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釉彩紛披下的菩薩莊嚴寶相

釉彩紛披下的菩薩莊嚴寶相

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種類較多,主要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大勢至菩薩、藥王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以及八大菩薩、十二圓覺菩薩等,而其中以觀音、文殊、普賢菩薩更為人們所熟知。

圖1 北齊 素燒菩薩像 山東省博興縣圖書館藏

菩薩衣飾華美莊嚴,頭戴天冠,身披瓔珞,手貫環釧,衣曳飄帶。端莊慈祥,體現出濟世度人的悲憫情懷。

圖2 唐 邢窯素燒一佛二菩薩像龕 河北博物院藏

古陶瓷中所見的菩薩造像數量遠遠大於其他幾類,且所使用的釉彩品種及裝飾方法也最為豐富,見有白釉、青釉、青白釉、青花、紅綠彩、三彩、粉彩等,菩薩的種類也以觀音為絕對多數,其他的見有少量文殊、普賢菩薩等。

圖3 明 德化窯白釉觀音像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陶瓷菩薩造像的燒造以元明清時期最為豐富,而比較早的菩薩造像見於南北朝時期的北齊,菩薩像(圖1)用滑石土和高嶺土為原料。

圖4 明 德化窯白釉觀音像 故宮博物院藏

此時的菩薩形象模仿石刻造像的形式,塑形比例準確,姿態造型優美。稍後有唐代的菩薩形象,只不過菩薩是與佛一起出現於佛龕造像中(圖2)的邢窯素燒佛龕造像

圖5 明 德化窯白釉觀音像 廣西博物館藏

邢窯素燒佛龕造像,雖然在材質上使用陶土素燒,但仍然是石刻造像的樣式,如不仔細辨認還以為就是用石雕制。這一佛龕造像體現了唐代造像的風格特色。

圖6 明 德化窯白釉觀音立像 福建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從釉彩裝飾的角度看,以白釉來塑造菩薩的做法最為常見,數量也最多,而最典型的白釉更是集中於福建德化窯一處。

圖7 清 德化窯白釉觀音像 首都博物館藏

明代德化窯的匠師們運用白釉在塑造佛的形象是就已經達到了一個極致,在塑造菩薩造像時更是顯示出匠師們鬼斧神工。所見菩薩像多是觀音菩薩,且坐像要多於立像,坐像或無底座(圖3),或帶須彌座(圖4),或以海浪為座(圖5)。

圖8 清 德化窯白釉送子觀音像 首都博物館藏

無論是立像(圖6)還是坐像,菩薩的造型均塑造得閑適、自然而安詳。清代德化窯白釉觀音菩薩像(圖7、圖8)延續明代的做法,但在造型的精準和刻畫的細膩程度上要遠遜於明代了。

圖9 明 潮州窯白釉觀音立像 廣東省博物館藏

明、清德化白瓷之外還有景德鎮窯和潮州窯等不同窯口的白釉作品,景德鎮白釉菩薩像的細膩程度遠遠不及德化窯,而廣東潮州窯的白釉觀音像(圖9)完全可以和德化窯的作品相媲美。

原文作者:龍霄飛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7年6月刊《釉彩紛披下的莊嚴寶相——古陶瓷中佛教造像的題材與種類(上)》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有獎問答第十彈!2016年紫禁城電子雜誌送給你!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