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京沈十餘位著名學者十年著書「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京沈十餘位著名學者十年著書「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核心提示:解讀唐詩,「前人之述備矣」,即在當代,評述和賞析類的圖書亦不可勝數,如何能夠衝出重圍、獨張勝幟?在著名學者王充閭為這部剛剛出版的《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所作的序言中,用「逢其時、得其人、善其事」9個字給出了答案。

今年1月,萬卷出版公司隆重推出114萬字的兩卷本《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這部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人民文學出版社、遼寧大學等單位的十餘位唐詩研究領域著名學者耗時十餘年精心打造的圖書,被出版者寄予厚望。

這樣一部重量級作品是怎樣誕生的?它能夠當得起「經典」二字、能夠得到讀者的認可嗎?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本書的主編之一、著名學者王向峰和萬卷出版公司社長兼總編輯劉一秀。

逢其時

「豪華版」作者陣容成就學界盛事

本報記者:

王向峰:說起來是12年前的事了。當時,雖然國學熱已經興起,但遠沒有當下的詩詞熱,以王充閭先生為首的幾位京沈地區學者,感到很有必要以創新的方式來發揚唐詩,得其精神要旨,於是就想以文學與音像結合的方式,創作一部評析和鑒賞《唐詩三百首》的紀錄片。這個想法得到了唐詩研究領域學者們的一致支持,北京大學中文系、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遼寧大學等多所高校和研究單位的學者們都參與進來。正如你所說,這些學者當時多為學術壯年,正值創為高揚之期,能夠共同參與這部作品的寫作,實屬不易,也能看出大家對於普及傳統詩詞文化的一片拳拳之心。後來因為各種原因,紀錄片遲遲沒有拍成,但學者們所完成的書稿是高質量的,今天能夠以鑒賞辭典的形式重新編輯並得以面世,是很讓人欣慰的。

劉一秀:王充閭先生在為本書所作的序中稱「此部辭典之編纂,乃當前詩歌界、學術界一道粲然可觀的風景線,是一項可喜的收穫、有價值有分量的貢獻,可以『逢其時、得其人、善其事』九字概之」,我認為說得非常準確。所謂「逢其時」,從表層看,是由「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這些電視節目帶動起來的詩詞熱,從深層上看正源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大背景。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汲取養分,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推出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學術著作正是時代的要求。

得其人

對經典進行時代性闡釋是當代學人的責任

本報記者:

王向峰:我可以自信地說,毫不遜色。老一代學者當然有他們令人仰慕之處,特別是他們嚴謹的學風、講求「無一字無來歷」的治學態度,都是後輩學者寶貴的精神財富。老一代學者的長處在於深,而新一代學者的長處則在於眼界更寬、見解更新,在對文本的解讀上結合了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新的理論建樹,而且具有時代特點。同時,前輩的研究成果也給我們提供了深入研究的基礎,這都讓我們這部書可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說到新理論和時代性,可以王建的《新嫁娘》為例:「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詩的本意是講新媳婦對婆婆的口味不了解,所以就先讓小姑子來嘗一嘗。在一些老版本的解析中,常常把賞析的重點落在文本的解釋和讚美新嫁娘的聰慧上,認為這首詩的成功之處在於「從生活中發現和把握有詩意的題材」。而在本書中,將此詩的題旨分為兩個層面:「一為就詩論詩,可認為是寫新嫁娘聰明侍奉婆婆的試驗方法,這是形象畫面所繪。二是以第一層面為能指,從中寄寓新入社會集體、新入仕途之人不知道上司、同事之習性,以及群體的慣常情況,向先於自己在此的人問詢經驗的形象……」後面一層含意,前人也曾闡述過,將此概括為一種象徵的寫作手法,而本書則引入了索緒爾語言學中「能指」和「所指」的概念,觀點更明確了,有利於讀者理解。同時,將詩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與當下年輕人比較關注的職場生活聯繫在一起,也有了較強的時代感。

劉一秀:得知我們萬卷出版公司出了這套書,很多學術界的前輩和文化管理部門的老領導都說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確實,這樣一個選題肯定不算熱門,也頂著不小的壓力。我們並不期待它會如何暢銷,但我們相信它會是一部長銷書。如果說,這兩年的詩詞熱點燃了我們文化基因里本來就有的對於古典詩詞的熱愛,那這火苗就需要有大量的文化人用新的文化產品繼續加火添柴,這也是我們出版人必須完成的時代責任。

善其事

打造一部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精品讀物

本報記者:

王向峰:《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是清代人孫洙,他有句名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孫洙編這本書的初衷是以少年學子為主要讀者對象,供作詩參考之用。由於所選詩作本身具有充分的文學經典性,讀者可以各以其情而自得,所以它又可以成為不同年齡讀者的選取對象。如今,由於中斷了寫舊體詩的傳統,使不少人華髮回頭學舊體,所以《唐詩三百首》又成為童叟皆適的作詩範本。

我們這部書的目標讀者範圍就更廣泛了,既可以作為廣大中小學生學習唐詩的案頭工具書,也可作為傳統文化愛好者深入品讀唐詩的升級讀物,融知識性、學術性和鑒賞性於一體,使讀者不僅知詩好,更能知其所以好的道理,為讀懂、悟透、真切領會唐詩之美掃除一切障礙。同時,我們在詩詞的賞析過程中,也加入了很多舊體詩寫作的知識,從最基本的平仄粘對到如何用典、如何詠懷抒情,這些對於那些有興趣學寫舊體詩的讀者也大有裨益。

劉一秀:經典不厭百回讀,《唐詩三百首》是挖掘不盡的文化寶藏,圍繞這個主題有巨大的出版空間,這是我們的基本判斷。在將這部書列入出版計劃之前,我們也仔細調查了同類圖書的情況,調查的結果是:關於唐詩的普及類和賞析類圖書是短板。我們這部書稿原本就是為紀錄片所撰寫的腳本,這就讓它先天性地具有了語言通俗、生動、優美的特點,與其他那些版本更突出字詞句和思想性的解釋相比,我們這部書在詩歌藝術性的賞析方面優勢比較突出。

在第一次通讀書稿的那一瞬間,我是非常興奮的。在電視節目里,學者們對詩詞的文學性和藝術性的點評是很打動觀眾的,遺憾的是往往無法展開,只有隻言片語。而在我們這部書里,電視里那些精彩的點評隨處可見。為了更符合辭典的體例,我們請王向峰老師按其詩體和詩作順序進行編排,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等八卷,請林東海老師為每種詩體添加相應的詩體介紹。每一首詩都分為作者小傳、原文、注釋、作品賞析四部分,條理清晰,再輔以古版畫插圖,圖文並茂地展現唐詩的魅力,以符合美文閱讀的時代需要……所有的這一切,正是為了將這部《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打造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精品讀物。

《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編選者是清代康熙、乾隆時期無錫人孫洙(1711-1778)。孫洙字芩西,號蘅塘,晩年號蘅塘退士。其人家貧,性聰穎,好學。辛未年進士,歷任大城、盧龍、鄒平縣令,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離任時民皆攀轅泣送。又為江寧府教授,兩校省闈,學問功底深厚。歸老時生活困苦,蔬水常不給。其人學詩宗杜甫,著有《蘅塘漫稿》,編有《唐詩三百首》。

在孫洙選編《唐詩三百首》之前,有南宋詩人劉克莊編的收錄唐宋詩人律絕體詩的《後村千家詩》,因收錄作品過多,沒有專向的讀者對象,流傳不廣。之後有南宋末期詩人、愛國志士謝枋得為學童編選的唐宋詩人的七律和七絕體詩選本《重訂千家詩》;到了明代王相感到謝本沒選五絕與五律,於是又選取唐宋詩人的五律和五絕體詩與謝本合編,共計223首,合成清代所普見的《千家詩》,是流傳較為廣泛的近體詩讀本,從古至今一直在發揮其獨有的向童蒙教詩的示範作用。

到了清代,孫洙出於更深層的審美標準,對《千家詩》頗有微詞,認為「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七言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於是他在選詩的時代上只限於唐,而體式又從律絕體擴延至五七言古詩,便從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孫洙預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自清中葉以來,200多年間,寫舊體的詩人,無不得益於《千家詩》和這本《唐詩三百首》。

新媒體編輯:張藝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遼寧日報 的精彩文章:

春運購票再迎高峰,專家稱搶票軟體不靠譜

TAG:遼寧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