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這個優秀的博士,會被導師逼死?

為什麼這個優秀的博士,會被導師逼死?

01

他是村裡學歷最高的年輕人

西安交通大學一位叫楊寶德的博士在灞河溺亡。

得知楊寶德去世的消息,

他的女友在網上發文指責,男友導師應該付70%的責任。

她貼出楊寶德和這位博導的聊天記錄,

證明這位博導常常要求楊寶德為自己干雜活。

這位博導還規定楊寶德中午不準睡覺,

晚上十二點之前隨時待命。

楊寶德的師妹都看不下去導師對待他的方式,直接勸他不要理導師。

幾個同學在群里直接評論「她乾的事放不到檯面」。

楊寶德這樣伺候導師,

卻沒有換來相應的學術提升。

讀博一年半,

他只發了一篇論文,

而且用的還是碩士期間的實驗成果。

在科研無果之際,

他曾對之前的碩士生導師髮長簡訊說:

自從轉了導師,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本來性格並不開朗的我開始變得沉默抑鬱。

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

楊寶德的一位同學發現,

自從轉博後,約楊寶德吃飯經常約不上了,

因為經常 「得和導師吃飯」。

當然,這些還不是最令人髮指的行為。

這位姓周的女博導,

與楊寶德的微信對話十分露骨,

有性騷擾嫌疑。

比如:

還有要求楊寶德關注自己的穿著搭配。

據說她還會在晚上一兩點

給她的其他學生髮『小可愛、小寶貝』之類的話。

楊寶德失蹤後,這位周導師的表現也很奇怪。

楊寶德姐姐本來希望她能幫忙找找失蹤的弟弟,

她不僅拒絕,

還把楊寶德姐姐拉黑了。

楊寶德女友回憶,楊寶德其實早就嘗試過自殺。

2017年5月的一天,

楊寶德回到自己出租屋候,

身上到處都是被樹枝和小石子刮蹭的傷痕。

在女友死死盤問之下,

楊寶德才告訴她,自己本打算自殺。

因為他去給自己碩士期間的導師寫了點東西,

周博導知道後,把他叫到辦公室批評了他。

女友勸男友換個導師。

但楊寶德說:申請換導師,也沒人敢收。

女友又提出:要不咱就不讀了算了。

但這個提議對楊寶德來說更難接受。

他說:好不容易讀了這麼多年,如果我現在不讀的話,連碩士學位都拿不到。

女友擔心楊寶德撐不到畢業,還專門找這位周導師談過。

但沒想到,楊寶德還是選擇了自殺。

02

他是怎麼被導師」利用「的?

和大部分人看法相同,

我認為楊寶德的死雖然和導師沒有直接關係,

她是重要的間接因素

導師利用了楊寶德性格中「軟弱、服從」的特點,

也利用了他對學位的渴望,

一再迫使他做不應該由學生做的事。

而且這位導師言行確實過分,

與學生的私人交流既不符合年齡,更不符合身份。

但是指責這個導師的聲音已經太多,我也不想再說太多。

這個導師是吸血鬼,是魔鬼,

但世界上是這樣的人並不少。

對於社會資源很少的學生,

或者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

遭遇到這種人的幾率也許還不小。

期待這種人在社會上消失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可以做到讓他們在你生命中消失。

我們漫長的一生中,總會遇到幾個惡人。

面對惡勢力,

未必人人都有能力去反擊,

但大部分人有能力「離開」。

楊寶德有能力離開這個導師嗎?

有。

只是他選擇不離開。

幾乎所有的畸形關係,都是關係雙方共同構建的。

外人看起來對某一方似乎完全是危害,

但受害方未必不想從這段關係中獲利。

正是因為這樣,加害方才可能一直控制受害方,

周導師才能一直「剝削」楊寶德。

楊寶德想獲得什麼呢?

無非是學位,以及「出國」的可能。

楊寶德和周導師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交換關係」。

只是在這種「交換」中,

楊寶德漸漸發現自己可能沒辦法獲得想要的東西,

也發現自己的能力「滿足」不了這位導師,開始感到「無望」。

「無望感」是導致抑鬱的重要因素,

楊寶德已經不是第一次想到「一死了之」。

也許在這位周導師的人生中,

楊寶德不是她「剝削」的第一個人;

在楊寶德的人生中,

剝削他的人也不僅僅只是這個周導師。

他在微信里說:

我不會拒絕人,基本上老師讓我乾的所有的合理的不合理的事我都去幹了。

說明在他的關係中,「利用」他的人並不少。

可是為什麼偏偏這段關係將他逼上絕路?

03

為什麼他選擇放棄生命?

其實在楊寶德的思想中,有一個很嚴重的錯位——

他自己的生命,並不排在他人生的第一位。

相反,很可能還排得靠後。

什麼東西排在他生命之前了呢?

有可能就是這個「學位」,

或者是「出國夢」,

或者更進一步——個人榮譽

楊寶德身上其實背負著很重的「榮譽負擔」。

他身上一直有一個標籤,叫做「村裡學位最高的年輕人」。

他把人生全部壓到一個學位上了。

為什麼我會覺得這是一種嚴重錯位呢?

因為無論是學位還是出國,

都建立在「你還活著」這個基礎上。

楊寶德女友已經發現他精神狀態不對,勸他「不讀了」。

可楊寶德寧願選擇放棄生命,也不願放棄讀書。

很可能在他心中,

如果沒有了這個學位,自己一文不值。

這是非常可悲的觀念。

有東西對我們來說,

比我們的生命本身還有價值,

這個錯位的思想並不止楊寶德一個人有。

我在知乎上找到一個關於這個事件的評論貼。

一位回帖者也有類似經歷,但是他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命運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我們的文化中一直非常缺少一塊——重視自我價值

孩子從小就被教導,

他們本身並沒什麼價值,

他們的價值需要別的東西去附加。

比如成績,比如財富,比如婚姻.....

我覺得楊寶德的悲劇,

不僅僅是要警醒中國大學這種導師制度的弊病,

更是警醒父母,要讓孩子明白

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無價之寶」。

我猜測楊寶德從來就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對某些人來說,他非常重要。

他什麼也沒有,沒有學位,沒有出色的工作,他也是一個重要的人。

至少對他自己來說,生命本身就值得珍惜。

只有珍惜自己生命的人,才可能活出好的人生。

在楊寶德選擇沉入水中那一刻,

他一定沒想到,

只要他還活著,就有很多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堂 的精彩文章:

《前任3》:兩個人生活久了,就會犯這種錯誤

TAG:心理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