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了解一點抑鬱

多了解一點抑鬱

我是世界上最悲慘的人。如果將我的感受平均分給世界上所有人,那世上就再無笑臉

——————亞伯拉罕·林肯1841

本文所講的抑鬱,包括單相抑鬱-抑鬱,也包括雙相中的抑鬱。

雖然我們經常會說「最近感覺有點抑鬱」,可是一般的沮喪或者低落很少會嚴重到顯著地影響社會功能或者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這樣一段時間的低落或者沮喪,甚至對於個人來講是有好處的。在沮喪狀態下人會進入沉思狀態,而沉思狀態可以讓我們探索我們的內心,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當從這個狀態中出來後,我們可以感受到內心力量的增強,對問題也想得透徹,對於選擇和決定也更堅定。

但是抑鬱症帶來的就是長期和嚴重的心理痛苦,而且會隨著時間惡化。那些經受抑鬱的人們可能在不斷地抑鬱發作中逐漸減少社會活動,甚至失去活下去的意願。

發病率(數據來自Bromet et al, 2011):

巴西10.4%

美國8.3%

法國5.9%

日本2.2%

中國1.6%-4.1%(2015衛計委)

作為從業者,對於中國的這一數字表示很懷疑的。

原因:

1.很多中國人不願意因為心理問題就醫,即便一線城市依然如此。

2.心理問題的公眾知識普及度很差。一些人以為是身體出了問題,於是常年喝著各種補齊治神經衰弱的中藥;一些人壓根不知道怎麼了;一些人感覺到有些異樣,但是又說不清楚到底怎麼了。

類型就簡單介紹一下抑鬱類型(DSM-V):

1.嚴重抑鬱障礙(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2.持續性抑鬱障礙(Persisten tDepressive Disorder)又叫做惡劣心境:

3.經前情緒障礙(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

4.易怒性情緒失調障礙(Disruptive Mood Dysregulation Disorder)

·青少年,6-10歲間初發

·經常性脾氣爆發

·一年以上,在兩個以上環境(家,學校,同齡人),其中至少一個環境中很激烈

5.物質/藥物誘發的抑鬱障礙(Substance/Medication-Induced Depressive Disorder)

6.其他特點的抑鬱障礙:如圍產期抑鬱,季節性短期抑鬱等。

抑鬱的解釋:

抑鬱的進化心理學解釋:

進化心理學家Denys de Catanzaro(1991,1995)建立了關於自殺的進化學理論,他認為自殺更可能發生在當一個人廣義適應性(Inclusive fitness)的能力顯著下降時。這些顯著下降的能力包括對未來健康不佳的預期,長期的虛弱,羞恥或失敗,成功生育的可憐前景,成為他人遺傳關係負擔的認知。在這些情況下,似乎沒有這個人的話,另外一個人的基因就更可能遺傳下去。

為了檢驗這個理論,de Catanzaro在一些人群中,尤其是自殺高發人群中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

·社會中18歲到30歲的男性自殺觀念相關性:成為家庭負擔(+0.56),過去一個月有過性經歷(-0.67),成功的伴侶關係(-0.49),曾有過性經歷(-0.45),異性關係的穩定性(-0.45),過去一年有過性經歷(-0.40),孩子數量(-0.36)。

·年輕女性和年輕男性的結果相似。成為家庭負擔(+0.44),有過性經歷(-0.37),對家庭有貢獻(-0.36)。

·50歲以上男性群體中:健康(-0.48),未來經濟問題(+0.46),成為家庭負擔(+0.38),同性戀(+0.38),朋友數量(-0.36)。

·50歲以上年長女性群體中:孤獨(+0.62),成為家庭負擔(+0.47),未來經濟問題(+0.45),健康(-0.42)。

Michael Brown和同事在對175名美國大學生使用de Catanzaro量表研究結果也支持了同樣的進化學觀點。而抑鬱的在研究中也被報告出相似的結果。抑鬱也可能由於社會身份失去,失敗等因素誘發。

Andrews(2002,2009)認為抑鬱狀態可以幫助個人去解決問題。抑鬱可以使得一個人關注在眼前的問題上,促使個人去尋找到好的解決辦法。Hagen(2003)抑鬱也可以看作是抑鬱者給群體的一個信號——我需要幫助,從而增加了繁育的優勢。Stevens和Price(2000)認為抑鬱者發出的信號其實是告知他人自己並非一個威脅。Nesse(2000)認為抑鬱狀態可以使得個人不去做一些冒險行為。

Donald Wittman(2014)反對將抑鬱看作是一種適應,他認為對不良健康結果的抑鬱威脅,以及對好的結果的愉快期望是適應性的,因為他們激發個人努力去提升適應性。軀體疼痛會使得個人不再將手接近火,心理痛苦則讓人們想辦法去獲得快樂。

比如說走路時不小心腿被跌傷了,在跌傷瞬間我們意識到需要避免一些動作或者怎樣不那麼疼,然後當這個人正在腿疼中,Ta並不會真的去思考該如何避免未來受傷,而是關注在痛苦體驗上。但是當這個人傷好了,Ta就會去思考怎樣去避免未來受同樣的傷。如果一些動作獲得更多的性快感,在感受到快感的時刻,這個人並不會用這個時間來思考如何在未來尋找到性伴侶,但是Ta會在未來思考這個問題。

相似的是,當一個人在抑鬱狀態中,Ta更主要地關注在這種心理感受上,而不是在沉思出解決辦法。Andrews和Thomson (2009)表示當人們在抑鬱中時,他們感受更多的是在情感上不被需要,沒有人愛,或者不值得愛,他們並不會在那個狀態里思考怎樣去認識或者吸引更多人。相反,這個抑鬱經歷讓他們有了一次在那個情況中失敗和無助的體驗。總而言之,在抑鬱狀態里,人們最多只有一小部分精力花費在思考應對抑鬱上。孩子們給我們帶來非常多的快樂,所以我們會想辦法來保護他們的安全,讓他們順利進入成年,我們不需要經歷一次失去孩子的經歷來有這樣的一個意識。

而在抑鬱狀態下的沉思(Rumination)的確會提升,但是這種沉思並非積極的,而是一種破壞性的沉思,比如禁錮在自殺念頭中,或者深陷在生命無意義中。很多科學研究表明:1.抑鬱的人在解決人際關係問題上表現很差,2.煩躁不安個人的沉思會干擾問題解決。

精神分析解釋:喪失,或象徵性喪失,兒童期父母關愛不夠

行為主義解釋:積極回饋在生活中的顯著減少

認知觀點:自動化的消極思維模式:經歷,自己,消極的未來;抑鬱的父母更可能與孩子積極互動減少,於是孩子抑鬱概率提升;習得性無助;消極的歸因方式

社會文化觀點:較差的社交能力,不幸福的婚姻,缺乏有效的社會支持,女性(一些研究者認為男性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感到抑鬱),歐美情緒為主而中國人群以軀體表現為主,

基於冥想的治療觀點:消極無效的痛苦應對方式將抑鬱者困在抑鬱惡性循環中,痛苦的情緒身心記憶不斷加深和再喚醒

生理因素:基因,神經遞質失調,REM睡眠失調

抑鬱的消極反饋環路圖(Wittenborn, 2015)

針對抑鬱的技術:

Mindfulness-based技術,艾瑞克森式催眠,積極心理治療,圖式治療,REBT

Reference:

DSM-V

Ronald, J. Comer (2015)Abnormal Psychology 9th

David M. Buss (2014)Evolutionary Psychology

Wittman, D. (2014) Darwinian depression.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Wittenborn A.K., Rahmandad H. (2015) Depression as asystemic syndrome: mapping the feedback loops of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Psychological Medicine.

Williams M., Teasdale J. (2012)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 的精彩文章:

別怕,我們一起!-寫給焦慮抑鬱障礙患者的家人

TAG:抑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