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養生之「五難」「十常」「四勿」

養生之「五難」「十常」「四勿」

養生五難

魏晉時的名士嵇康在《答難養生論》中提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難者,指的是對健康不利的一些因素。

第一難:名利不滅「名利不滅,此一難也」。「醫聖」張仲景早在《傷寒論》自序中就對「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進行過批判。爭名奪利最易擾心動意,最為勞神傷元。所以,淡泊名利,把身外之物看得淡一些才是養生保健的第一要義。

第二難:喜怒不除「喜怒不除,此二難也」。喜怒是人的情感極端,屬於中醫的「七情養生」的範疇。《黃帝內經》有雲「百病生於氣」,喜則氣緩,怒則氣上。「笑死程咬金」、「氣死周公謹」,要善於調控情緒,「和喜怒,安居處」,這是養生保健的又一個關鍵。

第三難:聲色不去「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我們常用「聲色犬馬」來形容享樂至上的酒色之徒。如果一個人迷戀聲色犬馬,貪一時歡愉,過著荒淫靡亂的生活,是很難不損傷健康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言」被視為君子修身養性的準則,確實有其道理。

第四難:滋味不絕「滋味不絕,此四難也」。過分追求好口感,享受口福之欲,就會導致「病從口入」。要知道粗茶淡飯才是長久,偶爾的滋補是必要的,但不可以日日如此,甚至將其作為追求。管好嘴,邁開腿,才是養生的具體行動指南。當下衛生條件並不樂觀,更要盡量避免外出吃飯等習慣的糾正。

第五難:神慮精散「神慮精散,此五難也」。正如《黃帝內經》所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道家歷來主張「人有三寶精氣神」,並作為養生學說的總綱,所以雖然被放在後面,但是意義卻是最重要的,是根本和前提。多少有點養生常識的人都能體會到其重要性。

十常四勿

皇帝中長壽者寥寥,乾隆皇帝算得上獨樹一幟。乾隆養生的口訣總結為四句話就是:吐納肺腑,活動筋骨,十常四勿,適時進補。

那麼,十常和四勿分別指什麼呢。其實,都是很簡單的小細節。

十常者:齒常叩,津常咽、耳常彈,鼻常揉,睛常轉,面常搓,發常梳,足常摩,腹常旋,肛常提。

四勿者:食勿言,卧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簡單地講就是,沒事兒多動動胳膊腿兒。沒事兒別胡思亂想,也別亂說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龍open 的精彩文章:

什麼樣的光在頭上

TAG:海龍op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