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古代兩河流域的驢
原標題:雜誌精選|古代兩河流域的驢
兩河流域,驢在新石器時代就被人類飼養,在日常生活生產、軍事戰爭和喪葬文化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諸多考古發現和文學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探究竟的重要線索。
古代西亞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相對肥沃的土地不僅孕育了輝煌燦爛的人類早期文明,也是當地動植物的天然樂園,包括羚羊、野牛、野驢等在此棲息。其中,驢在古代兩河流域先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農業耕作、生產運輸,乃至早期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為什麼是驢?
古代兩河流域先民馴養動物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進入農耕定居生活並開始飼養動物。他們馴養的家畜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主要用於農業耕作和生產運輸,以牛和驢為代表;另一類主要提供肉、蛋、奶、毛等衣食用度,以綿羊和山羊為主,輔以鴨、鵝等家禽。豬肉在當地並不是主要的肉食品,雞也是直到公元前一千紀才普及起來的。此外,當時的很多家庭也會養狗,用於放牧牛羊和看家護院。
在公元前五千紀,犁的發明催生了飼養大型牲畜的需要,牛首先被用來犁地,並成為早期唯一的拖曳牲畜。公元前四千紀晚期,出現了用驢拉車的例子。與牛相比,驢的飼養成本更低,圈養空間也不大,因此儘管應用於農業的時間晚於牛,卻逐漸成為田間播種犁地、家庭拉磨馱運的主力。
對古代兩河流域的個體家庭來說,驢是他們重要的私有財產,是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標誌之一。在蘇美爾語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恩基都與地下世界》中,恩基都與吉爾伽美什論多子多福的問題時,提到「擁有四個兒子的人,像擁有四頭套上軛的驢子一樣開心」。對古代兩河流域的國家和神廟等大型機構而言,驢是他們所經營的牧群中重要的一項。
驢背上的戰爭
戰爭是古代兩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常態,開闊的平原及發達的內河和海上交通為戰爭的展開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古代蘇美爾人最早發明了輪子,公元前三千紀戰車的發明與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在戰車發明之初,由於沒有馬匹,聰明的蘇美爾人使用當地的野驢作為牽引動力。驢子拉動戰車,在戰場上馳騁,配合步兵衝鋒陷陣,一度成為戰場上耀眼的明星。
時人論驢
相較於牛、羊等其他牲畜,驢的個性更為突出,既有吃苦耐勞的一面,又有桀驁倔強的一面,因此驢經常出現在古代兩河流域的各類文學作品中。不同文學題材刻畫的驢子形象不盡相同,反映出時人對驢子的複雜感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學包括寓言、諺語、訓誡等,其中有很多關於動物的寓言,涉及狗、牛、驢、狐狸等三十餘種動物,每種動物都擁有各自鮮明的性格特徵。驢在這些文學作品中一般以反面形象出現,其叫聲大且難聽、懶惰、不聽話等特點經常成為抱怨的對象。在《舒如帕克的教誨》中,父親向兒子傳授人生經驗時說:「不要買一頭亂叫的驢,那會撕裂你的腹部」「不要在收穫的季節買驢,那會使你一刻不得閑」「不要買一頭野驢,它只能活一天」「品行不端的驢子會掛著它的脖子(不幹活)」。諺語中出現的驢包括「驢是要聽命令的」「我的驢子不是註定跑得快,而是註定會叫」「驢主人刺穿亂叫的驢的鼻孔,讓它站起來快跑」等。
作者晁雪婷,東北師範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生。資料來源:《大眾考古》2017年第六期
TAG:大眾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