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羅錦鱗:中國戲曲——改革不能改了「姓」

羅錦鱗:中國戲曲——改革不能改了「姓」

2014年在中國文化報組織的「藝海問道」座談會上的發言:

羅錦鱗:談到中國戲曲,我就想起歐陽予倩老師當年給我們上課的時候講的一句話:「作為一個中國導演如果不懂戲曲藝術,沒有資格成為中國導演。」當時學校為我們安排了戲曲身段和折子戲課,老師分別是侯永奎和馬祥麟,以及文武場課,我學的是京胡和小鑼,老師是中國京劇的老藝人,還學了「工尺譜」。這樣,我就對中國戲曲有了新的認識。

排戲時,我看到希臘戲劇有它的程式,從哪裡上場有規定,我們也有上場門、下場門;他們有高底靴,我們也有高底靴;他們有面具,我們有臉譜;他們載歌載舞,我們也是。兩者可以找到結合點,1989年《美狄亞》就是這麼產生的,後來此劇到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許多國家演出,據不完全統計,國外演出超過了250多場,受到極大的歡迎和好評。還有2002年上演的根據古希臘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的《七雄攻忒拜》和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改編的河北梆子《忒拜城》,由郭啟宏任編劇、河北梆子界的彭艷琴、王洪玲、劉玉玲三位梅花獎獲得者擔綱主演,是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的重大演出。這齣戲也曾多次參加國際戲劇節的演出,受到國內外觀眾的好評和喜愛,今年5月還專程赴我國台灣演出。前不久,由文化部主辦的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南北片)優秀劇目展演上,中國評劇院演出了《城邦恩仇》,改編自古希臘經典悲劇《俄瑞斯忒亞》三部曲,該劇融合了三部作品的內容,講述了古希臘邁錫尼城邦國王阿伽王率領大軍攻打特洛伊之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我用戲曲形式演繹了三部古希臘的悲劇,用了三種不同戲曲表現形式(傳統戲曲服裝的、新編歷史劇的新創服裝的、古希臘服裝的),我希望做到東西方戲劇的「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咖啡加牛奶一樣。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可以做到的!是中外觀眾都可以接受的。

2014年中國評劇院演出《城邦恩仇》劇照

1989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一團《美狄亞》劇照(裴艷玲、彭蕙蘅)

1995年河北省河北梆子劇院青年團《美狄亞》劇照(彭蕙蘅、陳寶成)

2003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美狄亞》劇照(劉玉玲、殷新泉)

2002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忒拜城》劇照(彭艷琴、金民合、劉玉玲、王英會)

國外的經典,不管是英國的還是希臘的,都是屬於世界的。我只是在這個潮流之中做了幾個實驗,對這些實驗我現在仍然信心較足。第一,就是美學原則的掌握。中國戲曲和古希臘戲劇的兩個美學原則是可以互補的。第二,就是一定要對經典,不管是中國的經典還是外國的經典都要有敬畏的精神。「敬畏」最重要的,是對經典的思想立意、人物基調等這些東西,不能去胡解構和顛覆。第三,一定要找到東西方戲劇和審美的契合點。以評劇《城邦恩仇》為例,它既要表現古希臘戲劇簡潔、莊嚴、肅穆的神韻,又要展示中國戲曲的虛擬、寫意、象徵之美學特徵。這個戲是用古希臘的服裝、布景,用評劇音樂、表演結合古希臘戲劇的雕塑性來演繹這部戲,是兩個古老劇種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到,現在觀眾的審美習慣多元化了,什麼都能接受,看這個戲感到彆扭的觀眾是少數。

歸根結底,中國戲曲太豐富了,我只不過接觸了一點皮毛。世界戲劇的遺產也是很多的,各個國家都有,最根本的是劇種的特色不能變,你不管怎麼改,特色一丟,人家就不承認了。所以,改革不能改了「姓」。

此稿是羅錦鱗先生為2018年1月25號在天橋劇場進行第十七輪演出而發的舊文。原文如下:

25日在天橋劇場,我2002年為河北梆子導演的古希臘悲劇《忒拜城》復演(第十七輪)。兩個古老戲劇的融合,我進行了一些實踐。發給朋友們過去一簡短的發言分享,對去看演出的朋友參考!此劇的作曲是姬君超和王亞勛,技導王山林。

作者:羅錦鱗,1937年生於北京,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導,當代著名導演藝術家,導演過多部古希臘戲劇作品,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是1986年《俄狄浦斯王》的公演,最具有開創意義的是以中國傳統戲曲改編和搬演古希臘悲劇,如河北梆子戲《美狄亞》(1989)、《忒拜城》(2002)、評劇《城邦恩仇》(2014),多次帶執導的戲劇作品赴希臘、法國等國參加各種國際戲劇節的演出和研討會,享有很高國際聲譽。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xijuchuanmei 的精彩文章:

TAG:xijuchuanm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