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房——女人的「生死門」,危險過後,總有那麼一片安詳!
「我還年輕,我還想保住我的子宮」。
33歲的產婦在手術台上已是命懸一線,婦產科醫生已經做出了切除子宮保命的決定,然而卻被產婦的這句話所打動。這個選擇的代價是「心臟驟停兩次」、「換血2萬毫升」,這就等於全身換了兩次血。不過好在,最終產婦保住了子宮和生命。這是紀錄片《生門》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個場景。
這裡是婦產科。它並不是針對一種疾病,而是生命激素運動的一個進程,得一邊生一邊觀察,即便你入院時簽了《知情同意書》,在了解了可能的危險情況下,最終你會遇上什麼,誰也說不準。
這不禁讓我回想起發生在去年9月份的「產婦跳樓」時間,談起這一「羅生門」,著實令人難以忘卻:27歲的產婦馬蓉蓉墜樓身亡,醫生曾三次建議剖腹產而被家屬拒絕;家屬則說,院方拒絕了他們剖腹產的請求。
意識清醒的產婦是否擁有對自己身體的控制以及決定力?「身體自治」的共識何時才能建立?
有人說,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產房是最危險,但也是最溫暖的地方,因為危險過後,總有那麼一片安詳。
「有新生、有死亡、有欣喜、有悲痛、有絕望、也有希望」,這裡就是產科,而婦產科醫生,便是這一切的見證人。她們見證了產房中見到的生死、抉擇以及世間的人生百態。
「人們經常討論,會遇到保大還是保小的問題,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個偽命題」。的確,醫生所遵循的原則一直都是「母親安全,兒童優先」。無論是救大人,還是救小孩,這都不是很難做出的決定,因為,沒有大人的安全,那就沒有孩子的安全。
但是還是需要冒險的。有一位患有心臟病的孕婦,懷孕了幾個月,有早衰的情況,如果繼續懷孕,孕婦就有危險。而丈夫認為,自己的妻子懷孕不易,因而想要讓自己的妻子試一下、賭一把。出現了這種情況,醫生就不會跟丈夫談了,而是會直接將娘家人叫過來。因為娘家的人總是會站在孕婦的角度考慮問題,那這就能解決了。其實,當了幾十年的醫生,要求病人終止妊娠,病人不聽的,這倒還是第一次遇見。
不過今年,我們這邊的一家醫院便發生了這樣的一件事情。產婦是再婚生育,而丈夫是初婚。因為是第二胎,產婦想要剖腹產,但是婆婆卻堅持要陰道分娩。不知道婆婆為什麼不同意剖腹,或許是想以後再生。這結果,手術時,產婦的子宮破了,小孩手術台上當場夭折。媳婦怪婆婆,而婆婆找醫院,帶了一瓶農藥,在婦產科的病房裡喝了,婆婆死了。於是一個醫療糾紛變成了兩個,打完了官司,醫院照理賠了124萬。
在我國,決定醫療過程的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有沒有醫學指征的問題,它牽涉到一系列複雜的情況,比如說生男孩還是女孩,以後要不要再生以及醫療費用等等。
「一些病人教會我們學會敬畏生命」。一堆文化程度很高的夫妻,都是做IT的,結婚紀念沒孩子,通過試管嬰兒懷孕。檢查的時候,發現孩子只有45條染色體。婦產科的同事勸他們放棄。他們糾結了許久,翻書、諮詢,最後決定還是要。同事說,將來你們去世後,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怎麼辦,他們說要給孩子存筆錢,要讓孩子的後半生衣食無憂。我很好奇,接著問同事,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他們覺得這是條生命,那麼媽媽說,他已經感到孩子生命的跡象,不能做掉。
剛開始時,同事覺得他們不可理喻,明知道生下來有嚴重的殘疾,為何非要生出來。少一條染色體,可能個子矮、可能沒生育能力、可能有心臟病、可能智力有問題……孩子以後的日子也是煎熬,何苦呢?知道後來被他們所打動,他們負責,對於生命的敬畏著實讓我們做醫生的感動萬分。
這裡就是產房,每分每秒上演著生與死,抉擇與猶豫。這裡是最考驗人性的地方,生孩子的瞬間,你能看清很多人,見識到從未見過的人間冷暖。
有這樣一個笑話:
以後考驗男人不再問:「我和你媽同時掉水裡,你救哪個」?
而是看在產房裡,他對你的態度:細節上的照顧,掏錢時的大方與猶豫,站在你的立場還是婆婆的立場,是男是女時的反應,對保大還是保小的抉擇……
說起來,世間的男女都很悲催,是兩個相互無法理解的物種。
然而,女人,總是要成為被選擇的對象;而男人,總是不得不作出選擇。產房裡的那些事,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了人真正的內心、品性和人格,或許沒到生死抉擇的那一刻,自己的心靈究竟是什麼模樣,或許連自己都是一頭霧水。但是在一番危險過後,總會有那麼一片安詳。
TAG:鼻科宋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