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野男人也打不過一隻青蛙,為什麼養蛙遊戲突然火了?
校長 文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講一款養苟……哦不,養蛤遊戲——《旅行青蛙》。
就是上面這隻畫風簡單清爽的青蛙,最近已經刷爆了不少人的朋友圈,並且今天在微博熱門話題榜上排到了第五位:
周五的時候,這隻青蛙一路攀爬,跳上了App Store遊戲免費榜的第二。就在昨天,它已經超越《QQ飛車手游》登頂免費榜榜首,而TapTap上也獲得了9.9分的高分(曾到達過10分):
一組組數據已經證明了這是一款成功的遊戲,但是這隻《旅行青蛙》究竟有何魅力,能夠擊敗一票國產手游大作呢?原因也許並不複雜。
等待,就是最大的滿足
說起《旅行青蛙》的玩法,這款遊戲已經不能用簡單來形容了,準確的說,你在遊戲中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
在遊戲當中,你能看到的只有兩個場景,而這兩個場景當中可供交互的內容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
庭院中你可以收集四葉草,查看青蛙為你發回來的明信片,與青蛙旅行時交到的動物朋友互動;屋子裡則是可以為青蛙準備旅行所需的食物、道具,查看青蛙旅行帶回來的照片、特產。
是的,這個遊戲的交互系統就是如此簡單,甚至連你的青蛙都不會跟你互動。
也就像我上面說的一樣,這款遊戲需要你做的就是等待:平時你幫青蛙裝滿背包,然後關上遊戲等它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當它出去後,你在家中準備好豐富的食物,等它旅行歸來可以吃上一頓豐盛的晚餐。
也正是等待,才是這款遊戲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人說這款遊戲是個佛性遊戲,也有人說這隻青蛙激發了玩家的母性/父性。
我十分認同這些觀點。
就像小時候,我窩在家裡一天不出門,我媽就催我快出去運動運動吧,別老悶在家裡!
當我出去跟小夥伴瘋了一天,晚上8、9點到家的時候,我媽則又會板著一張臉,問我今天去哪了?跟誰玩了?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
或許現在的蛙父蛙母們,也是一樣的想法。
不過除了這些,是不是還缺了點什麼?當青蛙旅行歸來時,為你帶回來了它拍下的照片、某地的土特產、或者是交到了新的好朋友,這份小小的驚喜,不也正是你等待的價值所在嗎?
玩這款遊戲,並不需要玩家投入多少精力,需要的只是你一顆等待的耐心。
等待,就是最大的滿足。
遊戲非要社交嗎?
《旅行青蛙》開發者的初衷,或許並不是想要開發一款純粹面向女玩家的遊戲,但是在國內,毫無疑問還是女性佔到了絕大多數,這一點從TapTap的評論區就可以看出來,清一色的阿媽在擔憂自己的蛙兒子。
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到最近同樣火熱的女性向遊戲《戀與製作人》了。前不久,我認識的幾個妹子還在為那四個野男人揮金如土,如今則是紛紛曬起了自己蛙崽在家的照片。
如果說想要更加直觀地去了解這種變化的話,張這圖應該可以很好地詮釋了現在的情況:
關鍵詞「旅行青蛙」的百度指數呈直線上升趨勢,1月20日已經達到了15萬,而「戀與製作人」的指數最高也不到14萬。
要知道《旅行青蛙》並沒有國內代理,遊戲中文本也未經漢化,就更不要提買量、營銷這些事了。也就是說這款遊戲的熱度,完全是靠玩家自發傳播帶動起來的。
這跟去年《絕地求生》的情況有些相似。
兩款遊戲雖然從平台到玩法上都大相徑庭,但是它們能夠火起來的原因是一樣的:抓住了玩家的痛點。
不過不得不說,相比世界上大部分遊戲公司,日系廠商總能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去撥動玩家心中的那根弦,例如剛剛公布的Nintendo Labo,用簡簡單單的硬紙板叫醒了一大票成年人心中的那個小孩。
GIF
而這種能夠與玩家內心某一樣感動相互共鳴的特質,也正是現在大部分國產遊戲所欠缺的。大社交時代的遊戲,往往在用社交來綁架玩家,如果不融入一個圈子就意味著疏離。
《旅行青蛙》則是反了過來,一個小小的庭院,一棟簡陋的木屋就是整個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之外,你可以與大家分享自己家青蛙的旅行經歷,也可以靜靜地體會它帶來的寧靜與美好。
其實任何人心中都需要有一塊自己的地方,在那裡你可以是童心未泯的小男孩,也可以是為了孩子晚歸而揪心的父親、母親。
遊戲真正吸引人的地方終歸是它好玩,還有它跟我們內心產生的那絲共鳴。
結語
不得不承認,《旅行青蛙》的壽命可能會很短,在國內的這股熱潮也很難維持多久,它的玩法太單一,可挖掘的點太少。
然而任何遊戲都會有過氣的那一天,不過
當你回憶《王者榮耀》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起曾經一坑四的豬隊友。
當你回憶《絕地求生》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起躲在草叢裡的LYB、800里外的狙擊手。
當你回憶《戀與製作人》的時候,你可能會想起被那四個野男人支配錢包的恐懼。
但是當你回憶《旅行青蛙》的時候,也許你想起的是這隻面無表情的蛙兒子,在那天給你帶回來了什麼樣的驚喜。
能讓玩家真心愛上一款遊戲的,永遠都是玩家內心的那絲被輕輕撩起的感動。
希望國內遊戲從業者們,能在這隻青蛙身上獲得更多的思考。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旅行青蛙》這樣能夠引發玩家共鳴的遊戲出現。
TAG:遊戲行業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