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四位唐代學霸,如何聲名鵲起,圈粉無數
「初唐四傑」想必許多人都有所耳聞。除了書本上的一些詩詞文賦外,對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可能也知曉個一二。我們藉此整合梳理,看這四位學霸級的人物,怎樣讓自己的名字留在了歷史的榜單上。
自南朝大詩人謝朓過世後,原本是山水詩和宮廷詩平分天下的局面便被打破。山水詩再無領軍人物, 處於萎靡不振的境地;宮廷詩由此獨霸了天下。
差不多一個世紀後,從蒼茫大道上緩緩走來四位幼年成名的神童級人物,一路跌跌撞撞、摸爬滾打地在仕途上前行。不曾想,仕途沒走好,卻開闢出了一條非主流的詩路。他們用剛健渾厚、自然清新的接地氣詩句,擊敗了那些善用華麗詞藻、稍帶著艷詞的奉和應制之作。自他們四人之後,更多的底層官僚、文人,甚至一些窮苦困厄之士也開始寫詩,給大唐盛事的詩歌巔峰時代鋪平了道路。
首先來看第一位王勃。
王勃出生名門書香之家,是隋末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這位學霸,六歲就能寫文章,十六歲便有了「朝散郎」的官職,做了皇子沛王的伴讀。他在文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之資,但對於宮廷時事卻不甚敏感。
那時,王孫貴族們喜歡鬥雞的遊戲,整天沒事就斗個「你死我活」,不亦樂乎。一天,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兩兄弟在一起鬥雞,王勃便以惡搞的口氣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以此討伐英王的雞,給沛王搖旗吶喊。
全文先是把雞的雄壯英姿和嘹亮的嗓音稱誦了一番,隨後筆尖一轉說起兩雞格鬥時,羸者為王,敗者寇的無情爭鬥場面。
本是大家看後哈哈一笑的文章,卻讓唐高宗李治勃然大怒——你這不是在影射我們李家為了爭奪皇位而兄弟相殘嗎?如此明目張胆地挑撥諸王之間的關係的人,豈能容留!當天便罷了王勃的官職,斥出了沛王府。
可憐十九歲的王勃,正是前途光輝燦爛的時候,卻稀里糊塗的因為一篇文章而斷送了。
此後,他便背起行囊入了蜀地。在大氣磅礴的山河之中,在朋友盛情相待的真實情意里,他猛然發現,那些宮廷詩里的空洞辭藻、無病呻吟的陳詞濫調簡直就是弱爆了。這自然界的雄偉氣魄、接地氣的小民生活不是更能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嗎?他用自己的真心感受,用靈魂來書寫,於是便有了「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等膾炙人口的詩句,在詩壇上另闢出了一條蹊徑。
只是天妒英才,他命不長。據說在他第二次進入仕途,回到長安的第二年,他不知為何把一個犯了死罪的官奴藏在自己的府中。此後又擔心事情敗露,竟把這個官奴又給殺了。結果東窗事發,被判死刑入獄。之後,雖因大赦而免除死刑放了出來,父親卻因他的牽連被貶到今越南北部的交趾做縣令去了。
他在之後南下交趾看望父親的途中,經江西南昌留下了曠世名篇《滕王閣序》後,在由廣州赴交趾的水路中溺水而亡。終年27歲。
王勃在蜀期間,結識了比他年長,出身望族的盧照鄰。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這位同樣也是學霸。十多歲時就被喻為是漢代的才子司馬相如,很早便被鄧王李元裕賞識,在長安的王府中做「典簽」一職,掌管著各類文書。他在鄧王府的這段日子很快樂——悠閑地寫寫文章,心怡的博覽群書,生活過得那是舒心愜意。在此期間,他創作的《長安古意》一文中,「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成為了千古名句,被世人不斷地朗朗提及而流傳至今。
唐代長安街市
只是好景不長,隨著鄧王的去世,他離開了王府,去四川謀得一個縣尉的職位。任期屆滿後便四處漫遊蜀地。
在他同王勃相識後,兩人在川蜀大地上留下不少同游的詩文。在又一年朝廷大選人才時,二人才又重新回到了長安。
原本有著鴻鵠大志,想在朝中做出一番事業的盧照鄰,卻是四人中最悲苦的一個。不僅仕途走得坎坷,還長年飽受身體病痛的折磨。
他在正當壯年時,染上了風疾(據說是小兒麻痹或痳瘋病)這一頑症。在服用丹藥中毒後,不僅手腳行動不便,身體也形如枯稿。雖然在孫思邈地調理下好過一段時間,但隨著孫思邈的謝世,他似乎也希望不在,最終在經受十餘年的病痛折磨中,用跳水自殺的方式解決了這個殘破的身體。終年大致約有60歲。
盧照鄰使喚人欽佩的地方還在於,即使是被病痛折磨,他仍舊沒有放棄讀書的習慣,依然堅持著寫作。用自由馳騁的精神力量向殘軟無力的皮囊做著抗爭。
第三位楊炯同樣也是個天才,十歲就被當成神童,待制弘文館。只是這待的時間有點長,一晃就是十六年,26歲時通過皇帝的考核後,進入國家圖書館,擔任校書郎,負責編製典籍及校對文章。32歲時,被推薦為弘文館學士、太子詹事司直——大概是個處長的職務。
只是這個處長沒當兩年,便被牽扯進堂弟的一場揚州叛亂活動中,被貶四川,擔任梓州司法參軍的職務。後死於盈川縣令的任上,終年44歲左右。
楊炯不僅文章寫得好,還有一顆為朝廷鞠躬盡瘁的心。從他的《從軍行》中就不難體會到此意: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駱賓王——初唐四傑的最後一位,還是一個學霸。七歲的詩作《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拔清波。」至今仍在一代代的孩子口中背誦了出來。
他同樣也是仕途不順。進京趕考名落孫山後,在朋友的推薦下,在右衛軍中謀了一份差事。可還沒做完五年的期限,就因打了一次群架,被炒了魷魚。
之後,偶遇惜才的道王李元慶,在他府中負責起草各類公文。妙筆生花的駱賓王做這類事情那就是如魚得水,毫不費力。但他似乎並不滿意做個文才,在道王四年任期屆滿時,便不肯接受道王對他的推薦,脫了官服回了老家。
他就是如此的任性與反覆,一會兒做官、一會兒辭官,在62歲那年,被人推薦做了個御史台的侍御史。不到半年又因寫的一篇文章,惹怒了武則天,而被人誣陷貪贓關了起來。
次年正逢「大赦」重獲自由。結果又碰上揚州有一伙人反對武則天,就是上面提到的楊炯堂弟的那次叛亂。領頭人徐敬業——唐朝開國功臣八懋功的孫子,見他有才氣,便拉他入了伙。
這個不得志的老憤青也不遲疑,不僅爽快的答應了,還慷慨激昂地寫了一篇《討武曌檄》,又叫《代李敬業討武曌檄》討伐武則天。他把武則天的罪狀一一列數了出來,以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討伐。
這篇文章寫得是極好,氣勢雄厚,用詞精妙,連武則天看後都大肆稱讚,並質問宰相:為何沒能發現如此的人才,任其流落在外,潦倒失意,這全是宰相的過失!
駱賓王因這篇文章成了該事件的標誌性人物,且在事件失敗後了無蹤跡。有說是被抓處斬了,也有說隱姓埋名做了僧,還有說是兵敗後投水死了。總之,他在聲名大噪後再沒了作品流傳下來。
看過這四人的生平,不免唏噓人生的境遇——有時還真不是想把握就能把握。「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境況,總給人一些無力感。好在,上天用這種關門開窗的方式,讓有能力的人總能看見另一番別樣的風景,成就另一種輝煌。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