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相信未來》被誤讀,是喜劇不是慘劇
編者按
:這是一篇未署名的讀者來論。我覺得文章說得很對,這件事,確實應該說是「喜劇」,而非「慘劇」。應該不是慘劇
佚名
作為一個對中國詩歌幾乎一無所知的人來說,看到食指的名字,我想起的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而看到《相信未來》的標題,卻只能聯想到風雨兼程的汪國真。
感謝短史記的推送,原來我很久以前就讀過《相信未來》的,只是看過就忘。沒有象那個北京站的黎明場景,僅讀一遍,就不能忘記。
短史記把《相信未來》放回特定的歷史時期,並且結合作者的同時期其他作品,以及作者自己的解釋、當今的言論,論證這首詩歌的寫作本意與公眾多年的解讀有著很大的距離。這個觀點,任何懂一點起碼邏輯的人都不會表示質疑。但並不能因此就稱之為一出慘劇。
詩歌表現作者情感,人的情感卻是複雜的和多維的,在有的場合,甚至會超越自己的認知。
對於《相信未來》的寫作初衷,如果認為作者仍然把希望寄托在偉人身上,並未包含對於時代的批判,是可以解釋的通的。但詩歌傳達的悲傷與迷茫也同樣無可否認,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這首詩會引起廣泛共鳴,何以引起那麼大影響的誤讀。
再進一步,《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所傳達的悲愴,更是力透紙背,哪怕我這樣從未有過那種體驗的後來人,也瞬間感同身受,這是絕對深刻和真實的情感。在《相信未來》中,食指很可能的確沒有打算批判時代,沒有打算深刻反思。但甚至他本人都還沒有沒有意識到有那樣想法的時候,
仍然通過文字表達了傳達了這種可以引發批判的情感,這本身就是不可磨滅的人性所展現的最亮光芒。
這種光芒任何人無法阻擋,哪怕是正在狠斗私心一閃念的自己。
同樣,人的情感也是會變的。這些年來,有一些情況讓我們早已經屢見不鮮:那些曾經深受歷史之苦的人,隨著時間推移淡漠了切膚之痛,又在新時代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其固有的思維重新發作,觀點竟然與當年的加害者趨向一致。當然,有的被害人,那時候就兼有加害者身份。按照老郭的個人經歷看,他就算出現這樣的轉變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哪怕出現更有意思的新言論,我也認為可以理解。個體可以拋棄自己的過去,歷史不會。
人性的光芒任何人無法抹殺,哪怕是自己。
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典故也告訴我們,誤讀本來就是常態。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按照自己的體驗來理解文藝作品。
當《相信未來》背離了作者的初衷而被某一種單一的觀點普遍誤讀的時候,恰恰說明了普羅大眾的真正觀點為何。與其說《相信未來》被誤讀了,還不如說是大眾就等著找篇什麼來誤讀罷了。
這還說明,無論宣傳機器獲得如何強大的力量,對於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普通人始終都有能力去自己認識。社會的本質規律也同樣無法阻擋,哪怕是當權者。
所以,《相信未來》的被誤讀,絕對不是一出慘劇。
個別被誤讀的旗手露出本來面目,這是正劇。
當不想激勵人的人激勵了人,當想被激勵的人找到了不想激勵人的人來激勵自己,
這是妥妥的是一出喜劇。
我只是希望,不要再看到悲劇。
相關文章
當代詩壇大慘案:食指的《相信未來》被解讀反了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