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下雪的北京,容易讓我想起這些傷感的電影

下雪的北京,容易讓我想起這些傷感的電影

最近幾天,朋友圈又被北京刷屏,滿屏充斥著「經濟學家也解釋不了的北京房價經濟原理」,「北大清華畢業的高學歷也買不起房,那還為什麼花錢去進學區房?「。對其中的一篇文章印象非常深刻,文章說那些高學歷留在北京的大部分是70年代來京讀書的那群人,他們留在北京並不是因為比現在的高材生強在哪裡,只不過是趕上了那個時代,用現在的話說是,站在了風口。

突然對70、80年代的北京充滿了幻想,那是個什麼樣的年代。印象中關於北京那個年代的電影有《北京樂與路》《如果·愛》《藍宇》……那個時代,大學還只是個學習讀詩的地方,操場只是跑步談吉他的地方,食堂也只是吃飯和打開水的地方。他們在學校寫詩、開舞會、血條霹靂舞,一心念著詩和遠方,不關心糧食和蔬菜。

可能是大多數電影都美化了生活,那些看上去隔著毛邊玻璃的鏡頭和剪輯總不能讓我真切的感受當時的北京,而如今深陷其中,才明白其實北京一直都是那個北京,每個想留在這裡的人都有滿肚子的故事和苦惱,每盞深夜亮著的燈都照耀著一顆孤獨的靈魂,沒有人不攢著一股往上走的勁。沒有人會釋懷,可能最能釋懷的,是那些說服自己認命的一代。

看有人回憶自己來京的十幾年,幾經坎坷每次搬家都是不得扔掉一床毛巾被,因為那是他剛來北京時無處安身,睡在三節沙發上蓋著的毛巾被。也看到有人買房之後去看了最開始來北京市租的小房子,狹小的走廊破舊公用的洗手間,到處散發著公租房的氣味……現在仍然蝸居在公租房的我不明白他們現在的心情,是帶著一點點的心理安慰告訴自己挺過來了,還是在向蝸居低處的一代鼓勁立flag?

可是,轉念一想,那些離開了的人呢?畢業於清華任職於中科院的那位仁兄,說他離開北京時哭了兩回,第一次是一直照顧看好的老教授找他談話說以後有困難可以找他救濟,另一次說他兒子高興地在新家洗澡時說,沒告訴爸爸他一直很害怕之前租的舊房子。可能,這更堅定了他離開北京的決心,也驗證了生活並不一定只有在北京才能幸福。

所以,所謂的幸福,就是身處某地時的心安理得。最近,我也曾思考是否留在北京這個問題,可是仔細一想,我並沒有這個焦慮。因為,對於所謂的去留與否,我並沒有什麼主動權,如果大多數人都能明白這個道理,我想北京上空的戾氣也會消散一些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遍又一遍 的精彩文章:

相差十歲,為什麼張丹峰與洪欣能夠打破姐弟戀的詛咒,依然恩愛如初

TAG:一遍又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