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找一個安放自我的地方

找一個安放自我的地方

好像從小到大,對於一般的人而言,家是最熟悉的地方,但是我們是否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時候?你是否有一個可以安放自己的地方?

家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mián),表示與室家有關,下面是「豕」,即豬。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多在屋子裡養豬,所以房子里有豬就成了人家的標誌。

這是最早家的定義,原本裡面這個寶蓋里代表的是一種建築,一種生產力水平,慢慢演變至今,我覺得裡面不僅多了也側重了一種人的關係,一個住所,裡面要有共同生活的眷屬眷屬有著和諧的關係,這樣才能稱之為家。這個寶蓋裡面多了一層生動,說是避風港,說是一種兒時的回憶,這些都並不無道理。但是我覺得很多時候這個寶蓋是一種牽絆,像分針上面的線。

前些日子坐黎明前的車趕著回家,我就看天一點一點的從黑變亮。海邊的荒地正在開發,凌晨一點小雨後還有很大的霧氣,車窗前離公路旁有些距離,深藍的天底下是冬天沒了葉子的樹,樹後房屋燈火三四點,映在小江上有種說不出的凄美。

我看著那燈,能夠感受到裡面的溫度,但是心情卻沒有血色。除了早起的困頓應該還有其他原因。

沈從文對故鄉的概念是不是因為一個這樣固有的地方,而是有自己心想的人。但我覺得一種對故鄉事物的熟悉,應該也是有所牽絆。

幾年前暑假住在叔叔家半個月,每天早上起床跑步,固定的路線。再半個月後路過這裡心裡種有種說不出的味道,裡面既親切又陌生。

好像人的本性生來不喜歡改變,對一定的東西習慣之後去改變或是離別,內心總有些許不安。就連我們自身最客觀的身體,都會出現環境效應。很奇怪,每回發現自己被熟悉氣氛感染也都不是在做這件事的時候,而是後知後覺本已存在的感覺。

很多人在第一次出遠門或是獨自一人去那裡之前會做很多打算,會邀上三五好友一起,我覺得這是一種害怕。之前有個同學和我說她怕一個人,就算是在一個很安全的環境她也不會選擇獨處。這也許是害怕寂寞的表現,但我覺得說她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安放自己內心的地方這樣更好。

現如今對於家這個概念也是,當你在外受苦受累,你第一個會想到「家」,有父母,有愛人孩子。但是你不一定需要回到真正的家裡,就比如說「給家裡打一通電話」或是「妻子老遠趕來陪伴」,這其實都是一種習慣,從小有所依賴,只不過年齡變換,自己依賴的對象從父母過度到妻子丈夫,孩子也是給了你很多希望。但是如果我們都只是孤身一人的話呢?也許你會說朋友或是別的。其實本質上都是和上訴所說的「家」是一個道理。

有時候我甚至在想,如果自我內心的歸屬感全都來自於自己,是否這樣我們就不會害怕了?是否這樣我們就可以達到真正的「逍遙」,不需要「外界」去牽絆?

這個東西很像我們平常吃的梨,它雖然可以做到很甜很甜,但是或多或少總是有酸的部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努力把自己變「甜」。從對一些早已習慣了的事物裡面抽離出來,找到自己真正的「家」。

這樣的想法不是冷淡無情,看起來是一種不愛父母、不愛妻子丈夫、不愛家的表現,但實質和愛無關。我愛你和我不依賴你之間沒有矛盾,就好像我們愛父母,可是很多事件樂意和朋友述說一樣。我覺得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自我的空間,把那個空間給自己,我想如果自己找到了或是創造好了那個空間後,我們就需要將它一點一滴的變得飽和。生命的支點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客觀的,而是模糊不清的。我們生活著,很多模糊不清的東西支持著我們,本質上和客觀的可摸可觸的一樣,甚至有時候這種模糊比客觀還可靠。

這張草書的家我覺得比其他字體都生動,它下面的「豕」字不那麼有規則,講究尺度,寶蓋也是個開放的區間,不一定要很有儒家說的倫理概念,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發生關係,但是自我的風格表現的淋漓盡致,所以這字有種不被常人理解的美。

找個可以安放自己的地方,這個地方不一定就是我們口裡說起的家,我更多希望它是一個自我內心建造起來的「家」,然後能給自己更多支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清明上河圖郵票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