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爛片的宇宙中,有一個神奇的霸主叫做「遊戲改編」
來源:手機微漫畫
作者:老實人,十七
編輯:十七
最近上映的《勇敢者的遊戲:叢林決戰》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去看呢?
估計看過的人不少是沖著「巨石」強森買的電影票吧——畢竟像我一樣為了憶童年坐到電影院里的人,很多人孩子都會打醬油了(暴露年齡)。
1995年上映的《勇敢者的遊戲》誕生在好萊塢黃金年代,成為了首批引進國內的好萊塢大片之一。
作為一部科幻冒險題材的電影,從劇情到畫面都堪稱經典,現在看來也毫不過時!
同時,它成為一代小朋友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
沉寂20年,恐怖遊戲Jumanji(魔幻棋)又回來了。
起初去看這部續集,只為了重溫兒時的經(kong)典(ju)(這在當年都算得上恐怖片了!),畢竟續集大多打著情懷的旗號再圈一波錢而已。
但是,當鼓聲再次響起:
幾位主角「DuangDuangDuang」掉進雨林時,電影院里已經完全跟著節奏high起來了!
由衷地想對那些嚷嚷著「去電影院開黑」的觀眾說一句:你們說的太對了!
飛行棋也好,卡帶機也罷,《勇敢者的遊戲》最吸引人的一直是浸入式的遊戲體驗。
第一部里,玩家的每一次擲出去的骰子都將遊戲中的情景帶到現實生活中。
在電玩還沒有興起的年代,這種具現化的體驗方式真是又新奇又刺激。
按現在的話說,簡直就是「去眼鏡版 」虛擬現實!還是五感俱全的那種!
第一部電影結束時,主人公艾倫·帕里斯將棋盤丟到了大海里。
最終被衝上另一處海灘的Jumanji 「咚咚咚」地擂著鼓點,等待下一位入局的人。
然而,當它再次被發現時,正是卡帶遊戲的黃金年代。
《超級瑪麗》《魂斗羅》《街頭霸王》紅遍大江南北。正如一年之後撿到Jumanji的男孩說的,這年頭誰還玩擲篩子的遊戲。
電視的發明,讓遊戲從過去的純文字變成了有畫面有聲的立體享受。曾經僅靠玩家頭腦想想的世界活生生地出現在屏幕裡面。
感覺得自己被鄙視的Jumanji,居然真的掃描了遊戲機,把自己變成了一盤卡帶……
同時也順理成章地把玩家「吸」到遊戲里的無限世界,我們終於能看到當年艾倫(第一部男主角)生活過的世界了。
愛玩遊戲的小夥伴肯定對電影的流程倍感親切:選擇角色——找NPC做任務——刷地圖——打Boss通關。
電影完完全全再現了遊戲中的世界:
玩家個人屬性被遊戲角色屬性取代,但人格還是玩家本人;
玩家會有多條生命,用光就會Game over;
NPC只會重複系統設定好的提示語言,連語氣和表情都不變;
遊戲道具根據需要出現,不能按照現實世界的理解模式;
甚至還有被動技能......
不得不承認:這部原創的科幻電影,簡直比所有的遊戲改編電影都更像遊戲電影啊!
事實上,由遊戲改編的真人影視劇真不少,但是為了觀影體驗,一般都會捨棄遊戲模式,改編成劇情片。
說起遊戲改編影視的模式,一般來說有兩種。
其一,用遊戲中的世界觀來進行影視化表達。比如去年轟動全球玩家,激動了無數聯盟部落英雄的《魔獸》。
它根據1994年暴雪的遊戲《魔獸爭霸:人類與獸人》改編,主要講述了家園被古爾丹毀後,獸人進入艾澤拉斯與人類的首次戰爭。
這種做法從感性來理解,只要差不多還原了遊戲中的一些場景,並且故事講得不是特別垃圾,基本穩賺不賠。
記得那會非常流行的一句話是這樣的:高考還可以復讀,但是《魔獸》首映只有一次。(別當真別當真,玩家吐槽而已23333)
情懷是個好東西,不過也要看情懷產生的根本夠不夠強大。
《魔獸》的電影就是這樣一部圈內人看著哽,圈外人看不懂的尷尬電影。暴雪加持讓電影角色能夠高度還原(至少獸人如此),各種魔法效果也力求達到逼真且震撼的效果。
即使故事講得不盡人意,但是有強大原作粉絲的存在,就會有許許多多的人走進電影院。不少路人也被驚艷的預告勾引到電影院。
其中之一的我,愣是有種看了兩個小時預告片的感受。
大BOSS古爾丹是如何擁有邪能的;半獸人和洛薩的愛情線是怎麼產生的;麥迪文為何會感染黑化,他和半獸人又是什麼關係;以及,電影一開始似乎是很重要的獸人男嬰去哪兒了……
電影鋪設了宏大的世界觀,想要塞進太多的內容,但是各種線索接踵而至卻沒有導向一個結局,看過後滿腹的疑問:這莫非是前傳?
至於角色,作為路人表示實在——沒記住。且不說獸人我是傻傻分不清楚,更別提名字了。
在短短兩個小時內一次性出現大量的角色,分配到每個人稍顯時間不足(也許暴雪爸爸默認只有遊戲粉會去看?苦笑.jpg)。
由此可見,這種做法最大的問題就是無形中阻擋了非遊戲玩家的受眾。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基本還是看導演的功力,看編劇的改編能力了。當然,如果是沖著CG特效去觀賞,好萊塢3D大片基本不會讓你失望。
根據《地下城與勇士》(簡稱DNF)改編的TV動畫《阿拉德戰記》則有點無聲無息,圈外人一臉懵逼,圈內人罵聲一片。
如果將來還有相關真人或者動畫電影企劃的話,編劇可用點心吧(順便說下DNF的遊戲是韓國的,中國代理是騰訊,改編動畫是日本製作的)。
根據DNF改編的動畫
中國現在也在不斷嘗試。《賽爾號》《摩爾莊園》這些曾經在青少年中大熱的網頁遊戲,已經相繼改編成TV動畫和動畫電影,並且取得不俗的成績。
另外一種改編方式則是藉助IP的改編。換言之,就是我只用你的IP名字,內容什麼的我隨意,基本可以視為獨立作品存在。
遊戲改編的影視劇真正能爆出圈的作品鳳毛麟角,其中比較成功的安利就是《生化危機》系列電影。
《生化危機》改編自同名遊戲,改編時導演兼編劇保羅·安德森大膽捨棄了遊戲的大量故事情節。
主角更是直接將遊戲中的一干人類Pass,換成最能代表故事主題的「完美的克隆體」愛麗絲。
透過愛麗絲的視角,我們以保護傘內部情況的知情人員進入故事。比起大多遊戲改編影視劇來說,《生化危機》對非遊戲玩家非常友好。
同時,感染了T-病毒的愛麗絲在電影上演的一系列普通人無法完成的打鬥戲也為電影提供了更多的可看性。
GIF
GIF
GIF
GIF
當然,這種改編的風險也是很高的,搞不好就會被遊戲粉絲開噴。
幸好編劇hold住了劇情,加上優秀的演員和好萊塢發達的後期特效,成就了這個集數最多的遊戲改編電影。
說到能爆出圈,國內也有呀——《仙劍奇俠傳》!(以下簡稱《仙劍》)
2004年《仙劍》首次在電視播出,家用電腦都還沒普及。但這完全不影響大家每天按時守在電視機前看得如痴如醉!
《仙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題材的成功。
在泛濫的武俠和古裝劇中,「仙俠」是比較新穎的題材。而對於大多數90後來說,《仙劍奇俠傳》也是我們接觸到的第一部「仙俠類」電視劇。甚至很多人當初觀看的時候並不知道它是遊戲改編......
現在看起來挺中二的御劍術,
那時是多麼令人神往的代步工具啊
此外,我也要跪謝選角導演慧眼獨具,挑中了當時年僅18歲的劉亦菲和剛從上戲畢業的胡歌,成就了一代人心目中的「靈兒姐姐」和「逍遙哥哥」!
現在想來,「小鮮肉」,「小姐姐」其實一直都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追捧,只是當年還木有人響亮地叫出來~
然而,一部經典的背後是眾多反面教材的血淚教訓,大投資大製作也不見得觀眾就買賬。
所以這也就引出了很重要的一個問題——為什麼遊戲改編的影視劇很少在市場和口碑上取得雙重成功?
2010年迪士尼花費2億美金拍攝的《波斯王子》電影版,北美票房僅為0.9億,賠得血本無歸;
《生化危機》雖然已經有了六部作品,但北美歷史最高票房也僅有0.6億,與生化危機在遊戲界的地位相比,慘淡的有些可憐(當然全球票房比較成功);
《寂靜嶺》和續作《寂靜嶺2》的全球票房總收入也沒能超過1.5億美金;
生化危機
迄今為止北美票房最好的遊戲改編電影是《古墓麗影》。
憑藉著安吉麗娜·朱莉對遊戲主角勞拉的高度還原,在北美市場收穫了1.3億的票房,全球票房也直逼3億美金,《古墓麗影》也一舉成為最成功的遊戲改編電影案例。然而後續依舊乏力。
《古墓麗影》遊戲與真人電影
比較起小說、漫畫等改編影視劇,遊戲改編影視劇往往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和原作在遊戲圈子的熱度相比,大部分改編都可以說是失敗的。
遊戲改編電影和電影改編遊戲,兩者之間並不是互通的,這其中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遊戲作為電影、漫畫的附屬產物往往能獲得成功。如之前的「蜘蛛俠」、「金剛狼」、「蝙蝠俠」和「變形金剛」系列遊戲作品的發布都是緊隨電影其後。這些IP都來自於熱門漫畫和影視作品,屬於影視和漫畫IP的次級衍生品。
蜘蛛俠相關遊戲
影視劇在如今早已成為一種消費品,是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它們超高的影響力帶動觀眾對故事題材的興趣,對電影人物的喜愛。
這種興趣和喜愛在觀眾看完影視劇之後的一段時間內是無處消解的。
而衍生遊戲的出現彌補了這一時間段的空缺,讓更多的人憑藉著對電影的喜好去接觸一款遊戲,這樣一來遊戲自然不缺少玩家買單。
變形金剛相關遊戲
而根據遊戲反過來改編影視劇則不同。
遊戲和它的玩家往往自成一體,與其他流行文化之間有著天然的距離。
根據遊戲作品改編的電影自然也就沒有遊戲衍生品這一條出路可走。這樣一來無異於自縛手腳,到最後也只能剩下遊戲玩家為情懷買單。
賽爾號
遊戲改編影視劇也無非是兩個原因。
一來想要擴充遊戲本身的知名度,想要更多的人看完影視劇之後去入坑遊戲;
二來就是藉助遊戲的知名度去圈錢。
這兩種目的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種種做法卻往往不能達到這個目的。
遊戲在故事和角色設定上本就有缺少細節的先天不足,遊戲粉絲和圈外人的觀影預期又有差距。
講述一個好故事的同時,又要在滿足遊戲粉絲和照顧觀影路人之間找到平衡,估計會讓不少編劇大大的髮際線再退兩公分了。
聽說《生化危機》確定重啟電視劇版,你會去看嗎?
TAG:微漫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