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一世英名的孫權,為什麼到晚年卻昏庸無能!

揭秘:一世英名的孫權,為什麼到晚年卻昏庸無能!

其實孫權並非有「一世英名」那樣誇張的褒揚,也絕非存在「昏庸無能」這般隨意的貶低。實際上,孫權一生都是一個樣,他的形象是:

幼年時跟隨哥哥孫策轉戰各地,頗有見識。又喜好讀書,對歷史,文學具有涉獵,且獨有見解。他身上最大的特點–––知人善任,敢於納諫,寬容大度也貫穿其政治生涯的一生。

為什麼會出現提問者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讀者對古代歷史文學的理解存在局限性。不能深入分析史實是最主要因素。

孫權「英名一世」,晚年「昏庸無能」的論調分別由他的性格特性以及當時的政治格局造成。

下面我們圍繞孫權的性格特性簡述一下他的建樹、功績。首先:

一是:剿撫山越人,鞏固後方,充實領地。這裡孫權主要是聽取了魯肅提出的關於吳國版「隆中對」的建議實現的。

二是:滅黃祖,占夏口。孫權主要採用黃祖判將甘寧的關於「劃江而治,二分天下」的戰略決策才得以成功。

三是:赤壁大戰,解江東之危。主要是聽取周瑜,魯肅的意見,配合諸葛亮火燒赤壁由此大敗曹軍,為三分天下打下基礎。

四是:智奪荊州,擒殺關羽。孫權主要採納呂蒙計策,重用儒將陸遜重創劉備集團。

而到了三國末期,相比整頓、休養了數年並且對吳蜀兩國來講已經具有壓倒性優勢的魏國,吳國國力自然顯得微弱,吳國也難免處於被動。再加上國家極度缺乏能臣猛將、吳國與蜀國又離心離德,孫權當然更加不敢輕舉妄動。如果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只不過是垂死掙扎,自耗國力。那孫權的「不思進取」似乎變得更明智一些。這樣看來,吳國「坐以待斃」是政治格局使然。

但是也總是有人對孫權在晚年時期對於國家管理和發展的一些小的決策失誤耿耿於懷,借題發揮。此類事件比如孫權不顧眾人勸阻,接受公孫淵反魏稱臣並封其為燕王,而後卻遭到公孫淵反戈一擊以致吳國賠了夫人又折兵。其實大可不必如此求全責備,因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或多或少都會范一些類似的錯誤,其中也少不了同時期的曹孟德和劉玄德。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如果一個國家領袖從政一生,對於人臣的進諫每次都能去弊存利,那他不是人,而是神。因此,這些一時的過失是無法成為論證晚年孫權昏庸無能的有力論據的。

最後,從孫權一生的幾大重要功績來分析,孫權的主要才能在於他的性格特性,由於這種特性才使他「英名一世」,取得如此成就。而他的「昏庸無能」,也恰恰從側面反映出孫權對當時政治時局不可作為的一種無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揭秘:三國是一個家族親戚之間的戰爭?劉備曹操孫權是親戚關係?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