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處不在的敏感期,坑了多少中國家長
上周四的早讀我們提到了,早教很重要,能幫助兒童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以及修剪沒用的突觸,讓兒童大腦發育的更好,但是早教不等於上早教機構,早教機構不過是早教的一種方式而已。如果我們能夠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成長環境和高質量的互動,完全可以不上早教班。
親愛的各位書友好,今天我們將一同共讀《養育的選擇》。這本書一共分為13章,你可以根據我所拆的10個主題點,每周閱讀一章到三章。建議今天閱讀第三章,第45頁至第65頁。在開始閱讀前,你不妨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什麼是敏感期?
2、應該如何對待敏感期?
1
很多父母應該都被滿天飛的敏感期坑過,什麼詛咒敏感期、婚姻敏感期、打人敏感期、說髒話敏感期、吃飯敏感期,幾乎沒有想不出來的敏感期。更可怕的是,很多育兒書和文章,用極其驚悚的標題告訴我們,錯過敏感期,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之前每次看到,我都悚然一驚,滿身雞皮疙瘩,導致從我兒子出生起,我就格外關注他進入了哪個敏感期,戰戰兢兢,生怕錯過毀終生。
到底什麼是敏感期?錯過真的會誤終生嗎?我們先來扒一扒敏感期的前世今生。
20世紀50年代,動物學家們發現,有一些鳥類的寶寶,比如說小雞、小鴨,在出生後,會緊緊跟隨著媽媽,以確保自己能存活下來,這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印刻」現象。印刻現象比較戲劇的是,如果鴨寶寶出生後,第一眼看到的是人類,那它就會把人當做媽媽,寸步不離,對鴨媽媽則置之不理。因為鴨寶寶形成依戀的關鍵期,是剛出生後的13-16個小時。印刻只發生在關鍵期,一旦錯過,就沒有翻牌的機會。
據此,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提出「關鍵期」這個概念,指動物形成某種能力,有一個非常狹窄唯一的時間段。
之後,關鍵期理論引入咱們人類領域,最開始是說生理髮育有關鍵期,後來又擴展到認知和社交行為,但是很快,發展心理學家就發現了這個理論的局限性。
因為關鍵期很極端,是個二選一的題目,發展or 不發展,沒有中間狀態。但是兒童的認知,社交行為,並沒有出現這樣的極端化表現。從進化角度而言,如果真有這樣極端的關鍵期,其實是非常可怕的,你想想啊,這意味著一個人從出生起,就踏入了步步驚心的險境中,萬一踏錯一步,便是萬劫不復。假設真有這樣苛刻的發育規律,我們人類的基因很難延續這麼久。
發展心理學家發現關鍵期和我們人類不匹配後,提出了比較溫和的「敏感期」 。敏感期的核心觀點,是說某些能力的構建,有最優時間段。
敏感期理論能發揚光大,我們還不得不提一個舉足輕重的人,兒童教育專家蒙台梭利,她通過觀察兒童行為,發現兒童主要有六個敏感期——秩序,語言,運動,社交,小物體,感覺學習,自此,敏感期理論在兒童教育領域生根發芽。現在達成基本共識的,其實主要也就是這六種敏感期。
到了咱們本土後,敏感期理論越燒越旺,越來越泛化,越來越神乎其神,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出生開始貫穿到8歲左右,孩子問一句爸爸為什麼和媽媽睡覺,好了,婚姻敏感期到了,孩子說一句髒話,好了,詛咒敏感期到了嘛,沒什麼大不了,過了就好了;孩子突然痴迷畫畫,好了,畫畫敏感期來了,或者孩子不愛畫畫,沒什麼,敏感期沒到呢,完全是敏感期和興趣期傻傻分不清。
2
敏感期確實存在,也很重要,比如說學習母語,最優時間段是8歲之前,之後很難學成母語效果,咱們經常聊的英語思維,主要和學習年齡有關係。 處在語言敏感期的孩子,學習語言非常輕鬆,雙語環境里,小孩能把每一種語言都講得很棒。再比如有研究發現,如果聾啞人15歲以後開始學手語,他們的手語水平會很差,經常錯誤百出。
但是,並不意味著錯過敏感期,語言就百分百學不好,多大開始學第二語言,也有學成和母語效果一樣的。
關於大腦發育的敏感期,也只是說兒童階段是可塑性最強,不會說錯過後大腦停止發育,事實上咱們大腦是人體最晚成熟的一個器官,一直要發育到20多歲,至於新的神經元連接的產生和修剪,更是持續終生。所以說,敏感期的時間窗口,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值,絕對不像很多人宣稱的那樣,錯過毀一生。
那應該如何對待敏感期呢?
首先要放輕鬆,不要緊張,敏感期的時間窗口比較長,正常而言,環境中的刺激,已經足夠孩子們發展了,即使我們不提供額外教育,幾乎所有孩子的大腦也會正常發育,除非處於極端環境中,才會嚴重影響孩子的發展。心態平和從容,任何時候都是我們育兒的情緒基礎。
其次,不要消極對待敏感期,認為敏感期不到,就可以無所作為,比如說覺得孩子語言敏感期還沒來,好了,那就不和孩子交流,認為孩子聽不懂不愛聽,多說一句便是浪費口舌。有研究表明,經常和孩子說話,用詞多而且豐富,孩子的語言能力會發展的更好。孩子的能力是一個漸進增強的過程,從出生起,就應該注意均衡發展,敏感期是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孩子,而非讓我們做一個「無為」的家長。
最後,在敏感期窗口來臨後,除了尊重孩子外,還可以適當強化某方面的能力。比如說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了,先要尊重孩子這個階段對秩序的執拗,在孩子遭遇秩序破壞大哭大鬧時,能用言語表達對孩子的理解,這樣孩子就能構建好關於秩序的認知。再比如,發展心理學認為,孩子們的社會性發展,一般會經歷三個階段,最開始沒有太明顯的社交意識,喜歡獨自玩耍,之後會發展為平行遊戲,在小夥伴旁邊旁觀,到了第三個階段,才產生真正的社交行為,通過交換玩具、評論對方、甚至做同一個遊戲來進行互動,家長要跟隨孩子的正常發展,給予幫助和指導。
結語
當一個理論失去適用邊界,成為隨時隨地可套用的萬能公式時,我們一定要在大腦里敲響警鐘,越無所不能,越可能錯的一塌糊塗。育兒路上,埋了太多地雷,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踩爆一個,炸的你頭暈眼花。所以,我們要做個最佳排雷手,這樣才能跳入海闊憑魚躍的寬廣水域,給孩子,也給自己,一個沒有上限的成長空間。
學了今日共讀,你有哪些收穫?你想做出哪些改變?強烈建議書友們將今天的學習心得分享至下方評論,與書友們一起交流,共同進步。
步媽ps:我之前也是敏感期理論的「受害者」,捂臉,在公號里我發過一篇關於敏感期的文章,發表文章之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覺得敏感期哪裡不對勁,為什麼感覺用興趣期更合適呢,直到我看到《養育的選擇》,我才終於找到不對勁在哪裡。
不過,還是感謝遇到的每一本書,即使是錯的,錯了再找到正確的路,往往會更堅定。
我成立了共讀群,也會經常發一些其他的育兒內容,歡迎大家加入,我們一起成長。
TAG:步媽育兒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