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崑山丨根植於本土,歷經一番爆改,這座古磚廠終於迎來了「第二春」。

崑山丨根植於本土,歷經一番爆改,這座古磚廠終於迎來了「第二春」。




本文轉自公眾號:Assbook設計食堂

ID:AssBookGroup







祝甸磚窯文化館






祝家甸

位於江蘇崑山錦溪鎮,


這裡曾是紫禁城「

金磚

」的產地,


代表了當時中國最精湛的燒磚工藝。

這裡曾有35座磚窯,



到了現在只剩下了12座。






01


中國院士爆改老磚廠


貧窮不該限制想像力


 


比起建築的消亡,


更讓人遺憾的是工藝的消失:


年輕人

要體面的工作而

不再燒磚,


村裡白天只有一些老人和婦女,

大多數的房屋都已經破落。





磚窯內部 圖/網路




拿什麼來拯救這個鄉愁?


設計師調研組不禁感慨:


這個歷史悠久、風景如畫的鄉村,


現在也那麼凋落頹敗。





淀西磚瓦二廠


 


淀西磚瓦二廠建於1981年,


雖然荒廢多年但結構較完整,


可以改造成一個複合型文化館。


設計小組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


對磚廠進行了測繪與研究。







一層平面



立面圖



剖面圖




經過多種方案對比,


崔愷院士提出「微介入」的設計理念,


從村西邊的一座八十年代廢棄的磚廠


(淀西磚瓦二廠)改造開始,


來逐步實現鄉村的復興。







祝甸磚窯文化館 改造後






02


新結構撐起老村的希望


情懷跟創意碰撞出驚喜


 


磚廠的底部是安全的,


因為磚拱通常具有很好的穩定性。


設計師提出了上層植入「

安全核

」,


新結構直接放在二層樓面支撐屋頂。




新舊結構各成一套體系,



能清晰看到鋼架跟磚牆的分別。



輔助空間衛生間和機房,


被隱藏在兩個鏡面小盒子中。







清晰分明的結構體系





一層則保留原本的拱券,



跟鋼結構一同撐起二層結構和屋頂,


還形成了一間間創意坊,


提供咖啡吧、教室等功能。








一層內外空間




原本磚廠二層就是開敞空間,


設計師崔

希望保有場所氣質,


但項目方最初希望這裡成為大型會議空間。


封閉or開敞就產生了激烈爭執。


考慮再三終於有了解決對策。




二層採用了「半開敞+模塊化」的設計,


所有地板、傢具、設備單元、


都是可互相替換的和移動位置的。


根據需要可以臨時變成「房中房」,


用陽光板圍合空間並增加空調設備。





二層平台和「房中房」




大屋頂經過特別修繕,


原本缺失的瓦片用透明瓦片替代,


透明瓦片輕盈減少了負荷,


在外部造型上又多了精緻感。


尤其到了天色變暗的時候,


屋頂有了一層漸變的光感。






祝甸磚窯文化館 夜景




原本的大煙囪用磚壘成,


受限於此無法進行二次改造,


所以就成了一個永久性標誌,


作為傳統燒磚工藝的物證。





祝甸磚窯文化館 大煙囪






03


設計不只是漂亮的房子


保持活力是永遠的命題


 


鄉村的設計是持續的,


以點帶線,以線帶面。


在二期工程中,


就新建了錦溪祝家甸民宿學校。




在這樣的建築群中,


有碼頭、有院子、有小街,


還原了江南的生活風貌,


強調出水鄉文化的意境和詩意。





錦溪祝家甸民宿學校


 


設計師們聚到一起出謀劃策,


希望引導村民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園,


更加尊重本土的文化與傳統。


並試著教會村民用新的技術和手段,


建造屬於自己文化的房子。




院士崔愷在《開講啦》說:


建築師不是為自己建紀念碑。


中國城市和鄉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但我們的記憶和鄉愁卻越來越淡。





撒貝南與崔愷  圖/《開講啦》




就在90年代初,


北京曾經歷「奪回古都風貌」的階段。


當時的建築都被要求加上


代表古都文化的大屋頂、琉璃瓦。


可建築師們不願意被捆住手腳,


導致現在北京還有很多「糾結」的建築。




崔愷認為傳承民族文化要避免


把符號化的文化標誌強加給建築,


真正要反映文化的內涵,


需要開闢一條新的路徑。




幾十年來的設計經歷,


讓他終於尋找到正確的方向——


即是「

本土設計

」,


他希望能順應建築和環境的關係,


建築要對得起這片土地。





祝甸磚窯文化館 鳥瞰




而崑山西浜村農房改造項目,


本來要被遷走並被打造成旅遊小鎮,


又因為崔愷保留了下來。


雖然這是他參與的項目中


規模非常小、經濟價值不高的建築,


卻是他最自豪的一個。





崑山西浜村農房改造項目




2017年是崔

60歲本命年。


一般來說該是到了退休的時候,


因為他是教授、大師、院士,


所以還得工作20年。




他覺得自己還是應該爭取些改變。


在2017年他去了國內外,


一整年都在訪問、學習、做項目。


他靠晨練和濃咖啡保持精力,


而2018年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崔愷於金貝爾美術館  圖/本土設計研究中心




以上圖片來源網路,引用「郭海鞍」撰寫部分內容,AssBook設計食堂重新編輯。

















加微信號:

nayizuochengg 

 

加入

「那一座城」

讀者會


合作諮詢QQ:

315917873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