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典研讀》第69期 論語里仁篇第三

《經典研讀》第69期 論語里仁篇第三

GIF

里仁篇第三

原 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惡(wù)人。」

注 釋

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能好人,能惡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不是仁的總體。

好: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惡:憎惡、討厭,作動詞。

義 釋

《四書蕅益解》:無好無惡。故能好能惡。無好無惡。性量也。能好能惡。性具也。仁。性體也。

《論語新解》:此章,語更淺而意更深。好人惡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慾,因多謀求顧慮,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惡,亦不能真惡。人心陷此弱點,故使惡人亦得攘臂自在於人羣中,而得人欣羨,為人趨奉。善人轉受冷落疏遠,隱藏埋沒。人羣種種苦痛罪惡,胥由此起。究其根源,則由人之先自包藏有不仁之心始。若人人能安仁利仁,,使仁道明行於人羣間,則善人盡得人好,而善道光昌;惡人盡得人惡,而惡行匿跡。人人能真有其好惡,而此人群亦成一正義快樂之人羣。主要關鍵,在人心之能有其好惡,則人心所好自然得勢,人心所惡自不能留存。此理甚切近,人人皆可反躬自問,我之於人,果能有真好真惡否?我心所好惡之表現在外者,果能一如我心內在之所真好真惡否?此事一經反省,各可自悟,而人道之安樂光昌,必由此始。此章陳義極親切,又極宏遠。極平易,又極深邃。人人能了解此義,人人能好惡人,則人道自臻光明,風俗自臻純美。此即「仁者必有勇」之說。

本章當與上章連看。不仁之人,處困境,不能安。處樂境,亦不能安。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厭,不能惡。循至其心乃不覺有好惡。其所好惡,皆不能得其正。人生種種苦痛根源,已全在此兩章說出。能明得此兩章之涵義,其人即是一智人,一勇者。然此兩章陳義雖深,卻近在我心,各人皆可以此反省,以此觀察他人,自將無往而不見此兩章陳義之深切著明。

今 譯

孔子說:「只有仁者能公正的喜愛人,也能公正的厭惡人。」

主 旨

孔子說仁者無偏私的心。

引 述

「仁」的意思,簡單說起來,就是愛。但是仁愛不同於博愛,並不是沒有等級區分的一視同仁。仁者可以喜愛人,也可以厭惡人。只要好其所當好,惡其所應惡,便是合理的表現。愛人愛得對,惡人也惡得對,需要公正的標準,而不是私心的偏向。公正無私的好惡,便是仁者。

愛是「仁」的核心意義,卻不能完全代表「仁」。孔子把「仁」看成各種美德的總稱,「能好人,能惡人」,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要參考其他篇章有關「仁」的解說,合在一起想,逐步深入領悟,才能真正了解孔子所說的「仁」。

生 活 智 慧

(一)孔子的思想,以「仁」為中心。但是仁必須合義,可以說仁義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義」便是公正合理,所以愛人愛得公正,厭惡人也要厭惡得合理。

(二)仁者不應該成為濫好人,有喜有惡,也才合乎人情。孔子重視倫理,主張有等差的愛,由親及疏,由近而遠,和博愛有一些不一樣。

(三)仁者心中具有一把尺,便是道德的衡量標準。愛惡全憑這一把公正的尺,而不是從私心出發,亂了尺度。

建 議

培養自己愛其所當愛、惡其所當惡的良好習慣。

別 裁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好(hào),喜好;惡(wù),厭惡。也就是說:「只有仁者能夠真正懂得真誠真心地喜好人與厭惡人。」

此章,語淺而意深。喜好人與厭惡人,每天都在重複發生,有誰不懂,有誰不能呢?沒錯,是誰都懂都能。但大家靜下心來,如實地叩問自己,我們真的能做到真誠真心地去「好人」、「惡人」嗎?

一般人的內心充滿私慾,即不仁,他的個人好惡標準就會有「逆我者非,順我者是」,若有人的所作所為不符合他內心的框框、標準,就心生厭惡。若是符合他內心設定的框框、標準,他就喜歡得不得了。這完全是按照個人好惡標準來評定的。甚至有些為人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或不吃飯或不願學鋼琴,動不動就說「我不喜歡你」,或者偏愛某個孩子。這也是帶著自己的框框、標準。

所謂真心真誠,是要歸零。以清凈之心,不帶有個人成見、知見、觀念、經驗去喜好人、厭惡人。這是挺難得的,唯有仁者是這樣子。為什麼呢?因為仁者所作都是從清凈本心流露出來,他是陽明心學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他也有好人、惡人那只是方便法,為了更好利益大眾。

譬如,天氣特別冷,小孩子晚上睡覺踢被子把肚臍露出來,家長會「惡」這個行為,會生氣,但心裡充滿著愛,還是耐心給孩子蓋好被子,把孩子摟在懷裡,這是真誠真心無私的愛。

以愛子之心推及他人。仁者是深知每個人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神聖的,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他的喜好與厭惡,心底是大愛、慈悲、善良,是無所求的。他的內心是無好無惡,清清靜靜,也就是說真正懂得真誠真心地「能好人,能惡人」,其所作所為都是協助他人也把生命意義發揮出來,真正做到你好、我好、大家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州理工國學會 的精彩文章:

《經典研讀》第66期 論語八佾篇第二十六

TAG:蘭州理工國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