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凝血實驗的臨床意義與臨床用藥指導

凝血實驗的臨床意義與臨床用藥指導

凝血實驗對臨床各科的疾病診斷具有很大的意義,除了對出血疾病的篩選與診斷外,還用於血栓前狀態的檢查;瀰漫性血管內凝血出血疾病(DIC)的實驗診斷以及對各種抗凝治療者的用藥指導和預後估計等。血栓於止血不僅涉及基礎醫學,且與多個臨床學科(包括血液科呼吸消化科心血管科神經科婦產科普通外科)的疾病密切相關;

1所有手術前檢查:外科手術(普外、骨外、婦產、五官、心臟等手術)檢查病人的出凝血機能,以免術中發生危險。

2監測抗凝及溶栓治療:如換瓣手術後、肝素治療、口服抗凝劑(華髮令、香豆素等)減少臨床治療出血發生率。

3血栓前狀態監測: 心肌梗塞、靜脈血栓。

4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5先天及後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6各類肝臟疾病及纖維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傾向

7凝血酶原及纖維蛋白原缺乏所致的出血傾向。

8動脈粥樣硬化。

9中醫活血化淤的診療研究。

凝血測試項目的臨床意義

一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

正常參考值:12-16秒。

臨床應用:凝血酶原時間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時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還可作為肝臟合成蛋白質功能的檢測。據報道,在口服抗凝劑的過程中,維持PT在正常對照的1-2倍最為適宜。

延長:>3秒

廣泛而嚴重的肝臟實質性損傷,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減少及纖維蛋白原的缺乏。

獲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發性纖溶亢進、阻塞性黃疸、維生素K缺乏。

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劑、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劑。

縮短:DIC早期呈高凝狀態

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狀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損傷等)

口服避孕藥

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監控:抗凝治療監控:口服抗凝劑「華髮令」,預期值約為參考植的2倍。PT活動度參考值為75%-120%,降低到<40%可能有出血傾向

PIR參考值:1+0.15,PI延長至正常對照2倍時,PTR約增至2

INR正常參考值範圍為0.8-1.5用藥維持範圍2.0-4.0。

二、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正常參考值:0.8-1.5。

臨床應用: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時間與正常對照凝血酶原時間之比的ISI次方(ISI:國際敏感度指數,試劑出廠時由廠家表定的)。同一份在不同的實驗室,用不同的ISI試劑檢測,PT值結果差異很大,但測的INR值相同,這樣,使測得結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國際上強調用INR來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一種較好的表達方式。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應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範圍如下:

臨床適應症INR允許範圍

預防靜脈血栓形成

非髖部外科手術前1.5—2.5

髖部外科手術前2.0—3.0

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

治療肺梗塞2.0—4.0

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

人工瓣膜手術3.0—4.0

監控:INR為2-4時為抗凝治療的合適範圍。當INR>4.5時,如纖維蛋白水平和血小板數仍正常,則提示抗凝過度,應減少或停止用藥。當INR>4.5時,如纖維蛋白原水平和血小板數減低,則可能是DIC或肝病等所致,也應減少或停止口服抗凝劑。

三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

正常參考值:24-36秒。

臨床應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是檢查內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們相應的抑制物,同時,APTT也可用來凝血因子Ⅻ、激肽釋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釋放酶原是否缺乏,由於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徑主要是內源性凝血途徑,所以APTT成為監測普通肝素首選指標,前後之比1.5-2.5為佳。

延長:>10秒

凝血因子Ⅷ、Ⅺ、Ⅻ缺乏症

血友病甲、血友病乙(Ⅸ)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嚴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及凝血因子V、X減少和纖維蛋白原缺乏:肝臟疾病、阻塞性黃疽、新生兒出血症。腸道滅菌綜合征、吸收不良綜合征、口服抗凝劑及低(無)纖維蛋白血症等;

血循環中有抗凝藥物存在:如抗凝因子Ⅷ或因子Ⅸ抗體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及一些免疫性疾病。

縮短:凝血因子Ⅷ、Ⅹ活性增高

血小板增多症

高凝狀態:如促凝物質進人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況;DIC高凝期、不穩定性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血管病變、腦梗塞、

妊趁高血壓綜合症和腎炎綜合症,靜脈穿刺不順利混入組織液。

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穩定型心絞痛、腦血管病變、糖尿病伴血管病變、肺梗死、深靜脈血栓形成;

監控:肝素抗凝治療中APTT的預算期為正常值的1.5-2.5倍。

四凝血酶時間(TT)

正常參考值:11-18秒。

臨床應用:TT是反映血漿內纖維蛋白原水平及血漿中肝素樣物質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後者減少時TT縮短,否則延長。可用於肝素用量的檢測。

延長:>3秒

纖維增多或肝素、類肝素抗凝物質存在(SLE、肝素、腎病)以及AT-Ⅲ顯著提高

纖維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纖溶期)

纖維蛋白原減少

纖維蛋白原機能障礙

纖維蛋白原分子異常

尿毒症

縮短:高FIB血症

鈣離子存在時或標本有微小凝結塊及PH呈酸性

監控:可用於粗略檢測肝素抗凝治療

五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參考值:2—4g/L。

臨床應用:纖維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質,FIB增高除了生理情況下的應激反應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現在急性感染、燒傷、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發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腎炎、尿毒症等,FIB減少主要見於DIC、原發性先溶亢進、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療時。

增加:機體感染;毒血症、肝炎、輕度肝炎、膽囊炎及長期局部炎症

無菌性炎症:糖尿病、腎病綜合症、尿毒症、風濕熱、惡性腫瘤、風濕關節炎

糖尿病酸中毒

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症、腦血栓、血栓靜脈炎、心肌梗塞、放射治療

婦女經期、妊趁晚期、妊高症及劇烈運動後。

放療後,灼傷,休克,外科大手術後,惡性腫瘤等。

減少:肝臟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萎縮、。

砷、氯仿、四氯化碳中毒均可使纖維蛋白原減少。

DIC:因纖維蛋白原消耗及繼發性纖溶活性亢進纖維蛋白原呈進行性下降

原發性纖維蛋白原缺乏症

原發性纖溶活性亢進

惡性貧血及肺、甲狀腺、子宮、前列腺手術。

天門冬醯胺酶治療白血病。

監控:溶栓治療的監控範圍:1.2g/L-1.5g/L,1.2g/L時引起病人出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驗 的精彩文章:

家庭親子實驗來啦 四兩撥千斤

TAG: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