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怎樣整頓學風和民風:不過是對思想和文化的專制,鞏固統治
史海鉤沉:明太祖時的學風和民風
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深深地明白,大明江山的穩定,跟一個國家的學風與民風有極大的關係。所以開國之初,他就於百忙之中抽出精力來整頓學風與民風了。
明太祖朱元璋像
大明的官辦中央學校叫作國子監。
國子監的特點是:政治與教育一體化、官僚與師儒一體化。與其說國子監是一所學校,還不如說它是個政治機構,國子監的教職員,從祭酒(校長)、司業、博士、助教、學正到監丞,都是朝廷命官,任免皆出於吏部。老師是長官,教育就是政治。這樣的學校,其學風缺少民主意識是可想而知的。
國子監是明朝官辦的中央學校
教材選用之本身,就是個政治問題。傳統的四書五經,它是儒家經典,學生當然要讀。孔子的思想沒有任何問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只要求大家守規矩來著,不用政審。但是孟子就不一樣了,元璋做了皇帝後,才開始讀孟子,發現孟子是個修正主義者,把孔儒思想給修正了,說什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還說什麼「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這不是教唆大家犯上作亂嗎?元璋為此氣得大發脾氣:「這老頭要是活到今天,非嚴辦不可。」可惜這老頭沒有生在當朝,元璋一肚子火無處發泄,遂拿孟子牌位出氣,下令國子監撤去孔廟中的孟子牌位,於是地下的孟子暫時失去了配享冷豬頭肉的特級待遇。後來元璋抵不住社會輿論之壓力,恢復了孟子原有的地位與待遇,但是對於孟子思想,卻沒有通融的意思。元璋弄了個孟子審查委員會,負責孟子一書的編寫工作,凡是元璋認為有礙的,審查委員會都給刪了,最後弄了個《孟子節文》的潔本,作全國的通用教材。
當然,學生光讀孔孟思想那是遠遠不夠的,元璋親自給學生編了一本教材,名叫《大誥》,一共四冊。並且規定,「今後科舉歲貢生員,俱以大誥出題試之。」
《大誥》書影
教材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校規校紀了。東漢與大宋王朝的學生動不動遊行上書,干預國事,不成體統。為了防止大明王朝出現漢宋之學風,政府前後增訂,弄出一個五十六條國子監監規,規定得很詳細,比如學生必須穿校服、班與班之間不準來往、學生不得喝酒、吃飯不得喧嘩、不得議論食堂飯食之美惡等。最關鍵的是,學生「敢有毀辱師長及生事告訐者,即系干犯名義,有傷風化,定將犯人杖一百,發雲南地面充軍。」這樣嚇人,學生當然老實多了。當然,偶而也出個傻大膽兒,洪武二十七年,也就是1394年,國子監有個叫趙麟的學生,在學校貼大字報(「沒頭貼子」),抗議學校虐待學生。照校規,這學生應該挨一百板子,然後充軍。但是元璋怕這學生帶出一個壞頭來,所以法外用刑,把他梟首示眾了。殺過之後,元璋給學生訓話,叫大家循規蹈矩,並鼓勵大家相互揭發:「今後學規嚴緊,若無籍之徒,敢有似前貼沒頭貼子,誹謗師長的,許諸人出首,或綁縛將來,賞大銀兩個。若先前貼了票子,有知道的,或出首,或綁縛將來呵,也一般賞他大銀兩個。將那犯人凌遲了,梟令在監前,全家抄沒,人口遷發煙瘴地面。欽此!」(《南癰志·卷10·謨訓考》)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明朝代做學生,那是很沒勁的。法律也沒個譜兒,貼個大字報,一會兒說是打板子,執行時卻是梟首,訓話時就順口扯成凌遲了。不說其他,光這個凌遲,它就有嚴格規定啊,須來3357刀,每10刀一歇一吆喝。這事兒光想想就能把人嚇暈的。
至於各級地方學校,也定有禁例十二條,刻為「卧碑」,立在學校嚇人。現在的學校都聰明了,要麼把學生守則貼在校門口的布告欄里,要麼人手一冊,好讓學生心中有數,免得知則犯則。十二禁例里最莫名其妙的一條是:學生不得交結地方官。最厲害的一條是,學生不許議論國政:「軍民一切利病,並不許生員建言。」(《大明會典·卷78·學校》)
《大明會典》書影
最後是考試製度。明朝的考試製度是歷史上最嚴謹的,以四書五經和《大誥》為命題範圍,以朱熹的《四書五經註疏》為參考答案,以八股文為制式,學生不得自由發揮一家之見。於是大明的學生是世界上最乖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整頓校風的同時,元璋還抓民風建設。元璋最喜歡的就是中原百姓的憨厚民風,他曾經教導其他地方的百姓以中原百姓為榜樣:「中原之民,惟知應役輸稅,無負官府」。一句話,中原百姓很對得起政府,光知道交稅服勞役,模範啊。
當然了,百姓素質不高,容易不知不覺中就犯了國法,為了讓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元璋在編寫《大誥》的時候,就考慮到百姓了。他一反皇帝詔書必須經過文人潤色再頒布的成例,通篇直書自己那白得像白開水的大白話。這種不用秘書不怕百姓低看的做法,據說在歷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二位了。為了讓百姓人人看得懂《大誥》,人人會背《大誥》,朱元璋要求「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每戶都必須收藏《大誥》,為「臣民之至寶」。寶貴到什麼程度呢?如犯死罪以下,家有《大誥》者可罪減一等,無者罪加一等。「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遷居化外,永不令歸」。這招厲害,凡是不買《大誥》的,政府就不承認你的大明國籍,要驅逐出境的。為了免於大家只買《大誥》而不讀《大誥》,政府還在全國展開了讀《大誥》、講《大誥》、背《大誥》的比賽活動:教師率學生至禮部背誦,視所誦多寡加以獎勵。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天下講讀《大誥》師生至京師朝見者即達19萬人!
朱元璋還始創里甲制,要求全國人民要「互相知丁」。所謂的互相知丁,就是互相檢舉揭發的意思。比如鄰居家有人,出門兩年沒有回家,鄰里就有義務上官府告發。
由此可知,朱元璋時代的思想控制到了何等的地步,那時候並不是所謂的平民百姓的天堂,而是一個全國性的大監獄。
※王莽心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他怎樣進行改革的,為何最終失敗了
TAG:慧讀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