的小學。這是一個最關鍵的問題。」她說。

什麼叫「對的小學」?盧太太解釋說:如果一間學校,從2歲招生到18歲畢業,中間再考九大公校的希望就很渺茫,因為這些學校都是希望學生從2歲一路讀到18歲,因此也不會針對如何報考九大公校去輔導學生。

當初看到這所學校連圖書館也沒有,她還覺得簡陋,後來讀了之後才慢慢了解這所學校,「他們的目標就是培養你考入九大公學,所以其他設備都能省則省了。」

她稱自己很幸運,因此總結出第二個潛規則:選對正確的學校。


2

上了理想的學校只是長征開始。盧太太瞄準了九大公學的既定目標,開始全心全意幫助孩子規劃學業。

在多年的備考實戰中,盧太太總結出不少經驗。

面試是英國私校招生的重要內容,可以考察學生的語言能力、興趣特長、性格特徵。盧太太堅持帶孩子接觸其他孩子,特別是英國人的孩子,參加各種英國人圈子的聚會,一是學說準確的英語,二是訓練兒子在陌生的英國人面前自如交談不怕生。

盧太太頗費心思地幫助孩子選擇興趣愛好。大兒子5歲學鋼琴,後來學國際象棋。「如果你國際象棋下得好,說明小孩子聰明。國際象棋又是一個耗費時間的運動,學校能看得到家庭在培養孩子方面的付出。」

她認為這都會是令未來學校對兒子及她的家庭的「印象分」加分的地方。

在我看,這是另一種「應試教育」——所以也不要總是批評只有中國人會搞應試教育,英國人也很擅長。

大兒子在國際象棋上顯現出潛質,盧太太和丈夫輪番上陣,除了每晚帶兒子參加7點到9點的集訓,每個月還載他四處比賽,有時去利物浦或曼徹斯特,有時去國外。為了一場比賽,他們可以花五六個小時開車送孩子去目的地,到了已是深夜,就去找酒店住下。通常一場比賽下來,開銷不菲。如是,大兒子入選了13歲以下的國際象棋國家隊。

功課上更是不遺餘力。從小到大,盧太太每天都陪兒子做功課。到了考試和報考前夕,更是督導陪伴左右。

這不算完。幾乎每一門功課,盧太太都會請輔導老師為兒子補習。放假時,她或者先生每天早上7點半開車45分鐘,送兒子補2個小時拉丁文,接下來連補3小時法文,回家再補希臘文和科學。

盧太太有兩個兒子,弟弟小哥哥2歲,也在哥哥曾經就讀的小學。她對小兒子的培養同樣賣力。看到小兒子顯露出飛碟射擊的特長,又請私人教練練射擊。基本學費120到150鎊一小時,子彈用得越多,學費越貴。現在小兒子12歲,盧太太的目標是小兒子14歲時進國家隊。

哥倆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學習、訓練、補習。英國小學一般下午三點放學,弟弟放學後,下午5點鐘到補課老師家吃晚飯、補習功課,8點鐘爸媽接他回家。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

雙休日,父母周六送小兒子練射擊、補習。周日送大兒子補習。往返路上的時間就要四個小時。孩子補習的時候,盧太太就在一邊等,打開電腦做事。

不是在補習,就是在去補習的路上。學業佔據了孩子的大部分時間,也佔用了家長的大部分時間。

盧太太承認,大兒子沒時間碰電腦,電視只允許看新聞,但是她會安排兒子和其他小朋友遊玩。而目的也很明確,就是為了適應將來考試的面試環節。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備戰九大公學的考試。

在如此強力的督導下,大兒子6年級時,通過面試、考試,被聖保羅、伊頓、哈羅、溫切斯特等「九大公學」中的四所錄取,最後決定進入溫徹斯特公學。盧太太得償夙願。

盧太太說,小兒子現在7年級,6年級通過考試也被溫徹斯特公學有條件錄取,如果8年級再通過一次考試,到了2019年9月9年級的時候,就可以去溫徹斯特跟哥哥一起生活和學習。

資料圖:溫徹斯特公學

時間到了午餐高峰,食客越聚越多。在英國競爭激烈的教育體系中冒頭,並不容易。盧太太說,「如果一個家庭有兩個孩子都被頂尖公學錄取,英國人也會對我們的家庭另眼相看。他們知道除了孩子優秀,還要家庭條件許可才可以。」

到今天,盧太太和先生仍然一心撲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計代價地付出金錢和精力。大兒子現在溫徹斯特公學讀10年級,已經有了不錯的自我管理能力,無需像以前那麼操心。溫徹斯特公學是寄宿制,允許學生每三個星期回家一次,吃個午餐和晚餐。算起來也就8小時空閑。盧太太卻利用這個時間,每星期天駕車45分鐘,接孩子回家請老師補1小時數學,學費120鎊,再開車45分鐘送回學校。

我對盧太太表達了欽佩。我女兒三歲,也曾經設想教孩子學這學那,但都沒能堅持。原因是我們沒有盧太太的犧牲精神,不情願把屬於家長的自由和時間完全交給孩子。

我不甘心承認失敗,對盧太太說:「你的目的性很強。但是會不會令孩子失去寶貴的童年?他們會快樂嗎?」

「不會。」她毫不猶豫地說。一方面她的兒子是比較好學的小孩,也不叛逆,沒覺得學習是痛苦的事情。現在大兒子掌握了希臘文、拉丁文、法文,還會英語和中文,他很感恩媽媽給他創造的機會。「大兒子11歲的時候,一天告訴我,他感激我的付出,他說等他有了下一代,也會這樣培養自己的孩子。」盧太太富有感情地回憶。

她還告訴我據說是台灣作家龍應台講過的一段話,大意是:家長不是非要子女將來成為什麼樣子,但是學習好就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選擇權。

在嘈雜的餐館中,盧太太字斟句酌地講:「踏入社會之後,有選擇權。這就是我要幫助他們做到的。」


3

現在大兒子已經初步行使了一次重要選擇權。說起為什麼在四所公學中最終選擇了溫徹斯特,盧太太認為:哈羅和伊頓適合運動型和社交型的孩子;聖保羅的孩子成績很好很聰明,但是來源雜,缺乏家庭背景;而溫徹斯特的學生家庭非富即貴,校友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等名流。同學中不乏中東王子,貴族後裔。她認為學業和音樂擅長的大兒子更適合溫切斯特,並且讓孩子接觸這些人,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脈關係,為將來打算從事的金融事業鋪路。

「在這個社會上,你認識誰很關鍵。誰認識你也很關鍵。」盧太太說。

至此,盧太太明確道出她不遺餘力供孩子就讀頂尖公學的原因,就是以考進名校作為敲門磚,跨入精英階層和上流社會。

為什麼盧太太深信,讀上公學,就可以跨入所謂的上流社會呢?

英國的精英階層人數很集中,卻是權勢和財富最大的群體(中國何嘗不是),這個圈子非常穩固,除非那些偶然間擁有了巨額財富的人或許可以進入這個圈子,一般的中產家庭畢其一生也很難進入。因為普通人沒有這些家庭的血統、財富和權勢。放眼歐洲,公校和私校(特別是頂尖公學)的差異之大,無出英倫其右者。

而公學作為精英圈子的一部分,一項調研表明,那些父輩在名校就讀的家庭,其子女入讀名校的概率比其他的孩子大很多。諷刺的是,最早的公學,諸如伊頓和溫徹斯特是面向窮人家庭的(所謂「公」學),現在卻日益淪為了統治階級的工具。

英國社會也很熱衷討論階級議題。前不久BBC播放了一部紀錄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學校》,講述來自平民家庭的三個讀普通公校的孩子,得到一家基金會的資助,被伊頓公學錄取後所發生的變化。其中一個孩子興奮地說,「我結交了將來可能相當有權勢的人,甚至自己也能成為這樣有權勢的人。」

像盧太太這樣靠自己在英國打拚立足的華人,生活無虞,但不足以進入頂級俱樂部。她沒有背景,靠一己之力難以支撐兒子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只有入讀精英圈子把持的名校,才有機會建立和頂級俱樂部的密切關係。讀名校就成為了如盧太太這樣具有「野心」的中產階級唯一可行的晉級通道。

讀書改變命運,這句中國共識,在英國的階級社會得到了另一種詮釋。

「上九大公學不是把你變得特別聰明,但是對你以後人生髮展的道路非常有用,非常關鍵。」盧太太進一步說。

從培養一個優秀的兒子,到培養一個進入上流階級的兒子。女士的目標發生了微妙然而堅定的轉移。

盧太太有很強的社交能力,她的故事吸引了一批華人富豪的注意。他們希望子女也入讀英國的頂級名校,鞏固自己的精英位置。很多人請她輔導子女,她也很樂意分享經驗,同時結交這些名流,為孩子的未來鋪路。

經常有香港富豪邀請她和先生去遊艇度假,順便幫助孩子指導學業。盧太太儼然成為了名校顧問。現在她認為自己無限接近了當初的目標。

盧太太為了孩子傾其所能付出的故事令人嘆服。很多時候我們發現,機會確實更多地集中在一少部分人手裡,大多數人不管如何努力都很難接近,無論英國和中國都是如此。世界現實,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換一個階級,進入上流社會,這樣的驅動力的確讓人深思。

我說:「聽完你的故事,你還不只是一般的虎媽。」

虎媽主要是向自己的子女發功,壓榨子女的潛能實現自我完善,而盧太太是把讀書當成晉身精英階級的敲門磚,她是在向現實的階級社會發功。

「是的。」她毫不猶豫回答,「光有才華不行。才華需要更大的舞台才能施展。我的目的除了幫助孩子打好學術基礎,就是要幫助他(建立關係)進入上流社會。」

餐廳變得擁擠不堪,我們決定離開。起身穿過用餐的衣冠楚楚的紳士淑女的時候,盧太太說, 「英國人對於我們培養出頂尖公學的孩子非常認可。他們能很快摸透你的家庭背景。普通的私校學費2萬英鎊,住宿制的公學學費3萬8英鎊。差別在哪兒?也許就是圈子!在英國這個階級社會,還是很明顯的。」

我佩服這位媽媽的毅力和付出的心血。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都不一樣,但是現實世界的評判法則:財富、地位,仍然左右著社會風向,吸引著我們緊步追隨。

與盧太太告別,望著倫敦橋上如過江之鯽的行人,我陷入如泰晤士河般混沌的沉思。

原標題:《虎媽傳奇:拼名校是為了進上流社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低齡留學,懸在中產頭頂最危險的炸藥包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