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奇蹟男孩》:別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

《奇蹟男孩》:別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

【本文原創獨家。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親子教育好文】

《奇蹟男孩》:別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爸媽內參主筆)

01

近日,朋友圈被一部很暖心的電影《奇蹟男孩》刷了屏。

《奇蹟男孩》講的是一個先天臉部畸形的男孩奧吉的故事。奧吉因為先天畸形,剛出生就被醫生預判活不過三個月,但他卻奇蹟般的活了下來。

奧吉從嬰兒時期開始,就先後接受了27次手術,但他的臉部依然還是變形扭曲,電影的一開始,他就在商店嚇哭了一個更小的孩子。

奧吉在10歲之前,是媽媽在家裡教他的。

奧吉的媽媽,因為奧吉的出生,她放棄了只差一篇論文就可以獲得的碩士學位,專心照顧治療奧吉,在10歲之前,充當了他的家庭教師。

10歲那年,奧吉的媽媽決定送他去學校上學,讓他擁有正常的社交,人際關係,像每一個普通10歲男孩子一樣的學習環境。

在影片中,奧吉最初抵觸學校,被同學嘲笑,排擠,經常心情很不好地回到家裡。

爸爸媽媽和姐姐的愛,校長老師和同學們的善意,奧吉自己的勇敢,終於讓他收穫了大家的讚賞和認可,也收穫了純真可貴的友誼,成長為「奇蹟男孩」

影片很感人,兩包紙巾都不夠用,我無數次落淚,為奧吉的不幸和堅強,為他爸爸媽媽無私的愛,為那個有著被父母忽略的委屈卻仍然深愛著弟弟的姐姐……

最讓我感動的,是奧吉的媽媽,她在面對一個有缺陷的孩子時,義無反顧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為了奧吉放棄了碩士學位,在家照顧教育奧吉十年。

可是,你以為這只是一個偉大媽媽為了孩子放棄自我的故事嗎?

那你就錯了。

奧吉的媽媽在照顧奧吉的同時,從來沒有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

她的理想是當插畫家,在照顧教育奧吉的間隙,她時常坐在客廳里,認真地畫著畫,陽光灑在她的身上,安靜而美好。

奧吉上學後,她重新寫起了十年前的論文,向著碩士學位和插畫家的夢想出發。

比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的一切的媽媽更偉大的是,為了孩子,可以暫時擱置自己的夢想,但是從未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的媽媽。

《奇蹟男孩》:別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

02

在我們國家,很多父母會宣稱為了孩子犧牲放棄了自己。

放棄了興趣愛好,放棄了身材容貌,甚至放棄了工作事業。很多人還用這种放棄來感動自己,感動社會。

有段時間,朋友圈被一條關於學霸媽媽談教育的文章刷屏了。

這位學霸有多優秀呢?

她叫黃恬靜,現在被保送至復旦大學英語系。

她當了初、高中6年班長,是優秀班幹部、優秀團員、優秀志願者,品學兼優,陽光上進,愛好廣泛,各方面平衡發展,數理化、英語、作文、武術操等等都獲得獎項。

這樣優秀的簡歷,讓很多家長羨慕不已,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為了培養出這麼優秀的孩子,她媽媽十幾年來的付出,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為了女兒的學習,黃媽媽十多年來放棄了單位旅遊以及所有的同學、同事聚會,專心陪讀,為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家裡十幾年沒有開過電視機。

黃媽媽的犧牲目前看來是取得了普世價值上的成功,培養出了一個學霸女兒。

於是,她可以接受採訪,侃侃而談自己的育兒經,為了女兒,不看電視,不旅遊,不聚會,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社交和生活。

可是,這樣的放棄真的值得嗎?

媽媽也是一個人,也需要有自己的社會價值,有自己的社交娛樂,以一個人的犧牲去成就另一個人,這是教育的意義嗎?

無獨有偶,前幾天和一個朋友小A聊起孩子上小學的事。

小學的孩子不但中午需要接回家吃飯,下午四五點就放學,也需要有人接。

很多父母都工作的家庭選擇讓孩子中午在小飯桌吃飯午休寫作業,下午也由小飯桌接回去先寫作業做遊戲,爸爸媽媽下班後再去小飯桌接孩子回家。

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模式,也是很多家庭的選擇,孩子既能正常上學,爸爸媽媽也能正常工作。

小A卻說:


中午把孩子送去小飯桌,就是父母的不負責任,就是父母放棄自己的孩子了。

我認識的一個小學老師說,在她們老師眼裡,送小飯桌的孩子都是被父母放棄的孩子,你自己都不管自己的孩子,還能指望老師幫你管嗎?

我很難認同小A的說法,難道必須父母雙方有一方辭職,成天圍著孩子轉,才叫不放棄孩子?

後來,小A說:


反正我幹了十來年,工作也不怎麼樣,我自己都這樣了,也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了,還不如工作將就應付下,能早走就早走會,能晚到就晚到會,全心全意把孩子照顧好呢,我的未來就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了。

小A這句話說出了很多打著放棄自我成就孩子的父母的真相:

自己不努力,自己的人生無力負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指望孩子去幫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奇蹟男孩》:別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

03

剛剛過去的2017年,一篇澳洲綠黨議員邊哺乳邊演講的報道,讓我們認識了「史上第一個在國會裡哺乳的議員媽媽」:

在堪培拉國會大廈發表動議時,澳洲綠黨議員Larissa Waters3個月的嬰兒哭鬧不止,於是她一邊解開衣服給孩子哺乳,一邊繼續她的精彩演講,整個國會一下子變得非常安靜。

Larissa Waters的故事告訴全世界的媽媽:

即使身為人母,也可以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孩子是母親們奮勇前行的動力,更是讓自己越變越強的能量。

認識一位文友珂珂,生了寶寶後,為了給寶寶最優質的陪伴,辭職在家陪孩子三年。

在這三年里,她從一個職場精英變成了一個每天張嘴閉嘴不離自家兒子的瑣碎媽媽。

兒子上幼兒園第一天,每個小朋友都自我介紹,說自己的名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幹什麼的。

珂珂的兒子用稚嫩的聲音說:「我的媽媽是打掃衛生的。」

兒子這句「打掃衛生的」如當頭一棒,給了珂珂重重一擊。她本來還滿心陶醉在自己偉大的愛的付出中,沒想到在兒子眼裡,媽媽的身份只是「打掃衛生的」。

她希望兒子成為鋼琴家,成為律師,成為足球運動員,未來,這樣的兒子,希望自己有一個「打掃衛生的」媽媽嗎?

那天起,她重拾寫作愛好,一年時間裡,讀書百餘本,筆耕不輟,成了單篇文章閱讀量破億的爆文作者,好幾個平台向她拋來橄欖枝,邀請她成為簽約作者,她的第一本書也將上市。

她終於可以告訴兒子,媽媽不只會打掃衛生,會做你愛吃的糖醋排骨,媽媽還會寫文章出書,媽媽是一個作家。

請不要再以孩子的名義堂而皇之地放棄自己的成長了。

無數活得像Larissa Waters和珂珂一樣,既能給孩子很好的陪伴照顧,也不放棄自己的精彩人生的女性告訴你,孩子不該是你放棄自我的借口。

《奇蹟男孩》:別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

04

心理學上說,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

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係,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那些說著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父母,本質上是自己不夠努力,自己做不好,才把那個理想中的自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越是這樣的家長,越不能忍受孩子的一點點不完美,認為自己放棄了那麼多,一切都為了孩子,孩子就該幫他們把人生過成理想中的樣子。

可是,你都沒有過好自己的人生,憑什麼相信孩子能過得好呢。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麼是教育?》中寫道: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作為父母,我們是離孩子最近的那棵樹,那朵雲,那個靈魂。

你熱愛學習,努力工作,孝順父母,積極生活,孩子自然會學著你的樣子去做。

《奇蹟男孩》中,奧吉的媽媽面對這樣一個面部殘疾,需要反覆手術治療,需要自己在家教育的孩子,都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你又有什麼理由說為了孩子放棄了自己呢。

別再拿孩子當成你放棄自己的借口了,這個鍋太沉重,孩子真的背不起。

孩子的人生孩子負責,你的人生也請你自己負責。

圖片來源於《奇蹟男孩》

作者簡介:小確幸來一打,富書籤約作者,多家平台專欄作者,期刊寫手,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媒體人。用文字分享人生小確幸,感悟生命大歡喜,簡書@小確幸來一打,微博@小確幸來一打。本文首發爸媽內參(ID:shenduwenhua)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內參 的精彩文章:

孩子偷東西,撒謊,她用這四個字改變他

TAG:爸媽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