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兩岸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
梅貽琦(1889-1962),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蘇武進,生於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學生,梅貽琦的名字和清華大學緊緊地聯繫在一起,1931—1948年,梅貽琦出掌清華校長17年,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他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台灣新竹創建清華大學並任校長,一手奠定了台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清華永遠的校長
梅貽琦自1914年由美國學成歸國,到他在台灣去世,一直服務躬耕於清華,受到所有清華人的崇敬,"提到梅貽琦就意味著清華","梅貽琦是清華永遠的校長"。
這位清華歷史上任期最長的校長成功地奠定了清華的校格,他在1931年12月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演講中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就是他重視師資的具體表現,這段教育名言至今仍深為世人推崇並被津津樂道。
梅貽琦延攬人才的誠意在華羅庚身上得到極好的體現,華羅庚從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人,被破格召進清華大學,破格轉升為助教,破格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去"訪問研究",最後又破格聘為教授,這些大多是在梅貽琦的親自過問下實現的。
1947年梅貽琦(右二)與胡適(右三)等人在清華大學的合影
梅貽琦政治上一貫維持中間立場,一生屬意教育的自由之思想。梅貽琦曾言:"余對政治無深研究,於共產主義亦無大認識。對於校局,則以為應追隨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兼容並包之態度,以克盡學術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謂新舊,今之所謂左右,其在學校應均予以自由探討之機會",梅貽琦認為,這是"昔日北大之所以為北大,而將來清華之為清華"的根本。
梅貽琦去世後,葬於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取名為"梅園",園內有花木曰"梅林",梅貽琦紀念獎章成為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生的最高榮譽。
兩岸清華,本是同根,一脈相承的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
沒人願意倒「梅」 (霉)
梅貽琦出任校長的時候,國內情勢風雨飄搖,學潮起盪,尤以北大清華為甚,倒校長、驅教授的運動可以說是家常便飯此起彼伏,歷任校長在位時間都不長,但是無論什麼時候,清華的學生們都不反對梅校長。有人問梅貽琦有何秘訣,梅說:"大家倒這個,倒那個,就沒有人願意倒梅(霉)!"
嗜酒君子
梅貽琦嗜酒,但從不鬧酒,並且在這一點上也堪稱"君子",以至於被酒友們尊稱為"酒聖",這一點和蔡元培先生相似。
曾有一篇紀念他的文章寫道:在清華全校師生員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稱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愛的是吃酒的時候,從來沒有拒絕過任何敬酒人的好意。1947年,抗戰勝利後清華第一次校慶,教職員和學生逐一向校長敬酒,梅貽琦總是老老實實的乾杯,足足喝了40多杯。
TAG:老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