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小平:東亞詩學流動視野中的杜國清詩歌傳播

王小平:東亞詩學流動視野中的杜國清詩歌傳播

載楊國榮主編:《思想與文化》(CSSCI來源輯刊)第19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摘要]杜國清是著名的台灣旅美詩人,在詩歌創作與詩學理論方面均有重要建樹。其詩作在中國大陸地區傳播已久,亦有日譯本《希臘神弦曲》及韓譯本《望鄉》面世。杜國清詩歌作品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翻譯、傳播各具特點,反映了作者與在地國文化的不同關係,另一方面,其詩作也體現出東西方詩學藝術相融合的詩歌特質。杜國清「台灣——日本——美國」的海外經歷,與其詩藝探索、詩作傳播的路徑相交織,構成了東亞與世界文學關係的重要互動現象。

[關鍵詞]東亞;詩學流動;杜國清;詩歌傳播

一、杜國清的詩歌歷程

杜國清的第一本詩集《蛙鳴集》出版於1963年,至2014年韓譯本《望鄉》為止,詩集、詩論集與詩歌相關譯著資料已有27種,茲整理如下:

表一

除詩歌創作外,杜國清長期致力於台灣文學與世界華文文學的觀察與研究,著有《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2015),並翻譯有劉若愚《中國詩學》(2006)、《中國文學理論》等,此處不再贅述。

杜國清曾自言:「在我的詩路歷程上影響我最大的四個詩人是:艾略特、波特萊爾、西脅順三郎和李賀。」[1]追察杜國清的詩藝探索歷程,可以看到這四位詩人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影響。杜國清於1959年進入台大哲學系,一年後又轉入外文系,開始詩歌翻譯與創作。翻譯了艾略特的詩作《普魯佛洛克與其他的觀察》、《荒原》等,並對艾略特的文學評論產生興趣,這也成為其日後譯著《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的由來。而在翻譯艾略特的過程中,杜國清開始接觸到波特萊爾,以及翻譯艾略特的日本現代詩人西脅順三郎。1966年,杜國清赴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即以西脅為研究對象,完成碩士論文《西脅順三郎的詩與》,並於1969年翻譯出版了西脅的《詩學》。在此期間,他藉由西脅詩學的研究,進一步閱讀波特萊爾,奠定了後來中西比較詩學研究的基礎。1970年,杜國清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以西方現代象徵主義詩觀重新審視中國古典詩歌傳統,選擇了晚唐詩人李賀作為研究題目,後來出版《LI HO》一書。在台灣開始接觸西方詩學,後又到日本、美國求學,在進一步加深對西方現代主義詩學了解的同時,深入體察東洋文化與中國古典詩學,這一特殊的生命際遇及詩藝探索歷程,使得杜國清的詩歌創作與詩學理論體現出東西方詩學觀念的交織與融匯,如融合了「意象」、「象徵」為一體的「意象徵」範疇,在對艾略特的「逃避自我」、莊子的「心齋」和濟慈的「消極能力」等東西方創作觀念中領悟藝術創作的玄機,在波特萊爾「萬物照應」象徵詩學與華嚴哲學影響下產生的象徵主義詩學觀念及作品《萬法交徹》,以及在對波特萊爾「超自然」、「反諷」詩觀以及東洋佛教傳統、中國古典詩觀的體察中形成的詩學「三昧」,等等。詩人將詩視作「人類靈魂的安慰品」[2],無論是創作還是詩觀都試圖探索超越一時一地、表現人類普遍情感世界的詩歌共性,這使得其作品體現出了東西方文化傳統的深層交融,顯示了詩人在傳統與現代詩學探索中的突破與創新,因而得到了廣泛的欣賞與接受。

在詩作傳播與接受方面,杜國清的早期詩集多在台灣出版,自80年代開始與中國大陸的文學研究界有了較為密切的來往,其詩作陸續在大陸出版,為大陸讀者所熟悉,並得到了諸多研究者的關注。2011年,杜國清在日本出版了日譯本詩集《希臘神弦曲》,2014年在韓國出版了韓譯本詩集《望鄉》。據悉,近期將由台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其詩集《台灣詩情》。如此,詩人以其橫貫東西的求學、創作經歷,終將詩藝探索的結晶一一呈現給東亞讀者,這一過程與東亞地區現代進程中的知識流動與傳播軌跡相印證,構成了頗有意義的文學現象。以下將試作分析。

二、杜國清詩歌在日本的譯介

2011年,杜國清作品的日譯本《ギリシャ神弦曲》(《希臘神弦曲》,以下簡稱《神弦曲》)在日本出版,由池上貞子主持翻譯。譯者池上貞子為跡見學園大學教授,是日本知名的學者、翻譯家,曾翻譯出版了張愛玲《傾城之戀》(1995)、平路《行道天涯》(2003)及《何日君再來》(2004)、朱天文《荒人手記》(2006)、李永平《吉陵春秋》(共譯,2010)等。此次翻譯的這部《神弦曲》為思潮社出版「台灣現代詩人系列」之一,該系列由日本三木直大教授參與企劃,共有13部詩集,分兩期出版。第一期詩人為陳千武、瘂弦、林亨泰、張錯、焦桐、許悔之、席慕容、向陽,均以「姓名+詩集」命名,如《陳千武詩集》,第二期由「台灣現代詩研究會」企劃,除杜國清之外的其餘4位詩人分別為鴻鴻、陳育虹、洛夫、陳克華,將「姓名+詩集」作為副標題外,此外另有主標題,如《ギリシャ神弦曲 杜國清詩集》。

《神弦曲》中的詩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包括愛情詩、旅行詩、抒情詩[3]三種。其中,愛情詩由《愛染五夢》(5首)及《希臘神弦曲》(13首)兩組詩構成,旅行詩分為「日本篇」、「北美篇」、「台灣篇」與「中國大陸篇」,收入景物詩共37首,最後,在「詩緣篇」中收入8篇詩論性質的詩歌。所選詩歌篇目如下[4]。

表二

愛情詩部分包括「愛染五夢」和「希臘神弦曲」兩組詩。其中,「愛染五夢」組詩除作為開篇收入《神弦曲》外,也曾收入文聯版《對我 你是危險的存在》(1996),後者在台灣出版時改書名為《愛染五夢》(1999),可見詩作者對這組詩的偏愛。「希臘神弦曲」組詩共13首。這組詩起初在《笠》詩刊連載,若干篇章如《潘多拉的盒子》、《致阿佛洛狄忒》曾散見於《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以及《詩論·詩評·詩論詩》中,首次作為一組詩出現是在《愛的秘圖——杜國清情詩論》中,但當時只有12首,詩人後來又創作了《丘比特與賽姬》,並將《致阿佛洛狄忒》作為整組詩的序曲,構成了這部《ギリシャ神弦曲》中的組詩全貌。

旅行詩共37首,以現實為創作素材,因旅行中的實際見聞而觸發詩思,「日本篇」共有12首,寫於1997年至2005年間。從旅行詩的選擇來看,詩作者曾創作關於中國大陸名勝紀行的詩篇共52首,此次「中國大陸篇」選9首詩,其中《寒山寺》、《鑒真大師像的眼淚》兩首詩的抒寫對象與日本頗有淵源,其餘幾首均為中國具有較高國際知名度的勝景,應該是考慮到了日本讀者的認知度。抒情詩也即「詩緣篇」,共9首,創作於不同的時期。作者曾在《詩論·詩評·詩論詩》中對這一類詩進行說明:「將創作和詩論結合在一起,或以詩證論,在詩情中呈現出某種詩觀;或因論成詩,將詩論衍化成一首詩。」[5]集中體現了作者的象徵主義詩學觀念及實踐。這部分詩歌選篇中,《仙人掌》一詩在原詩前增加了一句「他生未卜此生休」,除此之外,詩作基本上與之前中文詩集中的原貌一致。

愛情詩、旅行詩、抒情詩這三部分詩作庶幾可以反映詩人的作品風貌,而在取捨上的選擇則反映出與出版所在國文學傳統的互動意識,這一點容後再述。

三、杜國清詩歌在韓國的譯介

2014年,韓譯本《望鄉》在韓國出版,該詩集為「台灣現代詩人選集」系列詩集之一,這一系列共包括10位台灣現代詩人,另外9位分別為方明、鄭炯明、余光中、莫渝、李敏勇、黃騰輝、白荻。詩作者提供120首詩,而後譯者從中選擇100首進行翻譯,因此,最終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可以說是詩人的自選集。譯者金尚浩,現任教於台灣修平科技大學,研究專長為台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東亞比較文學,精通韓、中、英語,在中韓、韓中、英韓文學翻譯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與成果,在台灣文學的韓譯方面,譯著有《台灣文學史》(葉石濤)、《趙天儀詩選》、《巫永福詩選》、《陳千武詩選》、《白荻詩選》、《莫渝詩選》、《鄭炯明詩選》、以及《台灣現代小說選》系列等。

《望鄉》根據詩人創作年代順序進行編排,分別收錄了《蛙鳴集》、《島與湖》、《雪崩》、《生肖詩集》、《心雲集》、《童年憶影》、《望月集》、《情劫集》、《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愛染五夢》、《山河掠影》、《玉煙集》、《希臘神弦曲》等詩集中的詩歌,共100首。所選詩歌篇目如下。

表三

在這部詩集中,值得注意的是收入了《生肖詩集》和《童年憶影》。《生肖詩集》初次見於《雪崩》,此後部分詩歌收入《望月集》,也曾在中國大陸出版的《詩情與詩論》(6首)以及《情劫》(1首)中出現。此次韓文版《望鄉》則收入全部12首。而《童年憶影》除初次見於《心雲集》之外,似乎還未曾收入任何其他選集。這兩部分詩歌不僅收錄率極少,且在研究中也較少為人重視。此外,對《望月集》詩集中的收錄也頗具匠心。在1978年出版的《望月》(爾雅出版社)中,其中的「望月集」部分共包括23首詩,其中懷鄉之作為5首,佔22%,其餘大部分為抒寫情愛之作。而此次《望鄉》中的「望月集」部分則僅收入這5首,摒棄了其餘作品,並另外收入一篇《鄉愁》(未見於其它詩集),全部為懷鄉之作,而《望鄉》這一書名即取自「望月集」中的一首詩歌《望鄉》。可以看出,這本《望鄉》詩集的篇目選擇,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選集的題材內容,而且也體現出了濃厚的思鄉之情。

四、日韓譯介比較

日譯本《神弦曲》及韓文版《望鄉》在詩歌編選體例、內容等方面都有著較大差異。在詩集編選體例方面,《神弦曲》以詩歌類型編排,《望鄉》則以所選詩集的先後順序進行選取、編排,這也許與兩套叢書的總體體例設定有關,但從全書風格而言,則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化特徵。

愛情詩的寫作在杜國清的全部詩作中佔有很大比例,但《神弦曲》中的愛情詩僅選擇了「愛染五夢」與「希臘神弦曲」兩組詩,頗有深意。「愛染五夢」五首詩,分別以金、木、水、火、土命名,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象徵自然世界的相生相剋,詩人在此隱喻男女愛情的不同階段,將異質紛呈的自然萬物與愛情的諸般關係形態並置,同時又以「五行」相互作用的關係概括自然的共相,從而傳達出對豐富的愛情世界之共相的理解,此外,這五首詩歌寫於不同的時期,前後相隔多年,在經歷了一定的詩情沉澱之後,更表現出詩人對愛情在自然現象和人類性情之間相呼應的思考與理解。這組詩集中體現了詩人汲取波特萊爾「萬物照應」詩觀以及華嚴哲學「一多相即」佛理所形成的象徵主義詩觀,而詩人的這一融匯性理解是受日本詩人蒲原有明的啟發而產生。此外,「愛染」一詞,本為佛教用語,用於表達對人生的體悟,包括苦惱、執著、貪、嗔、痴等「惡業」。作者曾在《愛染五夢》(1999)詩集中,收錄了「愛染」詩歌12首,反映從佛教角度看待人生情愛的觀念,而作者的佛教觀念多來自於對東洋文化的浸淫與吸納,因而,選擇「愛染五夢」組詩作為開篇,既可說是作者本人長期受東方文化影響的結果,也符合東方文化特別是東洋佛教文化的審美心理。

而與此相對,「希臘神弦曲」組詩則上溯西方文化源頭,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為素材進行詩歌創作,這是頗有意味的現象。事實上,古希臘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傳播、以及與近現代東亞文化的互動本身即是一個相當值得研究的課題。在中西文化劇烈碰撞的中國「五四」時期,周氏兄弟亦曾深為古希臘文化傾倒,魯迅寫出了壯懷激烈的《斯巴達之魂》,周作人則在由激進的鬥士轉而為「書齋學者」之後,秉持「愛智」傳統,將餘生全部精力投入於古希臘文學的整理與翻譯。杜國清出身於台大外文系,對古希臘文化自然熟諳,「希臘神弦曲」13首相當突出地體現了詩作者對古希臘神話中深層意蘊的熟諳以及創造性藝術轉化的衝動。「愛染五夢」與「希臘神弦曲」,表面上是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體現,但實則多所相通。「愛染五夢」中,無論是具體物象的選擇還是詩歌技巧的多變,都延續了詩人一貫的現代主義詩風,而《希臘神弦曲》同樣體現了詩作者有意識地將東西方不同詩學傳統加以融匯的詩藝追求。譬如,詩人在《神弦曲》序言中解釋這組詩名稱的由來,「神弦曲」來自李賀的詩,原是樂府古題,亦即祭祀神祗弦歌以娛神之曲,詩人用來表現古希臘神話故事的抒情曲,以傳達對東西方詩歌精神相契的理解。因而這組詩,既以古希臘故事為題,寄寓詩作者對普遍性人類情愛世界的理解與呈現,也可以同時看做是以詩歌印證詩觀的創作。

除愛情詩以外,《神弦曲》中的旅行詩分為「日本篇」、「北美篇」、「台灣篇」、「中國大陸篇」,呈現了詩人在行旅中,對不同時空內社會、文化、歷史的差異的觀感。此外,「詩緣篇」所收入詩歌,又可稱為總論性的「詩論詩」。整部日文版《神弦曲》可說是詩人詩藝的精華呈現。作者的序言不僅回顧了自己的詩藝追索歷程,且推而述及試圖融會東西方象徵詩觀的努力與心得,對詩學「三昧」觀念進行闡釋。此外,作者特別點明自己的詩歌創作、學術研究與日本的因緣,指出日本文學的傳統已經成為其詩歌創作和研究中的一部分,此次出版日文詩集可謂實現了多年來的夢想。序言與《神弦曲》的內容編排相印證,體現了詩人呈現人類普遍性情感世界的願望,通過生命際遇與行旅之思的抒寫,從而將詩藝探索的心血成就回饋給曾帶給自己無數詩緣靈感的國度。

與日文版《神弦曲》不同,韓文版《望鄉》的內容編排並不刻意突出東西方文化融匯的詩藝追求,而是基本按照時間順序來編排,以完整呈現詩人創作歷程為要,入選詩作也分布在詩人的大部分詩集中。在整部詩集的篇目選取上,可以見出對個人早年生命足跡的追撫,特別是如前所述對思鄉之情的呈現,這一情感取向在杜國清的序言中也可以看出,而譯者金尚浩在《望鄉》譯後記中,也表達了對作者思鄉之情的深切感受與理解。此外,在序言中,杜國清並未如《神弦曲》般追述詩藝歷程,也許是因為其生命歷程與韓國並無太多的交集。詩人在說明了自己的主要詩學觀念,如「感性」、「知性」與「藝術性」三者的脅調之後,歸納出自己的三種詩作類型:愛情詩、譏諷詩、詩論詩,以及這三種類型詩作與前述「三角形」的對應關係。另外,作者著重表達了對民族文化傳統有所貢獻的願望,即在語言與境界兩方面進行探索,進而追求「超越詩人有限的生命和世代的考驗,融入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而成為經典作品的。」與整部選集的思鄉之情相呼應。最後,在序言末尾,杜國清寫道:

詩集題為《望鄉》,取自集中的一首詩,一方面表示我身居海外對故國台灣的懷念,一方面「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對自己的生命回顧之餘,時時感到靈魂的騷動。遙望彼岸,呼應來自生命原鄉的呼喚,其中流露的詩情,庶幾可以作為這本詩集的腳註:佇立在崖岸遙望著蒼茫一隻信天翁飛自我的眼眸追隨那遠航的月輪迢迢奔向海上

確如作者所言,「來自生命原鄉的呼喚」是《望鄉》最為鮮明的風格。這裡的「生命原鄉」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首先指的是地理上的原鄉,即故鄉台灣,那是孕育詩人生命的地方。離開台灣雖久,但詩人始終堅持自己「台灣作家」的身份,此外,更以學者的身份在美國積極推動台灣地區文學的研究、翻譯和出版,如其在「賴和吳濁流台灣研究講座」教授就任典禮中所言:「將盡最大的努力,負起在美國學術界推動台灣研究的重任,有生之年亦將竭盡所能完成這一職位的使命」[6],對故鄉台灣深摯的愛,洋溢於字裡行間。其次,「生命原鄉」也可以理解為心理上的原鄉。詩人曾經以「月亮」象徵原鄉:「月亮,對我來說,不光是現實的,而且是超現實的……是我詩魂的原鄉……在我的心靈中,月亮是美、是詩、是愛、是永恆的和絕對的世界。」[7] 「月亮」作為詩、美、愛的象徵,在詩人的詩歌與自述中屢屢出現,詩人甚至將自己的住處命名為「望月坡」,可見「月亮」在其生命中的意義,這本《望月》詩集,可說是詩人的詩藝生命歷程的濃縮,同時隱含了鄉愁與詩魂的歸宿。或許,也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詩集中那濃厚的天地間孑然行旅之感,譯者金尚浩在後記中藉由韓國哲學家茶山丁若鏞所說「天地間孤獨佇立的我,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書和筆」這一語句,來表達對詩作者那永恆孤獨的追求者的身份的體認。

如上所述,兩部詩集在篇目編排、序言及後記等方面的不同,這不僅體現了作者創作的多重面向,更重要的是,它顯示出了在文學傳播過程中,作者與出版國文化之間互動方式的不同。

五、杜國清詩歌在中國大陸的傳播與接受

杜國清的作品在中國大陸共出版5部,分別為《情劫》、《勿忘草》、《詩情與詩論》、《愛的秘圖》、《對我 你是危險的存在》。

《情劫》(1991)是中國大陸首次出版的杜國清詩集,該書收入《情劫集》與《山河掠影》兩部詩集的作品各50、52首,後者中的48首曾在《笠》詩刊連載(154期至159期,1989年12月1990年10月)。與作者出版的其它詩集不同,該詩集沒有序言或後記,除所收錄詩篇外僅有《情劫集》與《山河掠影》的原文後記。

《勿忘草》(1992)由白舒榮女士編選,分別收錄了《心雲集》(24首)、《情劫集》(25首)和《玉煙集》(40首)三種詩集中的部分愛情詩歌,共89首。與第一部詩集《情劫》相比,這部選集體例更為完備,不僅有所選三種詩集的原序,且另有全書序言、編者所撰代後記。杜國清在序言中對詩集編選做了簡單的說明,編者白舒榮亦在《殉美的憂魂》代後記中對作者的創作歷程、詩學觀念及詩歌藝術特點進行了簡要的描述與分析。

《詩情與詩論》(1993)與前面兩部詩歌選集不同,包括「詩情之輯」與「詩論之輯」。前者分為愛情詩、譏諷詩、詩論詩三部分,後者則收入詩論17篇。選集附有後記以及王晉民《杜國清的詩作與詩論》論文一篇。

《愛的秘圖》(1994)較為特殊,它既是杜國清的情詩選集,又可算是杜國清情詩的研究論著。全書分為七部分,分別為「一片玉色的純情」、「築夢者之敵」、「秘愛的宇宙」、「惡的榮華」、「異色的愛」、「愛染的血」、「宇宙的荒外」、「相陪共走一程」,呈現了不同階段的愛情體驗與想像。作者的書前寄語副標題為「世間只有情難訴」,不僅點出全書的情愛主旨,且將情緣與詩緣合一,在寫情的同時更寫出靈魂的悲歡愛怨。在該詩集中,除了67首作品之外,每首詩後還附有對作品評論與研究,這部分由汪景壽、王宗法、計璧瑞三位學者執筆,此外,書前附有汪景壽教授的論文《杜國清詩中愛情世界的特殊風貌》,對杜國清的情詩創作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可謂整部書的導讀,書後則有後記,對這部書中的研究文字與杜詩專論《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一書的區別進行了說明。

《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1996)收入了1995年之前創作的部分情詩共72首,但並不像前兩部選集那樣按照所選詩集分類,而是分為「驚艷」、「相陪」、「愛染」、「夢別」、「憶影」五部分,暗合了愛情萌生、相偕相知,再到分離、回憶的過程。該集以《後記》作為代序,附錄部分有「情詩佳句精選」及李魁賢《論杜國清的詩》、孫玉石《「我的愛 卻是絕對的白色」——淺論杜國清愛情詩》、謝冕《成熟的理想主義者——讀杜國清詩隨想》三篇文章。

在這四部選集中,就詩歌篇目選擇的傾向而言,除了《情劫》中收錄的《山河掠影》及「浮世輯」、《詩情與詩論》中的詩論詩外,其餘大多為愛情詩,且體現出層層遞進的特點。《情劫》中的愛情詩收錄了《情劫集》中的作品,而《勿忘草》則收錄了三種詩集,且已「頗能代表我一生追求詩與美、美與愛、愛與哀的三部曲。」[8]到了《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則更具匠心,除詩歌編排順序上完全按照愛情心理的發展外,「情詩佳句精選」的附錄也使得讀者更為關注杜國清在愛情詩創作方面的藝術成就,因而,杜國清在大陸贏得了「愛情詩人」的美譽,研究者也對其愛情詩創作格外關注,《對我 你是危險的存在》書後所附的文章,即都是以愛情詩分析為主。

在中國大陸,對杜國清詩歌的研究始於1984年。該年,《文學界》雜誌舉行了「杜國清作品討論會」,並於第13期(1985年)刊出杜國清專輯,此後,杜國清的詩歌創作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大陸出版的研究專書有3部,期刊論文20餘篇。此外,還有研討會紀要、訪談等,以及部分文學史、詩歌詩著作對杜國清的相關論述。其中,汪景壽、白舒榮、楊正犁等合著的《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1994)一書是最早的專書研究,該書分為「傳略」、「詩學」、「詩品」、「詩作導讀」四編,對杜國清的生平、詩學觀念、詩歌藝術特點及已出版詩集進行了總括性的介紹與描述,並附有年表(1941-1993)及評論資料等。同年,出版了王宗法、計璧瑞、汪景壽等合著《愛的秘圖——杜國清情詩論》,對杜國清的愛情詩進行分類並詳加賞析,構成了完整深入的詩論體系。1998年,王宗法出版《昨夜星辰昨夜風——綜論》一書,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以「境界論」為題,對《玉煙集》40首詩逐一解讀,下篇「技巧論」從構思、表達、風貌三個角度探討詩歌的藝術特色,全書將文本細讀與理論分析相結合,對《玉煙集》進行了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另外,2009年台大出版中心出版的《玉煙集》則在原先40首詩歌及研究的基礎上,又增加10首續詩以及計璧瑞《續篇綜論》,這既是詩人創作的餘音未了,同時也體現了研究者的持續關注。

除專書之外,試舉若干有代表性的篇目如下:

《詩學三昧的探索者——詩人學者杜國清先生訪問記》,《文學界》杜國清專輯,1985年總第13期。

王晉民: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歷程——訪台灣詩人杜國清,《台灣研究集刊》,1989年第2期;

白舒榮:杜國清對愛情詩的探索,《文學自由談》,1991年第2期

譚國棟:以冷役熱以真感人——論杜國清的愛情詩,《華文文學》,1991年第2期;

白舒榮:掙不脫的生命悲哀——讀旅美台灣詩人杜國清的《露》,《名作欣賞》,1993年第5期;

汪景壽:「鏤金刻玉 幽趣纖妙」——論杜國清詩的意象,《安徽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汪景壽、楊正犁:論杜國清的詩觀,《中國文化研究》,1994年第2期;

粟多貴:明月·滄海·根系華夏——台灣旅美詩人杜國清《望月集》片論,1994年第2期;

朱蕊:永無歸期的出發——對杜國清的一種理解,《語文學習》,1996年第7期。

古遠清:「尋美的旅人」——記旅美台灣作家杜國清,《閱讀與寫作》,2000年第12期;

劉云:論杜國清愛情詩中意象的運用,《台灣研究集刊》,2003年第4期;

王寧寧:淺析杜國清的詩觀與詩風,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從這幾篇論文即可以看出,研究者的關注點極為多樣化,有對杜國清整體詩觀的闡釋,有針對個別作品的賞析,或是對意象運用、詩歌主題進行解讀,也有透過杜國清去觀察台灣現代詩發展的嘗試,這與杜國清身兼詩人、學者、台灣現代詩運動參與者的多重身份有關。

杜國清詩歌在大陸的傳播與接受有著偶然性因素,譬如編者、研究者的個人興趣,但從大的歷史環境來看,在偶然之中或許也蘊含著某種命定的機緣,這體現為社會內部文化需求與外部交流語境兩重因素而形成的合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掀起了「詩歌熱」,時隔多年後,親歷者依然津津樂道於當時的詩壇盛況以及詩人們在各地所受到的禮遇,包括崇拜者們熱情的「圍追堵截」。從時代背景而言,經歷了「文革」浩劫之後的大陸文學界百廢待興。在詩歌方面,80年代初先是「復出的詩人」,隨後,「朦朧詩」風行一時,不久又出現「第三代」詩人……詩歌流派的林立與更迭顯示了詩人們變革傳統的渴望與求新、求變的詩藝探索意識,這與台灣60年代的詩壇面貌頗有相似之處。作為大陸當代文學史上令人懷想的「純真年代」,80年代的詩歌盛況應和著時代的激情脈動,對既往歷史的痛切反思與對未來文化走向的困惑,都反映在現代主義詩藝的探索與磨礪中。在社會大眾心理層面,民眾對公式化、概念化政治文學極為反感,對抒寫人性自由的文學充滿嚮往。此外,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因市場經濟的發展,拜金主義盛行,面對情感粗糲的現實,人們渴望真純的情感,這一時期愛情詩歌尤其受到歡迎,也因此,1996年出版的《對我你是危險的存在》副標題為《杜國清情詩精選》,書後附錄《情詩佳句精選》,這也可說對編選者對受眾閱讀心理的一種呼應。在這種種因素的影響下,杜國清的詩歌在大陸的讀者和研究者中受到了普遍的歡迎,另一方面,除了詩歌本身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使得詩作受到重視並得以傳播之外,從文化交流語境來看,自80年代開始,隨著政治風向的轉變,中國大陸與海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眾多海外學人紛紛受邀來訪。1985年,杜國清參加「旅美台灣作家訪問團」赴大陸訪問,其後相繼赴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進行學術交流,更於1992年以加州大學在華中心主任的身份駐北京兩年,這也為他與大陸學者進行互動交流提供了契機,這也是其詩歌創作、詩學觀念得以傳播並引起關注的原因之一。

六、杜國清詩歌的美感詩學特質分析

文學的傳播過程,是不同文化之間信息流動、交換、共享的過程,其中固然有偶然性因素的存在,但作品本身所具備的動人力量則是其最終得以傳播、接受的根本原因。在詩藝探索的旅程中,杜國清以「殉美的憂魂」之心與思,對詩歌這一「詩人根據語言和經驗使用文字創造出來的一個存在於想像中的美的世界」[9]不斷進行探索,使其作品呈現出獨特的美感詩學特質,這成為其詩作在日本、韓國、中國大陸地區得以傳播的重要原因。這裡主要以三點為例,對其詩歌特質進行分析:1.「愛、美、哀」一體的詩情表現;2.古典傳統與現代意識的並存;3.東西方意象藝術的融合

1.「愛、美、哀」一體的詩情表現

杜國清的詩作以愛情詩居多,而對情愛世界的專註探索和表現與詩人對「美」之理解有關。在詩人看來,美與愛密不可分:「在這無常的人生中,我的靈魂,唯美是愛,因愛而哀;在現實的劍鋒邊緣悲愛哀吟的一顆心,或許就是我的詩魂吧。」[10]事實上,與其說詩人是在寫愛之眾相,不如說是以表現愛的各種形式來抒寫對美之渴慕、接近以及因不能把握而產生的抗拒與恐懼。對美與善的無限趨近,以及本性中的倦怠與破壞往往相互角力,對個體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企圖與對有限性的反覆、無望的體認,成為「哀愁」詩情產生的根源,愛、美、哀也由此成為相融的三位一體。這樣一種生命體驗對杜國清的詩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他在《勿忘草》序言中談及所收入詩歌時,認為「《心雲》、《情劫》和《玉煙》,……頗能代表我一生追求詩與美、美與愛、愛與哀的三部曲。」[11]而在詩人著名的「詩歌三昧」中,對「哀愁」的表現也尤為突出。杜國清曾自言:「人類最大的情緒,莫過於面對千古,對人類有限的生命感到無限的哀愁。」[12]「這種天老地荒的生哀死愁,我一向認為是抒情詩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說是我這些歷劫的作品所希望表現的詩情的極致吧。」[13]由是觀之,「哀愁」無疑是詩作中最為重要的情感特徵,而對美與愛的抒寫則成為了「哀愁」詩情的載體。

這樣一種詩歌觀念,從外部影響而言,始自杜國清留日期間對東洋民族物哀文化的體會,以及藉由西脅詩學而開啟的對美、愛與哀愁之間關聯的認知。他在論西脅時曾道:「西脅的美,亦即哀愁。……要而言之,西脅的詩論是美論;美論是戀愛論;戀愛論是哀愁論;哀愁論是存在論。」[14]而除西脅之外,波特萊爾也成為「哀愁」的另一重要來源,杜國清認為「表現『現代青年的憧憬與憂鬱』、『追溯現代青年精神動搖不安的歷史』」正是《惡之華》的現實意義,「而這種現實意義具有永久性。因為人的存在永遠具有無限的哀愁,而哀愁的靈魂永遠在憧憬理想追求安慰。《惡之華》作為詩作品最大的價值正在於給後代無數受苦的靈魂以安慰。」[15]另一方面,晚唐詩人李商隱與李賀對其「哀愁」詩觀的形成也有密切關係。正如詩人在《序》中所寫:「那些為愛而哀的悲歌,不時在我心中回蕩、交響,激起我對生命的無限哀愁。」[16]這些詩人的影響構成了杜國清詩歌創作的重要資源,與詩人的天性氣質互相牽引、推動,最終形成了作品獨特的魅力。

此外,對「愛、美、哀」一體的詩歌觀念的堅持,往往容易使人將杜國清定位為「愛情詩人」,然而,事實上,詩人是要在對「愛、美、哀」的抒寫中呈現出生命深層的痛楚,其精神訴求的根源來自於內在的孤獨與絕望。另一方面,情慾愛恨,生死流轉,不僅與詩人個體的性情氣質有關,更與他生長於台灣本土、而後又長期在海外生活的經歷及文化體驗相關。如果,將這種精神訴求放在東亞地區現代性進程的文化氛圍中,結合台灣近現代以來的歷史脈絡與現實語境,也許會更容易理解那無時無刻縈繞在詩人作品中的哀愁。詩人的哀愁也許是屬於個人的,但從某種角度來說,個體的形成卻連接著歷史與現實。從更大的語境來看,這種生命的哀愁又與詩人對孤獨的體認相關,而後者事實上也是傳統價值信仰體系崩潰後現代人所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困境,如何處理、呈現這種孤獨感,並在此基礎上重建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也成為詩人們無法迴避的問題。不同的詩思與表現方式,造就了風格迥異的作品。杜國清的詩歌,可說是通過以「愛、美、哀」的相融為詩情表現的極致這一觀念,提供了極為獨特的致思路徑。

2.古典傳統與現代意識的並存

作為「笠詩社」的重要成員,杜國清見證了台灣現代詩運動的發展,對台灣現代詩的產生背景、藝術特質有深刻的洞見,這體現在其《論台灣現代詩的特質》一文中。事實上,這些特質也構成了他進行詩歌創作的背景淵源與藝術追求。譬如,杜國清所指出的台灣現代詩的兩個特點,「在詩形上以散文的節奏取代韻文的格律」以及「在詩質上以主知的詩想取代感傷的詩情」,在詩人自己的創作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詩形上,不僅韻體、節奏靈活多變,如汪景壽就曾指出在其詩歌中存在著尾韻、句中韻、交叉韻等等[17],而且句式、分行也都充滿探索性,甚至還有如《酒歌》這般可以倒過來讀的「迴文詩」[18]。大膽不拘一格的創作手法與多變的詩情相交織,使得詩人的作品異彩紛呈。此外,就詩質而言,杜國清的詩歌也顯示出了「主知」的特點。儘管在其筆下,有著豐富多樣的情感形式,既有對古典浪漫主義情感形式的追慕,譬如「島與湖」中兩性之間陽剛與柔美的相依相生,也有建立在現代獨立意識基礎之上的靈魂之愛,既有傳統男性中心視角下對女性身體的玩賞與情慾書寫,也有現代病弱、頹廢心理支配下的慾望投射……但詩歌中自覺的「主知」傾向有效避免了情感的泛濫與感傷主義,而使得這種種豐富的詩情以感性與知性調和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杜國清的詩作中,從最早的《蛙鳴集》中少年情竇初開的浪漫情懷,到《島與湖》中的旖旎風光,以至《雪崩》、《心雲集》、《望月》中那飽經滄桑的「殉美的憂魂」,特別是以《情劫》為界點,已經能夠看到浪漫主義抒情主體形象逐漸隱退的過程。而到了《玉煙集》時期,以李商隱古詩為題這一詩歌創作行為本身,即隱含著詩人大幅度調整自己的詩歌創作與傳統之間關係的意圖,「希臘神弦曲」組詩亦然。從短暫的少年期的直抒胸臆到自覺的「帶著鐐銬跳舞」,與生命體驗的豐富與情感的成熟有關,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現代主義詩歌觀念的自覺。在杜國清較晚時期的詩作中,《玉煙集》表現出對「瞬間之美」的戀慕與追懷,在對情愛世界之此刻、彼時及永恆的描摹與想像中體味生命之歡樂與悲哀,「希臘神弦曲」組詩則以新穎的構思描摹重寫古希臘故事中對不可把握的命運的恐懼與悲哀,從「宿命」之愛的角度表現哀愁的詩情美感,象徵性地揭示出人類生命中最深層的恐懼與痛楚。這些詩歌籍由古典題材的寫作傳達出現代詩人的情感與生命意識,成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重要代表性作品,體現了「現代詩的古典化。」[19]

除了在節奏的散文化、詩歌「主知」特點之外,杜國清的詩作也呈現出由古典「詩意」向現代「詩性」的轉化。詩人兼翻譯家王家新指出,「詩性」除了含有「逆詩意化」的意思之外,還另外指向存在之思。「詩意」與「詩性」這兩個詞,在西方語言如英、德、法語中是一個詞,但在具體語境依然中存在區別:

「詩意」更多地指向在詩歌中經由語言、意象等營造出的某種氛圍及美感效果,而「詩性」除了與「詩意」有部分交疊之外,還涉及詩與思、詩與語言、詩與存在的關係。[20]

「詩性」與詩歌創作的「主知」有關,也可以說是詩歌的知性特點在詩歌本體層面的體現,而不僅僅是對詩歌所要傳達的情感進行知性處理。杜國清的部分詩歌體現出敏銳的現代「詩性」品格,從現實及想像的世界抽離出來,以敞開的、變動不居的詩思流動呈現詩與存在的關係,譬如《寂寞的獵者》、《釣》、《不知迷路為花開》等。詩人在對那不可言說的神聖之物的追求中體會痛苦:「一旦,天風驟起/那隻鳥墜落在一座古池/那時我的形體化去/像逐漸淡隱的白雲/我的靈魂消失/如古池漣漪的飄逝」;在長久的跋涉與等待中迎接詩神的降臨:「途中 穿過星月下的森林/朦朧聽見微妙的語言/在呢喃散香/我心中逐漸浮現出/一朵花那是唯一的花/具有一切花的氣質」……詩性之思體現出詩人對內心世界的深入開掘,對西方「有」的哲學之形上世界以及東方「無」的文化的領悟與呈現。這種複雜而深刻的詩思使得杜國清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存在主義氣質,成為台灣現代詩史上讓人無法忽略的存在。

3.東西方意象藝術的交融

杜國清奉象徵主義為藝術圭臬,他深受波特萊爾的影響,同時對以李商隱、李賀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意象詩學亦有深刻體悟。中西方意象詩學有著很大不同,就「意象」而言,西方現代意象詩學強調意象的「主體性」意義,「image」這個詞與「想像力」密切相關。而中國傳統意象詩學強調「意」與「象」的合一,客觀意象承載著詩人的主觀情志,是一種感物寄興的詩思方式,與中國人的「天人合一」、「心物交融」文化哲學思想有密切關係,與西方詩歌意象生成的方式有很大區別。在杜國清的詩歌創作中,「以意造象」的特點極為鮮明,譬如,「當我身上長滿了草/躺在荒野/以/絕望的視線射穿白雲我的眼窩裡長著兩棵水仙/我的肚臍變成鳥窩我的聲帶上日夜有荒風/吹奏著」這樣的詩句由奇異意象組合所造成的非現實感、幻象感與傳統意象氛圍相去甚遠,體現出所受西方現代主義詩歌的影響。值得一提的是,李賀雖為中國古典詩人,但其「筆補造化天無功」的超現實主義表現在詩作中比比皆是,譬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這一意象營造特點在某種程度上與現代主義詩歌中奇幻意象生成的特點極為相似,或許也是其引起杜國清注意及興趣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杜國清的許多詩作又具有著東方傳統意象詩學「意隨象生」的特點。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島與湖」系列的意象。以充滿陽剛意味的島喻男子,以溫柔蕩漾的湖喻女子,不僅體現出情景交融的意象特徵,同時也體現出東方古典的性別審美視角。東西方意象藝術交融的集中之作是《玉煙集》,其中許多作品在具體意象的選取上多采自義山詩歌中的經典意象,如「藍田日暖玉生煙」、、「蓬山此去無多路」、「身無彩鳳雙飛翼」、「斷無消息石榴紅」等詩,但卻在化用古典意象的過程中卻又充分體現了詩人自身的情感想像與動感的組合、變幻。如對「蠟炬」意象重新建構:「心 燃起的燭焰 煎熬著 情 焦灼 翻迸 折騰 以熱交纏 以聲激顫 光 孽緣的華艷 影 搖曳的良心 夜半/花燒燃著/直到含淚的思念/化成煙此生/最後的一縷/情塵」。在詩歌中,「蠟炬」這一客觀物象的內涵產生轉移、變異,如果說,在李商隱筆下,「蠟炬」是與個體心象的外化,有物我交融之感,那麼在詩人杜國清的筆下,這一意象則具有了強烈的主體性色彩。

詩人對東西方意象詩學的融匯進行探索,體現為詩人獨特的「意象徵」詩學範疇。詩人曾在《詩與象徵》一文中談到:「由感受到意象,由意象到象徵,這一創作過程所凝練的『意象徵』,便是我所體認的詩藝最上品的結晶。」[21] 「意象徵」融合了「意象」與「象徵」,體現出詩人巧妙運用文字藝術將心中感受和體驗外化為意象並進而泛及形上之思的過程。在一些詩歌中,如《寂寞的獵者》、《不知迷路為花開》中的「狼」、「花」就充分體現了「意象徵」的特點,此外較為明顯的還有「希臘神弦曲」組詩。古希臘神話本就體現了人類童年時期對宇宙、人世豐富的想像力及隱喻表現藝術,而在「希臘神弦曲」的13首詩歌中,詩人對這些故事進行重寫,以豐富的想像力與巧妙的意象手法將坦塔勒斯、塞壬、伊卡若斯、達芬妮、奧菲斯等神話人物一一描繪,在重現永恆的悲劇形象的同時又賦予筆下人物以孤絕的現代氣質與強烈的象徵意味。在杜國清的象徵主義詩作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萬法交徹》與《金獅子》。其中,《萬法交徹》既呼應了波特萊爾的《萬物照應》一詩,同時又與東方佛教華嚴哲學中的「一多相即」相通,構成了「東西交會的象徵世界」[22],在敞開的澄明之境中,宇宙萬物以其本來的面目呈現、被照亮:「光的天穹的羅網,懸掛無數寶珠/燦耀出 神明赫赫的星光/每一顆珠 互影交照一切珠影/傳映出其他珠影的珠影的珠影/ …… 詩人的心/塵世迴轉的一顆明珠觀照宇宙 一念萬劫」,這裡的「寶珠」既是意象,又象徵著詩人之心甚至宇宙之心,可說是「意象徵」藝術的集中體現。

七、生命歷程與詩藝探索過程的同構:地理空間與知識流動

杜國清詩歌中,「愛、美、哀」一體的詩歌與生命追求,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交織,以及東西方象徵詩學的探索與融通,呈現出由現實、想像、形上世界所構成的多層次詩歌空間,充分彰顯了詩歌的美感特質,而這一美感特質的形成與作者跨越東西的生命歷程息息相關。從地理空間轉移與文學流動關係的角度來看,日本與美國,不僅是東西方知識流動的重要場域,也成為了詩人詩藝探索過程中兩個重要的關鍵地理空間。

1.作為中介的日本經驗

在近現代東亞地區接受西方文化、文學的過程中,日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杜國清接觸西方現代主義詩人的過程中,日本現代詩人西脅順三郎是一個重要的中介人物[23],杜國清在台大開始翻譯艾略特時就曾參考西脅的日文翻譯,後來在日本以西脅作為碩士論文研究對象時,更通過對西脅的研究而對波特萊爾、艾略特等詩人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而西脅「作為西洋文學學者的淵博學識,與作為日本人的感傷民族性,這兩種異質的精神互相對立、衝突與調和的一種努力和表現」對杜國清本人的詩學研究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此外,杜國清在研究象徵主義詩學觀念及創作過程中,還受到另一位日本詩人蒲原有明的啟發。蒲原有明(1876-1952)是日本明治時期的象徵主義詩人,他將波特萊爾的《萬物照應》一詩譯為《萬法交徹》,在法國象徵主義詩歌觀念中發現與佛教華嚴哲學的相通之處,在這一發現的觸動下,杜國清提出,「萬物間,『一多相即』,因此可以化除個別之間的矛盾,而在創作上達到『事事無礙』的超個別、超自然的世界。」[24]並在此詩學觀念下寫出了《萬法交徹》一詩,探索東西方象徵藝術的融通。

由此觀之,杜國清深厚的日本文學修養以及他在日本期間所受到的西方現代治學方法、西方詩人日譯作品的影響,成為他日後進行詩藝探索以及從事學術研究的重要背景資源,可以說,日本的求學經歷為他提供了通向西方詩學傳統及學術研究領域的重要通道,這也是日本在「西學東漸」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的一個明證。

2.在「他鄉」回歸「原鄉」

杜國清於1970年赴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此期間,他對中國古典詩人李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決定以之作為博士論文的研究題目。在杜國清看來,李賀之所以引起國際上廣泛的關注,除了外在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他體現出「現代詩人」的特徵:「歐洲世紀末詩人和中國晚唐詩人的神經末梢是一樣的纖細敏銳;非得像波特萊爾或李賀那種令人戰慄的詩句,不能撼動現代詩人的心弦。」[25] 對李賀的興趣及研究,是杜國清詩歌研究及詩藝探索上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無論是在台灣還是在日本,杜國清始終注目於西方現代主義詩歌傳統。如果說,詩人早年在東亞地區時,更多是受到「西學東漸」影響的話,那麼,在美國跟隨劉若愚教授從事中國文學、比較文學的研究,則體現了另一種方向的知識流動。劉若愚早年畢業於北京的輔仁大學,後來曾在英國、香港、美國等多所大學任教,1967年起在斯坦福任教,從其學術經歷來看,劉若愚是在現代中國「西學東漸」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學者,此後以西方學術的方法與視角來研究中國文學及比較文學,並在西方知識界產生反響。這樣一種學術歷程及其所具有的統觀性視野除對杜國清的學術研究有所影響之外,對其從東方到西方,再回歸東方傳統的詩歌藝術探索也有一定啟發。另一個事實就是,隨著對晚唐詩歌的興趣漸濃,對杜國清後來的創作產生了極大影響的另一個中國古典詩人李商隱,也於此時開始進入詩人的視野。經由對李詩的長期浸淫,杜國清在1985年寫下了《玉煙集》四十首,全部以李商隱的七言詩句為題。這些詩作集中體現了詩人對中國古典詩學觀念及創作藝術的吸納。在自序中,杜國清引用唐人論詩之語:「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認為這幾句話「不僅道出中國詩的神髓,也暗示優越詩在藝術創作上的玄機。」[26] 並以此提出了「意象徵」的詩學範疇,而整部《玉煙集》也成為詩人向傳統致敬的重要作品集。

在台灣、日本開始接觸西方現代主義詩學傳統,到了美國(真正意義上的「西方」)之後,詩人重又返回中國古典詩學傳統,這一現象頗有意味。但這種返觀並不是簡單的回歸,而是在現代西方知識視野下的觀照與省察。譬如,在李賀的詩歌中發現其與波特萊爾等現代詩人的相通之處,在李商隱的詩歌中發現晚唐詩歌在現代的魅力,等等。因此,這種「返回」可稱為是超越之後的回歸。

如此,綜觀杜國清的詩藝探索歷程,可以大致勾勒出一幅流動與遷徙的圖景:

詩人成長於現代台灣,得以接觸現代主義詩歌,並通過日本這一「西學東漸」的中介而進一步探索西方現代主義詩歌藝術,而後進入西方世界,再對中國古典詩歌進行重審,將古典傳統與現代詩學觀念相融合,同時進行創造性轉換,建立起自己的詩學觀念,並將創作實踐的結晶傳播至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從而實現了更高層次的回歸。從大的文化傳播角度而言,這樣一條軌跡,不僅與現代台灣文學在縱向傳統繼承與橫向文化移植的過程中逐漸發展並進而產生文化輻射的路徑相印證,也充分體現了東亞地區在近現代東西方知識交流過程中所處的地位與角色。另一方面,伴隨著地理空間轉移的是對不同文化傳統的吸納與融入,在這一過程中,詩人的「自我」也在不斷地「消融」,既通過感受「他者」的傳統而重審自身,同時,也得以看到「過去」所具有的「現在性」[27],這樣一種生命體驗與詩學探索經驗,也成為詩人根植於本土文化而汲取東、西方不同詩學傳統的根基。正是受益於現代東亞與西方世界的知識交流語境,作為東亞詩人的杜國清由此獲得了開闊的詩學視野,因而能夠超越一時、一地的局限,在廣泛吸納東西方、傳統與現代詩學成果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的詩歌藝術追求,創作出具有普遍性美感特質的詩歌作品,從而獲得了廣泛的接受。

On Poetry Communication of Tu kuo-chinginEast Asia Poetic Flow

Wang Xiaoping

Abstract:As a famous American Taiwan Chinese poet, Tu kuo-ching has built much in the field of poems writing and poetics studies. Tu』s poetic works has been accepted in mainland China for a long time and recently published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It differs from each other in different areas, which embodied the differ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poet and the local culture, and also the reflected transcendence of those works. Thus, Tu kuo-ching』s oversea experiences paralleled to his poetic exploration and poetry communication, which illustrated the literature interaction of East Asia and the world.

Keywords:East Asia, poetic flow, Tu kuo-ching, poetry, communication

注釋:

1、汪景壽等:《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50-51頁。

2、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台北:台大出版中心,1975年,第34頁。

3、這裡沿用《神弦曲》詩集中的分類。

4、所列詩歌如有中文原詩則使用中文詩名,日文及英文詩名由作者提供中文翻譯,在此謹致感謝。

5、杜國清:《詩論·詩評 ·詩論詩》序,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年,第10頁。

6、杜國清:,《台灣文學與世華文學》,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年,第493頁。

7、杜國清:,見王宗法等著《愛的秘圖——杜國清情詩論》,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4年,第312頁。

8、杜國清:《勿忘草·序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年,第1頁。

9、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14頁。

10、杜國清:《殉美的憂魂·後記》,轉引自汪景壽等著《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02頁。

11、杜國清:《勿忘草·序言》,第1頁。

12、杜國清:,《詩情與詩論》,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第115頁。

13、杜國清:《情劫·後記》,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1年,第81頁。

14、杜國清:,《詩情與詩論》,第183頁。

15、杜國清:《惡之華·譯者序》,台大出版中心,2011年,第19頁。

16、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62頁。

17、汪景壽等:《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232-234頁。

18、汪景壽等:《尋美的旅人——杜國清論》,第408頁。

19、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223頁。

20、王家新:,《為鳳凰找尋棲所——現代詩歌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78頁。

21、杜國清:,《詩情與詩論》,第136頁。

22、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100頁。

23、西脅順三郎,日本現代主義詩人,著有《超現實主義詩論》(1929)、《詩學》等。

24、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99頁。

25、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170頁。

26、杜國清:,《詩論·詩評·詩論詩》,第62頁。

27、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杜國清譯,台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第4頁。

——The End——

公眾號:如何才是好

平彰中西梵,會通古今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何才是好 的精彩文章:

TAG:如何才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