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遊客都不去的地方,也許才是真正的威尼斯

90%遊客都不去的地方,也許才是真正的威尼斯

在我去過的所有歐洲城市裡,威尼斯可能不是人口密度最高的,但一定是遊客最多的。尤其走在聖馬可廣場周邊,你幾乎覺得這個城市已經完全沒有了(除旅遊從業者外的)普通市民,像麗江,像陽朔。

這樣的城市猶如艷幟高張的花魁,美則美矣,總難免讓人心存輕賤;雖有心走近,卻在來迎來送往間看不真切。

但是威尼斯又豈止那些浮華表面呢?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歐洲最早的猶太人隔離區就在這裡,於是開始慢慢發現不一樣的威尼斯……

到歐洲最早的猶太人隔離區,

探尋莎翁筆下的《威尼斯商人》

記得高中時候,班裡排過一幕短劇,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我默默覺得伶牙俐齒的自己很像鮑西亞,可最終老師選中了頗有端莊美的班花;而飾演猶太商人夏洛克的男生,身材瘦削、頗有「奸」相(希望他看到不要打我)。

那時候只以為夏洛克就是大壞蛋,讀書多了、閱歷深了才知道,好壞哪有那麼簡單,身份、立場、文化……偉光正的主角可能也是壓迫,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

而莎翁之所以讓這個故事發生在威尼斯,因為這裡有著歐洲最早的猶太人隔離區。

拜訪猶太人隔離區,最好從里亞托橋(Rialto)開始。

威尼斯有400多座橋,以里亞托橋最為有名。它建於1180年,原為一座木橋,後來改為弔橋,1580—1592年間改建為石橋。《威尼斯商人》第一幕報童賣報的場景就發生在這兒。

里亞托橋的西岸有威尼斯最古老的市場,現在依然營業,據說早上有魚市。我去的晚,市場已經關了,但門口的石雕、連廊的彩繪都透露出歲月。

穿過里亞托橋來到東岸,導航定位:Campo di Ghetto,開始穿街走巷。

那時約是5點,運河正灑上金黃陽光,熱鬧得很;但這一路走來卻遊人漸稀,連好多商鋪都關了。

大約10分鐘,看到小巷盡頭有窄窄水道,小橋對面的房屋驟然高出數層,我知道:猶太區到了。

跨過這座小橋就是猶太人隔離區

[以下插入講古,沒有興趣的可跳過]

在中世紀,天主教規定:猶太人不能擁有土地,不能進入城市。而原來的威尼斯是一片灘涂,漲潮時就會被淹沒,人們用整根的木料在灘涂上打樁再蓋房,嚴格來講不是土地,於是猶太人漸漸聚居於此。

作為商人「做主」的共和國,威尼斯是中世紀歐洲唯一獨立於羅馬教宗的地方,宗教狂熱程度低,相對寬容和開放。這裡的重商傳統也讓猶太人如魚得水。

天主教嚴禁教眾放貸,猶太人只能從事和土地無關的經濟活動,於是放貸的猶太人越來越多,1407年,威尼斯的猶太區誕生了歐洲最早的銀行。

然而好景不長。1492年,西班牙開始大肆驅趕猶太人,大批猶太人因此湧入威尼斯。威尼斯總督開始不安,1516年,將gheto島劃給猶太人,要求他們必須集中居住於此,誕生了歐洲第一個猶太人隔離區。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中ghetto(猶太人隔離區)稱呼的由來。

從此以後,白天,猶太人必須帶上識別身份的標誌才能離開隔離區;日落之前必須回去。夜晚,隔離區大門緊鎖,由基督教士兵看守(猶太人還得為此支付傭金)。

猶太人所能從事的職業也受到嚴格限制,他們只能開典當行或當放債人;或者從事希伯來文的印刷工作、紡織品交易;再就是當醫生。

儘管諸多限制,生活不易,威尼斯猶太隔離區在接下來的一百多年時間裡還是得到了發展。猶太人在這裡建了5座猶太教堂,一所免費猶太學校。

直到1797年,前來征服威尼斯的拿破崙才將隔離區的大門重新敞開,猶太人重獲自由。

不知是否受到歷史的影響,走進猶太區總覺得有種凝重感。

這裡建立隔離區時僅有700餘人,但隨著西班牙、葡萄牙、德國、中歐以及君士坦丁堡被驅逐的猶太人逐漸湧入,人數一度達到4000人。

人多了,地方就那麼大,猶太區的房子越建越高。威尼斯的建築多半為2-3層,但猶太區的房子幾乎都達到了6-7層,身處其中頗有些壓抑感。

猶太人的房子是普通民居的2倍高

隔離區各個出入口都有顯著標志

隔離區里的崗亭+牆上的鐵絲網,有集中營的感覺。

猶太大屠殺紀念牆。1943年,納粹德國佔領義大利,大批威尼斯猶太人逃往中立國瑞士,200多猶太人被運往集中營,只有7人活著回來。

我去晚了,猶太博物館已經關門,但卻意外碰到他們在一個小教堂里的聚會(不清楚是否禮拜)。

不起眼的小門就是集會場所。

與會男士大都著黑色長袍、帶禮帽,在房間最裡面;女士坐的靠外,著裝也較隨意。我詢問能否拍照,她們的態度相當親切友好(可惜我英文太爛,更深入的對話進行無能了)。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似乎有一點點靠近了猶太這個民族。

這是旅行對我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接觸不同的人,因理解而寬容。

上了一個美麗小島,

發現居然全是墓園。

在LP上看威尼斯攻略時,注意到這裡有一個島,上面全是墓園,嬌弱如我,本來並沒打算去。

從玻璃島回主島的途中,經過一個看上去特別寧靜美好的小島,長長的圍牆好像城堡,反正一個人旅行就是隨心所欲,於是下船上島。

穿過門廊一進去我就發現不對了,眼前雖然是綠樹成蔭、鮮花開放,但還有一排排的白色大理石碑啊,多半是到了傳說中的墓園島。

1797年,拿破崙佔領威尼斯,為了防止傳染病蔓延,下令不許把死者埋葬在威尼斯城裡,聖米歇爾島就是這樣一個為死人而建的墓園島。島上有建於1469年的聖米歇爾教堂,鮮花常開。

下一班船還要半個小時才來,於是我硬著頭皮逛墓園島。

其實,死亡和對待死亡的態度是各種文明中特別有趣的話題,我雖然膽小,但好奇心也重。

2016年去菲律賓,曾經和好友一起造訪馬尼拉的美軍公墓和華人墓地,震驚於那裡巨大的貧富差距,為馬尼拉的5萬「墓居族」揪心。

來歐洲之前剛去了四川宜賓,看僰人懸棺,也為那種與天地共存的葬儀驚嘆。

到了威尼斯墓園島,穿行在綠樹、鮮花、雕刻中,也有一種「生如夏花、死如秋葉」的靜美。說到跟自己對話,這裡大概是個好地方吧。

聖米歇爾教堂,據說能安歇在這兒都是「社會賢達」

回來一查,這裡居然還入選了澎湃新聞的《文藝青年掃墓指南》,詩人龐德、史特拉文司基,俄羅斯芭蕾之父加吉列夫(他和尼金斯基的艷情史推薦找來看看)都長眠於此。

圍著美術學院瞎晃蕩,

在小酒館吃tapas喝果啤。

出去旅行,最喜歡就是瞎逛,大概選定一片區域——或市民的、或文藝的、或歷史悠久的——就在裡面漫無目的亂串,往往有驚喜。

以前去過的地方里,泰國最適合瞎逛,因為人友善、愛美,充滿小情小調。與之相比,歐洲是另一種,歷史厚重、建築靜美、藝術氣息濃烈,一不小心就遇見街頭藝人和畫展。

威尼斯我逛了幾個區,聖馬可周邊遊客太多,彩色島和玻璃島都相對特色單一,猶太區略貧瘠,鳳凰劇院周邊略單調……最喜歡的是從安康聖母教堂到美術學院的一片:遊客不多,小店不少,水道蜿蜒,庭院幽幽。

安康聖母堂是巴洛克風格,建於黑死病肆虐期間,企盼聖母瑪利亞對威尼斯的庇佑。教堂內有提香和丁托列托的畫作。

沿著教堂旁的河道,開始隨意亂晃。

這一區的民居顯然較猶太區精美,庭院里坐著曬太陽甚是愜意。

偶遇街頭藝人,有誰知道這琴的名字嗎?

到美術學院附近開始有各種藝術會所、博物館。

美術學院門口的學院橋,木質結構相當精巧。

在這區閑晃的高潮是偶遇了一家小酒館,臨水,沿岸一條得有100多米吧,全是買了他家東西站著、坐著吃喝的,還有美女跟食物自拍。

明明已經走過了,但我實在饞蟲大發,退回去進店。好傢夥,店裡全是人頭!服務員就兩美女,點餐、收錢、調酒、取菜,全是她們。櫥櫃里各種小小的點心鮮美誘人,好像一直再說:吃我吃我!

點了三個小件,一杯果酒,居然真的很好吃:橄欖吞沙配番茄醬,一點酸咸一點酸甜;雞肉碎上面加一點鵝肝碎,香;最簡單的火腿配蛋黃醬,配果酒剛剛好。(想要這家酒館地址的,多轉發,過了500我評論回復)

當然,威尼斯有意思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我不小心闖進了一家看起來像教堂的醫院,後院子里還有一群喵咪在開會……

但是我要趕著推送了,這次就到這兒吧。

越是遊客多的地方,留在你心裡的,可能越是不期而遇的小角落。

這是一個不靠譜女青年、辭職去歐洲流浪後的記錄。

她也許還會分享在其它地方的旅行經歷,或者其它好吃好玩的事;也許會吐槽某人某事,誰知道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