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尹忠老先生談承德的臘八粥習俗

尹忠老先生談承德的臘八粥習俗

兒時的記憶中,

一走進臘月,

便聞到濃濃的年味兒,

臘八臘八,凍掉下巴,

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飄散出家的香氣。

臘八節的由來與民俗

尹忠

一、臘八節的由來

臘與蠟是通用字,本來是一個祭祀的名稱,因為古代世界年歲之終處於農閑,人們要到野外去祭祖先,敬神祈福求壽,避免走獸災禍。所說的終,也就是每年的十二月,祭奠哪一天都可以。可後來有了《荊楚歲時記》這本書後,才把十二月初八定為祭日,為啥就定在初八這天呢?就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所以加上臘月就是十二月,此後這天祭日,叫起臘八節。

二、臘八節食粥月份的由來

釋迦牟尼的原名號,應當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境內迦毗羅王國國王凈皈王的兒子,叫喬達摩悉達多,他為擺脫人間的苦惱,捨棄王位出走,走了許多地方,而後到比哈爾邦河畔,已經走過多數大川河流,高山密林,遭受到千辛萬苦,又累又餓,他昏倒在路上。

恰巧來了一位放牧的女子叫塑業妲的,她在路邊拾來一些干樹枝,用她帶的小鍋,把自己所帶的糧食和乾果煮成粥食,給這位已奄奄一息的王子喂下,使他很快打起精神。看這位王子可以活動,也能答話了,她才走了。悉達多有了精神,到河裡洗過澡後,又到那菩提樹下繼續修鍊,到了十二月初八日終於修鍊成佛。

這一天就成了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到了晉朝,把過去的祭祀日與成道日合併在一起,並把做成的粥食成為佛粥,這天各地都要煮佛粥,也就成為了老百姓俗稱的臘八節。

人們為取個吉祥,又特意將糧食和乾果一共八樣加在一起熬臘八粥。就咱們熱河街講,通常都是用稻米、黏米、高粱米、小米、紅豆、綠豆、栗子、紅棗這八樣。

過這個節日,不管是農村、城市都有這個習俗。按民族來說,漢、滿、蒙古、藏族都過這個節日。

早年,在咱們熱河街(即現在的主城區)。獅子溝殊像寺,在十二月初八日,這天天沒亮,那些寺廟的喇嘛們,特意到殊像寺支起大鍋,放上糧食和乾果,加上充足的水,要熬好幾鍋粥。

各寺廟的僧人都前來吃佛粥。他們還要用餐具盛上佛粥,送給經常為寺廟送香火的施主。也施捨給那些討飯的窮苦人。

(尹忠老師手繪插畫)

人們在臘月初七那天,

就開始準備忙碌,

洗米、泡果、撥皮、去核、挑選

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

再用小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

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節馬上快到了

別忘記喝臘八粥呦!

關注老家熱河

編輯:樂未央

註:我們尊重作者原創,以上圖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家熱河 的精彩文章:

承德這兩棵樹,居然結婚了!

TAG:老家熱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