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國化的努力中建設一流大學

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國化的努力中建設一流大學

摘要: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背景下,面對國家和人類共同的高等教育問題,探討了中國人民大學應看重的價值、優勢、條件、長處、不足、問題、危機和據此採取的發展策略。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國化的努力中,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比較純粹、有效的中國高等教育經驗。

關鍵詞:一流大學;為人民辦教育;注重教育規律;追求真理的意志

曾經有人質疑,中國共產黨(以下簡稱共產黨)創辦的高校是否能成為一流大學?筆者認為,能否創辦一流大學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確定或認同什麼是「一流大學」的標準?是否要堅守共產黨當年創辦大學的初心和理想?我們要在什麼方面超越原來的「工農教育」「幹部教育」等歷史局限,在中國高等教育百舸爭流的競爭中與時俱進,找到我們的優勢、潛力和賴以成長和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作為共產黨創辦的大學,在共產黨執政的國家,面對國家和人類共同的高等教育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應看重的價值、優勢、條件、長處、不足、問題、危機和據此採取的發展策略到底是什麼,這是當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為人民辦教育,為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辦教育

1937年7月底,就在日本侵華的「盧溝橋事變」的同一個月內,中國共產黨黨中央決定在積極擴大抗日軍政大學的同時創辦陝北公學,即中國人民大學(以下簡稱人民大學)的前身,由深諳文化教育規律的林伯渠、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成仿吾、張雲逸等一批黨內的著名教育家籌辦。在投入僅1,800元(法幣)的開辦費後,經過約一個月的努力,陝北公學便正式開學,並迎來了第一批學生,由成仿吾擔任校長和黨團書記。在當時的艱苦環境下,陝北公學的辦學宗旨和培養目標被確定為「實施國防教育,培養抗戰人才」,但為人民服務、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培育先進分子,一直是陝北公學直至人民大學辦學的基本追求。

同年10月23日,毛澤東為陝北公學題了詞,宣告了共產黨創辦大學的明確初心:「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遠見。這些人充滿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與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和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進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毛澤東的這一題詞,至今已經有整整80年了,但認真品讀,依然有振奮人心、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作用,使人能體會到共產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決定創辦大學時所持的理想、所立的初心。

為了實現毛澤東所倡導的培養一大批中國發展需要倚重的先進分子的目標,只有舉辦者的意志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辦教育就要尊重教育規律,依照教育的基本規律辦學,並分析和確定在中國、在每一個具體的歷史階段,應該採取的舉措和對策。所以,在「陝北公學(1937年—1939年)」,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1939年—1948年)」「北方大學(1945年—1948年)」「華北大學(1948年—1949年)」和「中國人民大學(1949年至今)」時期,辦學的領導者都非常重視對教育規律的探究和積極的教育實驗。從創辦時設立的五個系之一的師範專修科、培養師資的高級研修班、設置教務長、健全學校組織機構、創辦分校、與抗日軍政大學聯合招生、總結教學經驗、制定教學計劃、闡述教學方法,到成立教育系、教育學院、教育研究室、師範部、課本編輯室、培養教育管理人才、成立教職員協會、接管地方教育局和學校、培養研究生、建立校務會議制度、建立學生會、吸收班主任和教師代表參加學校管理等,一直都「為過渡到新型正規教育做準備」,在與現代高校相關的教育理論和實踐等方面做了許多主動積極的實驗、實踐探索。

為人民辦教育,為中華民族的自立自強辦教育,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在奪取政權時提出的口號,而且也是中國共產黨一直的辦教育理想和各階段奮鬥的共同目標。回顧中國共產黨發展的歷史,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領域,也是其改變世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從推進工農教育、掃除文盲、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全民義務教育、促進公立學校均衡發展、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到發展職業教育、少數民族教育、終身學習、全納教育(殘障人士回歸正常學校教育)和鼓勵社會力量辦學、建設學習型社會等,都既符合教育發展的規律,也適應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深層需求。在幫助黨和國家把握教育發展的方向和規律方面,人民大學的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見,人民大學的創辦者和先賢們非常明確,辦大學不是辦學店或政府的教育行政機構,要有懂得教育、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一大批「先進分子」按照教育教學和人才成長的規律苦心經營。1949年,在人民大學正式定名以後,便陸續設立了專修科教育系、教育學教研室,並著手培養研究生,請前蘇聯教育專家進行指導,在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思想方面進行許多有益的探索。1952年院系調整後,人民大學教育專業類的這些基礎專業被調劑到全國各相關高校和教育研究機構。至今在中國研究教育的各個「重鎮」,如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高校和研究機構,都可以看到其教育影響的明顯印記。這說明,在辦教育、辦大學,尤其是辦共產黨倡導的大學方面,人民大學不僅有良好的傳統,而且作出了基礎性的重要貢獻,其自身也具有持續發展教育探索優勢的巨大潛力。

1984年3月,人民大學曾成立高等教育研究室,1999年成立教育科學研究所,2001年— 2003年始有教育類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又重建高等教育研究室,2011年成立教育學院,包含碩士、博士教育和全校的教育類公共課,對提升人民大學的教育質量和教育專門研究貢獻了重要的力量。

大學的真正價值在於其精神與文化對學習者和全社會所起到的重要引領作用

人民大學校徽圖案的核心部分是篆書「眾」字的局部,由三個「人」字構成,明確地表現了以人民大眾為念的理想和追求,是以占人口85%以上工農大眾的利益為出發點的。中國共產黨將自己創辦的大學命名為「中國人民大學」,是有鮮明的價值取向的。所謂不忘初心,就是要在關注未來、關注融入世界、關注橫向和諧的同時,也要關注縱向的和諧以及我國教育面對的實際情況,即不忘我們最初辦學的目標與立場。人類的進步,教育的進步,一個極為重要和明顯的趨勢就是推進文化教育普及,提升全體國民的科學文化素養。這與所有國民的發展理想是一致的,也與中國共產黨確立的奮鬥教育發展目標相吻合。在經濟基礎不斷厚實、技術支撐日益優化的前提下,人民大學和國內外各高校關注的教育問題既有共同點(如提高教學質量,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向普及高等教育的方向前進;用好先進的教育技術,培養品學兼優、德才並茂的專門人才;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等方面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充分優化其基本功能),也有不同點,如還要關注執政黨執政意識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提高中國教育服務的水平,適應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具體環境。也就是說,人民大學既要符合執政黨辦學的意願和立場,也要能探索出高等教育發展的中國化道路,如此才更能體現執政黨辦大學的獨到之處和優勢所在。

在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方面,人民大學是有著良好和豐富的歷史經驗可以認真總結的。在人民大學的初創時期,其他高校最親民的嘗試主要是參與科學下嫁、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等運動,而共產黨創辦的大學則早已經使一大批工農分子有了真真實實上大學的經歷。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當中國的高等教育基本陷於癱瘓之時,人民大學創辦的函授教育,已使很多沒有想過上大學的人,包括筆者本人,有了自學高等教育的希望和路徑,使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薪火相傳。

共產黨創辦的大學完全有可能成為一流大學,關鍵是確定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具體目標,如何辦才能稱為真正的、被廣泛認可的、以自己的獨特之處贏得社會廣泛尊重的「一流大學」。在世界上不少國家的大學中,也有旗幟鮮明地以研究馬克思主義、以關注民眾教育基本權益等為專業教學和研究特色的。日本的北海道大學和歐美的一些知名大學等,都非常關注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實踐,關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具體實踐。

筆者認為,大學的真正價值並不僅限於提供高度專業化的教育條件和研究設備,而更在於其內在和外顯的精神與文化對學習者和全社會所起到的重要引領作用。在這些方面,人民大學也是有良好歷史和重要積澱的。不僅人民大學的直接創建者群體,如吳玉章、徐特立、成仿吾、范文瀾等發揮過重要的影響作用,而且常來學校講演的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張聞天等,也對學校的作風、學風、制度、文化、教學方法、研究規範等的建設提供了各種有益的指導,且至今仍有明顯的借鑒和指導價值。

作為共產黨創辦的大學,在今天的中國有一個既得天獨厚,又義不容辭的工作需要做好,就是要通過規範和專業的研究,認真總結好共產黨在管辦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歷史成就和經驗教訓。例如:在「文革」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毛澤東的高等教育思想及有關的理想和主張沒有做認真、深入的總結,致使一些有價值的歷史經驗、重要實驗等被簡單丟棄,在部分問題上又多次重蹈以往的覆轍。例如:毛澤東曾多次強調開門辦學、縮短學制、不一味地灌輸講授、敢於質疑權威、重視實踐或學以致用、反對教條和空談、端正學風、了解社會和世事、不崇洋媚外、不片面強調學歷、注重調查研究並把握矛盾轉化的規律等,都是高校糾正當下時弊、找回自我、端正學風、提高質量和實效需要特別認真借鑒的。如果在這些方面,人民大學能做一些更加積極的嘗試或驗證,在探索高等教育中國化的努力中,很可能有諸多創新性的發展,為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比較純粹、有效的中國高等教育經驗。

堅守實事求是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和追求真理的意志

目前,在世界上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做到所有的專業或學科都世界一流,也不可能所有的世界一流大學都是一個模式。被全世界廣泛認同的一流高校都必然會堅守自己早已確立的立場、原則、目標和特色,並在此基礎上繼續不斷地拓展和創新,使一流的學科和專業持續增加,當然也會有部分的學科專業隨著時代變遷出現正常的、相對的弱化或消亡。作為一流的大學,既要有部分學科專業在同行中有明顯的領先優勢,更有整個學校的良好和持久的精神與風氣。能在多個專業領域開教學和研究之先,並能保持其個性和質量等優勢,這是這類高校通過認真思索、確定取捨後,必然會確定要達到的既定目標。

人民大學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我們要辦的是一般意義上的大學,還是具有相對優勢和自覺確立的重點。如果選擇的是前者,我們就要明確,是否認同在辦大學方面,全世界高校普遍認同的相關原則和標準。這是需要認真考慮的重要前提。但當我們又要堅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考慮如何兼容古今中外,使自身的發展根基深厚時,就可以嘗試與探索另一種選擇。要相信,任何一種偉大的思想及其體系,在高等教育的發展平台上,都是有充分發展創新的空間的。例如:人民大學的中共黨史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等相關的學科和專業,在國內外均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專業聲譽,這應是需要保持的重要優勢所在,是在該學科或專業領域達到「世界一流」的重要資本之一,如能認真、務實、符合規律地經營,可使之具有更加良好和國際化的傳播與影響力。

在其他的教學和研究領域,我們也可以通過改善現行的管理體系、進行深入細緻的教學實驗、鼓勵師生自主自由地學習與探索,使更多的專業教育充分發展。而不是僅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專業研究等方面做消極、盲從、模仿和貪大求全等被動地適應,迷失了對自身應有的認識、判斷和選擇。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道理以外,還有一個更基礎的問題未被高校及各類辦學者廣泛、充分地認識,即如何看待在高校評價中標準的異同,及其背後的原則、思想、理論依據等。筆者認為,在辦一流大學的國際視野中,起碼應有三類基本的標準是需要單獨和專門深入地思考的:所謂「科學類的標準」是可以認同或直接借鑒的,其依據是建立在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腦科學、醫學等研究實驗基礎上的發現和總結,屬於高校辦學可遵循的一般規律。但在哲學、方法論、世界觀、本土經驗等方面,標準則應是多元並存的,差異的存在是正常的,是良好教育生態生成的重要理由。中國共產黨有理由辦好自己理想的,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學,就是以此「哲學類的標準」為依據的。而要兼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可行性,充分借鑒中國教育的傳統資源,也要有「經驗類的標準」提供支持。共產黨在創辦教育的初期,曾明確指出:過往中國辦教育的經驗都應是未來教育發展可資借鑒的重要資源。這一具有包容性、開放性和務實的精神,今天看來依然非常需要繼承和弘揚。過去我們曾狹隘地認為,辦大學或高等教育只有一個角度、一個標準、一種模式,現在看來這不利於我們認清大學發展和改革的方向,也容易在思想上造成混亂,限制高校發展創新潛力的發揮。

縱觀千餘年來世界諸多一流大學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以不同文化歷史,甚至不同宗教信仰為背景的「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多,其哲學和經驗層面的積累,對上述背景不同的大學依然有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存在即合理」,就應該明確地意識到,沒有各國、各民族哲學和經驗印證的教育規律,是很難被普遍認同為世界的、科學的和規律的。在這方面,中國的大學,人民大學應有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追求辦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與反思黨辦大學的初衷不僅不矛盾,而且還有很多共通之處。但要意識到,所有被廣泛認可的一流大學,都是因校制宜的最佳典範,而不是以某國的某所一流大學為追慕和迷信的對象,僅做亦步亦趨的效仿。例如:全世界現有的著名高校,大都曾學習過德國洪堡大學的典型辦學經驗。但也很明顯,哈佛之所以是哈佛,麻省理工之所以是麻省理工,就是因為他們不是洪堡大學的簡單複製品。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可以一流,地方上的專業性或職業性大學也可以世界一流。所以,在獲得諾貝爾獎、評上某「工程」資格、在國外刊物上發文、挖一些專業人才之外,還應有更本質、更關鍵的指標需要關注,即要有對高校教與學規律最基本的把握,要在提高質量、效率和給予師生自由發展空間等方面不懈追求;更要有高校自己對辦學理念和文化傳承的堅守,有被廣泛認同的學校制度和文化,有全校師生的積极參与和自主發展,有良好的學風和應對挑戰的智慧和勇氣。

在大學或高等教育領域,人民大學的發展、改革與正在進行的許多探索,都是值得認真反思的。例如:2013年在第一批中國高校章程的公布之中,人民大學就與眾不同地將第一章確定為「學生權利」。又如:多年來人民大學一直堅持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實際做深入的社會調查與實事求是的研究。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了一種重要和明確的堅守與追求,也使世人看到,人民大學看重的優越性,不是經費多、高樓大、行政級別高,而是實事求是的精神,為人民服務的原則和追求真理的意志。

中國人民大學作為共產黨創辦的大學,在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等艱苦的條件下,作為曾經的華北聯合大學,也能與西南聯大、西北聯大等並轡而行,成為當時大學和高等人才培養的重要聚集地,成為後來新中國建設重要的人才搖籃。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人民大學既有條件和環境的不斷改善,也要看到問題與挑戰更加複雜與激烈,很容易迷失自我和奮鬥的方向。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驗,中國人民大學從中國的國情和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總結人才培養的規律,提供越來越務實和親民的服務,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和業績。(作者:程方平,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

注釋:

本文所涉及的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的信息主要引自:中國人民大學校史研究叢書編委會編.中國人民大學紀事(1937-2007)[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北京教育》雜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