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古代兩軍對陣拚命放箭?可有效造成十分客觀傷害

為何古代兩軍對陣拚命放箭?可有效造成十分客觀傷害

首先,古代弓箭並不是射不穿盔甲的。古代有很多的張度強的複合弓都具備射穿士兵盔甲的能力。然而,在早期漢朝~晉朝這一段時間由於弓箭材料的限制以及製造工藝的限制,當時的弓箭只是由一層竹條構成,所以這一時期的弓箭確實是不具備穿透布甲和鎖鏈甲的能力的,而在影視劇我們可以發現在三國時代的很多戰役中都會使用弓箭手拚命的互射弓箭,那為什麼各交戰國明知弓箭威力不足卻還要浪費箭矢呢?

首先,早期弓雖然射不穿布甲和鎖鏈甲。然而在當時的很多士兵都是沒有穿著防護布甲的,一般在那時候各國的士兵都是從各處隨便募集而來,別說是布甲就是軍服都很難進行配發。

只有當時的「親信部隊」才會有自己的盔甲和制服。而雙方對壘時一般都是這種臨時組建的士兵持盾在前,所以使用弓箭進行密集射擊對無防護的士兵時會有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由於當時士兵在對壘時距離一般都不會超過50米,即使弓箭給於箭矢的動能不足以直接擊殺士兵,然而弓箭即使命中人體的四肢,在當時不妥善處理的情況下也很有可能會出現潰爛,截肢,甚至是受到感染而死亡。

而且即使是有盔甲的士兵在四肢上的防護也十分有限,所以當時的弓箭並不需要射穿盔甲,只要形成足夠的密度就可以有效的殺傷對方人員。尤其是在對方攻城的時候,密集的箭雨往往可以遲緩敵方的進攻。而且當時的營寨普遍使用木頭和布作為建造材料,而這時可以加裝火鏃的密集箭雨也可以起到燒毀對方營地的作用。而且當時的戰爭中,即使兵力佔有優勢在近距離的接戰中仍然可能會因為各種因素而落敗,這時大規模放箭就可以起到消耗的作用,所以兩軍才會拚命放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楠竹一 的精彩文章:

印度試射一殺手鐧武器!射程647千米,嚴重威脅中國海軍

TAG:楠竹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