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謝維和:學會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髓

謝維和:學會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精髓

作者:著名教育社會學家,清華大學原副校長,現任教育研究院院長 謝維和

我今天跟大家一塊要來討論的一個話題叫《大學之道拾遺》。「拾遺」顧名思義就是把那些你自己丟掉的東西撿回來,當然我在這裡講的肯定不是我們丟了一個錢包或者手機或者丟了一個什麼物件你把它撿回來。我在這裡講的更多的是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裡面,有沒有一些可能我們不自覺丟掉的東西?我們要把它撿回來。

優秀傳統文化中被不小心丟掉的東西

現在大家都很關心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傳承,但是,在現實中,人們在學習和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時,往往有那麼一點丟三忘四。丟掉一兩個字無關緊要,可是要丟掉一段話,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整,那可就出麻煩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我們現在滿大街都能看到「和為貴」,這是《論語》里很重要的一句話,中國人講究和諧,遵從這樣一種和諧。但是請大家注意,「和為貴」這句話可不是孤立地講的,它前面還有一句話叫「禮之用」,「禮之用,和為貴」講的是規矩、規章制度實施效果好不好,關鍵要看能不能讓大家更加和諧,所以「和為貴」的前提是我們怎麼去貫徹落實一些規章制度。

如果說我們大大小小都去講和諧,而不用規矩、不用制度、不用道理來節制、引領的話,其實想「和」也「和」不到哪兒去。所以把前面的「禮之用」丟掉以後,這句話的意思就完全變了。

還有一個例子,有的時候你挖苦別人,會說:「怎麼這麼蠢,真是愚不可及!」你可不知道,其實你這是在表揚他。為什麼這麼說呢?實際上在「愚不可及」前面還有一句話,叫「智可及」。這是曹操在評他的大臣荀攸時說的:「公達外愚內智,外法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意思是一個人的聰明、才幹也許我們可以通過學習、鍛煉去比肩,但是一個人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的這樣一種愚,可學不會,因為那是做人有境界的品位。但如果你要是忘了「智可及」,只說「愚不可及」,這種不完整的表達,就容易鬧笑話。

大學之道中被遺忘的究竟是什麼

今天我們更多的是講大學文化里,有沒有遺失一些非常重要且需要我們撿起來的東西。

我給大家鄭重推薦《大學》這本書,如果說儒家傳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麼《大學》可謂是儒家的開篇之作。朱熹曾說,如果一個人要去了解儒學的話要「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讀《論語》,了解儒學的根本精神、主要觀念,之後再去學《孟子》,而如果要研究裡面很精深的東西,就要學《中庸》了。但是開頭的部分一定要讀《大學》。在《大學》中我又推薦大家一定要看第一章,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國學家熊十力,在《十力語要》中曾經說過:「《大學》首章,三綱領,八條目,其間處處有無窮義蘊,世儒只是忽悠過去……此篇確是聖學提綱,於此不通,六經未許講也。」所以《大學》重要,其第一章更重要。

但是我發現在很多場合,對《大學》首章,很多人只背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後面還有一段很重要的話,卻沒有記住,這段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很重要的話經常被忘記,所以我們還真得去想一想,這些被遺忘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丟掉的是為學之本的修身。在《論語》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人們常常說「物有本末」。什麼叫「本」?修身是為學之本。《論語》說「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以修身為本。《論語》說到的三綱八目,三綱是指「明德、親民、至善」。「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都屬於內修的境界和內涵。「親民」就是講外治,包括「齊家、治國、平天下」。連接內修和外治的是什麼呢?這就是修身。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三嚴三實」的時候,第一個就是「嚴以修身」,所以修身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要忘記學習的初心是「學以為己」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遺忘?這裡很關鍵的就是忘記了教育或者學習的初心,即「學以為己」。《論語》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古人看來,「為己」的含義是講你學到的東西首先要去修養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性,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說「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過學到的東西讓自己本身的格調、品位能夠顯得高一點;他又說「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意思是小人學到東西是為了跟別人做交易。

《太平御覽》說:「古之學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悅人。」意思是,古代學者學到一個好的東西,首先考慮怎麼身體力行,而現在有些學者得到好的東西是想著怎麼取悅別人,追求功利。《顏氏家訓》說:「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這些話似乎就是針對我們今天的現狀說的,非常值得我們反思——什麼是為學之本?修身是為學之本。

如何將遺失的大學之道重拾起來——定、靜、安、慮、得

這些既然如此重要,我們有什麼辦法把它撿起來?潘光旦先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定、靜、安、慮、得,是修身的五步功夫,而所謂修養者,固非履行此五步功夫不辦也。」

1. 定——始終如一地做一件事

什麼是「定」?按照朱熹的說法,所謂的「定」就是「志有定向」,用我們通俗的話講,就是這個人有定力,你能抵禦外部對你的各種誘惑而始終不渝地從事你所相信的事業。

在今天這個社會中,誘惑很多,我在清華擔任主持文科工作的副校長時,跟大家說:「希望大家少做事。」大家一聽就納悶,都說多做事,你怎麼讓我們少做事?我後面還有一句,「你真正做幾件在歷史上留得下的事」。

《禮記·中庸》里有一句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意思是真正有所作為的人就是把當下的事干好,他不是心有旁騖,這山望那山高。莊子也說:「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意思是要做一件事,就把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生命,而不能用其他的事情跟它做交換。一個人有沒有定力,我坦率地說這是一個人修養的第一步。

2. 靜——心不妄動

如果說定力是抵禦外部誘惑的話,你怎麼抵禦自己內心的躁動呢?這就是第二個字「靜」,「定而後能靜」。

有時經常是內心的躁動使一個人難得安分。「靜」如果按照朱熹的說法,是「謂心不妄動」。老子《道德經》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所謂「為學日益」,就是說我去學習各種知識而不斷地積累,不斷對自己有所增益,能夠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為道日損」是指如果真正要體會這個世界的道、規律,有的時候你每天都要做減法。也就是說,要把自己內心的一些雜念、慾望都要去掉,你才能真正靜下來。做人做事,不能有太多的想法。想法太多,動作就容易變形。有些網球運動員、乒乓球運動員,往往打最後那幾局關鍵比賽的時候會失手,為什麼呢?想法太多,導致失誤增多。

漢代有一個很有名的思想家叫河上公,說:「人君不靜則不威,治身不靜則身危。」就是說當君王的,你不能浮躁,不能亂動,如果要亂動的話就缺乏威信;要是自己人生缺乏這樣一種靜的話甚至都有生命危險。宋代范應元說:「重可載輕,靜可制動,故重為輕之根,靜為燥之王。」「靜」對於人的思維、包括人的生命都很重要。

3. 安——踏踏實實地做事

修身的第三步就是「安」。朱熹「謂所處而安」,意思就是有了「定」和「靜」以後,才能真正安下心來做事。對此,熊十力先生有個特別好的解釋,所謂的「安」即「收攝精神,不令馳散,此時心地炯然,不起虛妄分別。」(《十力語要》)你能不能「安」,能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這裡,這對於修身來說特別重要。有的學校的個別教授,一年1/3的時間在外面講課、開會、評審,出席各種活動,這樣還有多少心思能放在學校里做研究、教書?我在這裡再冒昧地說一句,在座的各位,你們能不能計算一下每次看手機的間隔時間有多長?能不能每次把這個間隔時間拉長一點,讓自己收攝精神的時間長一點?「安」的關鍵就是能夠真正踏踏實實地做事。

4. 慮——有長遠的思考

「安」之後我們就要進入另外一種境界「慮」。按朱熹的說法,「慮」就是「處事精詳」,要能夠深思熟慮。《黃帝內經》有一句話講得最透徹,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什麼是慕?就是你要對事物有個前瞻性的考慮,能夠把握事物發展的趨勢,叫遠慕,不是說想到一件事情就很衝動地去做,而是有長遠的思考。《論語》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5. 得——做人得體,做事得當

「慮」之後就是「得」。這個「得」不是說你得到了什麼樣的收穫,得到了什麼物質上的東西,而是指「得事之宜」,就是能夠得到待人處事的最恰當的方式。如果用兩個詞概括,第一個叫「得體」,第二個叫「得當」。做人很得體,做事很得當,這是一個人的最高境界。別人說你這個人聰明其實沒有什麼,說你這個人做事很得體,那就是非常高的評價。

在乾隆皇帝的寢宮養心殿掛著《是一是二圖》,上面寫著:「是一是二,不即不離,儒可墨可,何慮何思。」「是一是二」什麼意思呢?是說你看世界上的事物要知道它可能是這個樣子,也可能變成另外一個樣子,所以不要絕對、武斷,要很客觀、很全面地去看,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說,就是要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看問題。第二叫「不即不離」,就是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太遠,要有距離感,這叫度,把握好這個度這個事兒才能做成。所謂「儒可墨可」,意思就是儒家學說要參照,墨子的學說也要參照,如果能夠做到兼容並包,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團體的明智則需要其傳統的延續

一個國家的傳統、文化是不能中斷的,我們要想一想我們還丟掉了其他什麼東西。

格蘭特在《歷史的教訓》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話:「個人的明智來自於他記憶的連續性,團體的明智則需要其傳統的延續。」如果一個民族的傳統中斷,意味著這個民族、這個社會將失去它的明智。如果一個人沒有了這樣一種記憶的連續性,說明這個人本身也就缺乏了明智。

我非常希望,我們的教育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能通過繼承、創新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實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餘明輝:期待客運寵物服務更加普遍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