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上海險些被一條毒計暗算
原標題:想當年,上海險些被一條毒計暗算
從1860年到1862年,太平軍分別三次進攻上海,全都失敗,具體原因是什麼呢?當今史學界的論斷暫且不說,看看當時人的看法如何?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清軍攻克上海附近和江蘇一帶太平軍的七個堡壘,發現一個叫王畹的人寫給忠王李秀成的一封信,這封信看得清軍的將領滿頭出冷汗,因為如果太平軍採納了這個王畹的建議,很可能就攻下了上海,甚至拿下了北方。
王畹是一個不得意的讀書人,曾要求面見清朝官員吳曉帆,有所呈見,結果被忽略。王畹氣不過,找到太平軍,上了這封建議信。具體內容就是勸說太平藉助洋人對抗清廷,「略勸與洋人和,而藉其勢以圖中原。」
王畹針對的就是洪秀全不願意與洋人和談的決策。洋人也曾派使者去南京勸說洪秀全停止攻打上海,洪秀全拒絕。王畹認為應該表面上答應,以穩定洋人,從而不會去援助上海。「而要令不得以軍裝火藥資中國。」然後派水師渡過長江,經常騷擾江南河流運輸,並在海道上劫持貨運船隻,讓上海周邊的水上運輸陷入不安和停滯。
王畹認為,如果物資運不到上海,導致「貿易不通,厘捐斷絕」,清朝官兵的糧餉不能到位,「洋人坐困」,然後幾百萬難民聚集上海,生存都成問題。在內外斷絕的情況下,洋人就會「俯首來求修好。」就算洋人一時不合作也沒事,太平軍可以派遣幾千士兵假裝難民,混入上海洋人的地盤,清朝官員也無法稽察,然後「中夜一呼,應者四起,縱火焚燒」。洋人措手不及,只顧坐船逃逸,太平軍趁機拿下上海。得到上海之後,又可以將洋人叫回來,待之以禮,然後與之合作。
清軍將領對王畹此計的評價是「其慮甚周,其計甚毒」。他們都覺得李秀成不用這條計謀,實在太可惜。李秀成是難得的優秀軍事將領,居然將王畹的獻策置之不顧,確實便宜了清朝,「此真清廷之大幸也。」當時的上海人,對王畹的這條計策,都耳熟能詳。
王畹的計策其實和曾國藩提出的「借師助剿」是一回事,至於能不能成,洋人願不願意合作,則不得而知。況且太平軍不屑於與列強勾結。王畹在太平軍失敗後走入美國人辦的書院,後來死在那裡。
晚清名士容閎從美國回來,曾面見洪秀全,建議洪秀全與歐美外交併購買洋船,洪秀全拒絕,就此而言,太平軍失算。
TAG:王陶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