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就憑一幅畫獨步千載

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就憑一幅畫獨步千載

《國家寶藏》節目中,哪件文物最火?

估計是《千里江山圖》了。

藝術大V陳丹青2015年曾錄過一檔講藝術的視頻節目叫《局部》,第一集就是《千里江山圖》。

2017年9月至12月,故宮博物院搞了一場「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就像當年展出《清明上河圖》引發「故宮跑」一樣,這次展出再次出現「故宮跑」,排3、4個小時的隊,就為了看幾分鐘《千里江山圖》。之後又有無數微信公號為《千里江山圖》鼓與呼。

當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把這幅傳世之作請出來後,《千里江山圖》更是屌炸天了。

《千里江山圖》為什麼這麼火?怎麼就成了「900年來青綠山水畫第一神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陳丹青說,「這幅畫像個巨人,孤零零站在歷史上。往前看,《千里江山圖》可說是隋唐五代山水畫百科全書式的總結。往後看,是元明清三代文人山水畫百科全書式的大辭典。」

為什麼這麼說?

如果你看過《千里江山圖》,不管是真跡還是印刷品,最吸引眼球的肯定是:

顏色。

鋪陳在名山大川上那張揚又華麗的藍綠色撲面而來,色彩斑斕、金碧輝煌,令人震撼!

其實這種大青大綠的金碧山水,是隋朝的展子虔開始搞的。

展子虔的山水畫,開闢了墨與彩相結合,就是所謂的「墨上刷色」的著色法。同時他還在以前石青、石綠這些顏色之外,加入泥金,讓山水畫色彩變得更加艷麗。所以被叫做「金碧山水」。他的《游春圖》,是現存最古老的山水畫,青綠色調交織,一種撲面而來的清新,以致於徽宗皇帝看了之後,直接在這幅畫旁邊寫上他那標誌性的瘦金體,「展子虔游春圖」。

展子虔山水畫的用色,啟發了後來唐朝的畫家,唐朝的山水畫開始大量使用青色、金色。「青山綠水」成為唐朝的流行色。古代所說的青色,色相範圍比較廣,從紫色、綠色到藍色都有,於是唐代繪畫顏色都是奔放艷麗,也造就了大唐的絢麗多彩、雍容華貴。

唐朝把這種金碧山水推向巔峰的,是李思訓和李昭道父子。

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把顏色玩出了多種花樣。畫中的松樹,松樹樹冠用石綠,松針用石青。在綠色山林中,掩映的是紅色迴廊。

李思訓的兒子李昭道,也是繪畫高手,傳說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皇幸蜀圖》就是他畫的。

而比較確定出自李昭道的是《春山行旅圖》,在這幅圖的上部中央,宋徽宗趙佶又用瘦金體寫下九個字:

唐李昭道春山行旅圖。

李氏父子的金碧山水,色彩張揚,真正體現出了貴氣、霸氣。

展子虔發展起來的金碧山水,經李氏父子發揚,成為後來帝王和貴族畫家們深深喜歡的畫法,因為這種山水畫色彩艷麗,顏色「浮誇」,最適合歌功頌德,最能表達祖國江山一片大好的繁榮景象,成為唐宋時期山水畫的主旋律題材。這也難怪徽宗皇帝不斷在這種金碧山水畫上題字,可見他是愛這種風格愛得深沉啊!

《千里江山圖》,直接繼承了金碧山水的風格,但它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以赭石色為底色襯托,用墨色勾勒山和樹的形狀,再加石青、石綠、土黃渲染。

要知道,石青、石綠都是礦石中提取的,製作工藝複雜繁瑣。比如石青,大致分為回青、滇青、沙青、藏青、泥青五種。要製作石青,就得把礦石搗碎,用砂鍋煮一個小時,在煮的時候,會泛起泥沫,要用勺撇出,隨煮隨撇。煮完後,等幹了用乳缽研細,然後再煮。煮時仍會泛起泥沫,隨泛隨撇,直至不再泛泥沫為止。等色彩夠鮮明了,冷卻後,把水濾掉,再兌入清膠水,用力攪,攪到泛淡灰藍色為止,這樣就得到深淺不同的四色(青粉、三青、二青、頭青)。而且煮石青用的砂鍋,必須是內壁有醬色瓷釉的,像那種裡面粗糙無釉,是不能用的。

工序這麼繁瑣,所以這種顏料是很貴的。但《千里江山圖》用起這些顏料是毫無顧忌,在絹上反覆地染,一次二次地染下去,一直染到色彩飽足為止。也正是石青石綠的層層疊加,形成了《千里江山圖》大青大綠的磅礴氣勢。所以有觀者看了這幅畫之後,說「第一次理解了什麼叫『金碧輝煌』」。

顏色之後,最吸引人的就是:

技法。

中國水墨畫中的點、染、皴這些技法的精髓在《千里江山圖》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隋唐時期的山水畫,山石的畫法是先用墨線把山的輪廓勾勒出來,然後再填入青色顏料進行染色。但是這種筆法立體感稍差。

五代時期,出了一個畫家,叫荊浩,他發明了一種山水畫新技法,直接把山水畫帶入一個新階段。所以,中國的山水畫也被分為:五代以前和五代以後。

荊浩發明的這種新畫法叫:皴擦法。

就是用干毛筆蘸濃墨,在紙上擦出一些陰影,使山石看起來更厚重,更有立體的感覺。於是山石的紋理就被表現出來了。

皴擦法也成為斷定中國山水畫年代的重要依據,有皴擦的是五代之後的,沒有皴擦的就是五代之前的。

《千里江山圖》學的是唐代的金碧山水,但在技法上沒有完全照搬唐代繪畫那一套,而是把荊浩開創的「皴法」,發揮到了極致,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千里江山圖》中那種紋理明顯、走向清晰,層巒疊嶂、綿延千里的青山。

混合荷葉皴、披麻皴、解索皴、小斧劈皴而畫的山

除了把中國水墨丹青技法的精髓全部用到畫上之外,《千里江山圖》還有一個讓人驚嘆的特點。那就是筆法精密,細節完美,點畫暈染一絲不苟。

整幅畫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亭台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還有在行旅、幽居、捕魚、觀水、遊玩的眾多人物。雖說小人兒如豆大,樹枝細如髮絲,景物繁多,但畫中看不到一絲含糊,就連柵欄門都一根根仔細畫了出來,每個細節都堪稱完美。

最令人叫絕的是那延綿不絕的水波紋,雖說李思訓在《江帆樓閣圖》中細細地畫出了水波魚鱗紋,但《千里江山圖》中的水波紋,一畫就是好幾米。

這些沒有十足的細緻、耐心和毅力,單憑過人的才華是畫不出來的。

水波紋都好幾米,所以這幅畫又一個令人震撼的就是它的巨幅尺寸。

《千里江山圖》寬雖然只有51.5厘米,但是長達到1191.5厘米。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也不過528.7厘米。

(請將手機橫過來看)

就這樣,《千里江山圖》以五代北宋全景式構圖,畫出了一幅恢弘巨作,青山綠水,染天染地,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千里江山美如畫」。

在這幅畫的卷後,接了一段題跋,是元代著名書畫家溥光和尚題寫,他說「予自志學之歲,獲睹此卷,迄今已近百過。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設色鮮明,布置宏遠,使王晉卿、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雲。」

就是說,這個溥光和尚看這幅畫看了一百多次,看一次,服一次,什麼北宋的著名畫家王詵,南宋的著名畫家趙伯駒,要看了這幅畫,也只有一個服字。所以這幅畫,在古今山水丹青中,當然是獨步千載。

陳丹青也說:

「你看《千里江山圖》的開闊,開闊得非常具體。如果把這幅畫切割成無數個局部,每個局部都可以是一幅畫,都是細節。隋唐五代,包括北宋的大家,你去看看,找不出一幅畫能夠收納這麼多自成格局的景別。而每一個景別,有這麼多詳確動人的細節。」

所以,這幅畫,秒殺自唐代李思訓以降所有擅長青綠山水的大師們。

什麼人能畫出這麼牛的一幅畫?

在這幅畫的卷後,有一段跋文: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這段跋文是這幅畫的第一任主人蔡京寫的。從這段跋文,我們可以看到,這幅畫是一個十八歲叫希孟的少年畫的。這個十八歲的少年,最開始在當時的宮廷畫院學畫,畫了幾幅畫獻上去,都不怎麼樣。但作為書畫大師的徽宗皇帝從希孟的畫中看到這個少年是有靈性的,就開始親自教他畫畫。得到宋徽宗的親自指點,希孟畫技迅速提高,然後用了不到半年時間,畫出了這幅《千里江山圖》。宋徽宗看了這幅畫之後,非常高興,這時他心裡可能在想:「終於有人畫出了我大宋朝光華燦爛的江山盛跡了!」後來,宋徽宗在政和三年(1113)四月,把這幅畫賞給了寵臣蔡京。

不過蔡京這段跋文,只提了作畫者的名,沒提他的姓。而且這個十八歲的少年,在畫完這幅畫一年半後,就悄然去世,史籍中沒留下任何記載。所以這幅畫是這個十八歲的少年用生命畫成的。

但他的姓,仍沒有記載。一直到清代,一個叫宋犖的收藏家寫了一首論畫的絕句,詩云:

「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

並自注云:「希孟天資高妙,得徽宗秘傳,經年設色山水一卷進御。未幾死,年二十餘。」

於是第一次明確希孟姓王,叫王希孟。

後來,乾隆皇帝編纂《石渠寶笈》,再次記錄: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定為上等。

於是,坐實了畫《千里江山圖》的那個十八歲的少年叫:王希孟。

王希孟怎麼就能畫出這麼一幅獨步千載的畫呢?

這裡面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一是天才。一個十八歲的少年,既有渺遠遼闊的格局,又有微妙細膩的內心,所以他才能站在高處,以傲然的姿態俯瞰這「千里江山」。

二是勤奮。畫一幅近12米的長卷,每一筆都一絲不苟,如果只有天才,沒有勤奮,可能早把人磨死了。

三是有一個非常牛的導師。王希孟有天才、又勤奮,如果沒有宋徽宗的發掘,把他的天賦激發出來,可能也畫不出這幅中國古代青綠山水畫的巔峰之作。

所以,這個勤奮的天才王希孟雖然只活了二十歲,但卻憑一幅畫,讓人記住了千年,可能還會讓人記住一個又一個千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讀雜說 的精彩文章:

越王勾踐劍是如何煉成的?

TAG:雜讀雜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