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中國空軍單挑日本空軍精銳,結果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二戰中國空軍單挑日本空軍精銳,結果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原標題:二戰中國空軍單挑日本空軍精銳,結果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張憲文: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季我努學社顧問、季我努學社演講嘉賓。


1928年,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在軍政部下設立航空署,轄4支航空隊,擁有飛機24架,開始了統一的全國空軍建設。自1933年起,蔣介石在美國專業人員的幫助下擬定了空軍建設三年計劃,空軍建設加快了步伐。1936年夏,兩廣事變發生,陳濟棠的空軍為蔣拉攏,百餘架飛機歸併中央,國民政府空軍統一告成。同年冬,為蔣介石50壽辰掀起「購機祝壽」活動,實為加強空軍,抵禦日本。海內外民眾、華僑熱烈響應,所捐獻款項購得飛機68架至全面抗戰爆發,中國空軍總計有飛機600餘架,作戰飛機305架。統籌空軍建設及管理事宜交由國民政府所設航空委員會負責,由蔣介石兼任該委員會委員長,宋美齡任秘書長,周至柔任主任。

七七事變後,為作戰指揮方便,設立了空軍總指揮部,又稱空軍前敵指揮部。由周至柔任總指揮,毛邦初任副總指揮,張有谷任參謀長。8月,為應對淞滬局勢,又增設了空軍第一軍區司令部,由沈得燮任司令,石邦藩任參謀長,下轄9個大隊,5個獨立暫編中隊和1個暫編教官大隊。抗戰全面爆發初期,中國空軍擁有作戰飛機346架,納入正式作戰編製(序列)的為296架。



(周至柔)


日本為當時世界空軍強國之一,但其空軍非獨立軍種,分別隸屬於陸軍和海軍。隸屬陸軍者,由陸軍部(省)所屬航空本部統轄。隸屬海軍者,由海軍部(省)所屬海軍航空本部統轄。戰時,配屬陸、海軍行動,以支持陸、海軍的進攻。其海軍航空兵多為(航母)艦載航空兵,是其海軍的最重要突擊兵種、兵力。後來偷襲珍珠港的,即乃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的幾乎全部主力。1937年,日本的陸軍航空兵力,計有航空兵團一個,下轄飛行團5個,飛行聯隊16個,分別駐紮於日本本土、朝鮮、中國台灣及東北地區。擁有作戰飛機1156架。日本海軍航空兵力在1937年擁有作戰飛機1045架。二者合計為2200餘架。又一說為2625架,幾近於中國空軍納入作戰編製序列的10倍。七七事變之際,其用於侵華的陸軍航空兵飛機約300架,海軍航空兵飛機約550架。僅此,已達中國空軍全部作戰飛機的近3倍。

兩軍飛機性能比較,日機大多為20世紀30年代設計、試製、生產的新機,性能較為優良。中國軍機大多自國外採購,有機型先進且性能優良者,如美國產的寇蒂斯·霍克Ⅲ、波音-281(波音P-26A)等。但亦有不少性能不佳甚至落後者。因為當時中國現代工業基礎薄弱,雖能仿製國外飛機(主要部件如發動機等靠引進),但完全不能獨立設計並批量生產先進戰機。因引進的飛機五花八門,甚至有「萬國飛機博覽會」之稱。加之當時日本的軍機研發、生產能力遠強於中國,戰損因此能迅速得以補充、恢復。中國空軍的抗戰,就是在實力對比如此懸殊的境況下展開的。


中國空軍之抗戰,從其發展言,可自然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1937年8月至11月,為中國空軍獨立對日作戰階段。雖損失慘重,但戰果顯赫,並彰顯了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


第二階段從1937年12月至1941年6月,為中蘇空軍聯合、協同作戰階段,這一階段又可分為兩個時段:武漢會戰前,中蘇空軍的聯合、協同作戰雖已開始,但中國空軍仍勉力支撐,以中國空軍的獨立作戰為主。自武漢會戰始,則以蘇聯空軍志願軍的作戰為主。但中國空軍仍頑強存在,配合、支持蘇聯空軍志願軍作戰。


第三階段自1941年6月至抗戰勝利,為中美空軍聯合作戰階段,以美國空軍為主。但中國空軍在戰爭中學習、鍛煉、恢復、發展,至抗戰勝利,中國空軍的規模及戰力已超越了1937年抗戰爆發時的水平。

鑒於日本狂妄野心已路人皆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飭令所屬參謀本部制訂針對日本侵略的國防作戰計劃。1937年3月,完成了「國防作戰計劃」甲案和乙案。在甲案中,確定了中國空軍對抗日本侵略的作戰要領:「空軍於作戰之先,以主力撲滅長江內之敵艦,及滬、漢兩地敵之根據地。集中間:以主力對敵海上航空母艦與艦隊及運輸船舶攻擊,並協助我海岸防守部隊之作戰,以一部協同海軍正面作戰。會戰間:以主力協同北面陸軍作戰,以一部協同海軍正面作戰。準備全部重轟炸(機)隊襲擊敵之佐世保—橫須賀及其空軍根據地,並破壞東京—大阪各大都市,以獲得我空中行動之自由。」在乙案中,還增加了對天津、汕頭、福州敵根據地的轟炸。在會戰間部分,增加了對日本的橫濱—佐世保軍港,以及台灣和東北遼寧等地兵工廠的轟炸。據此要領可見,國民政府軍方已預感到在戰爭初期,沿海和沿(長)江中下游若干大、中城市將成為日寇進犯之重點,並可能一度失守。但即使如此,亦要集中有限的空軍軍力,予敵重創。若有可能,還將襲炸日本本土及其部分殖民地。


據此要領,八一三事變當日下午14時,中國空軍下達了由周至柔簽署、毛邦初副署的「空軍作戰命令第一號」,明確提出:「空軍對多年來侵略之敵,有協助我陸軍消滅盤踞我上海之敵海陸空軍及根據地之任務。」第2、3(8隊、17隊)、4、5、6、7、8、9大隊隊長務於14日10時到京(南京)開會。上述各部隊應於14日黃昏以前,秘密到達準備出擊之位置,完成攻擊的一切準備。各隊長開會時,將面授機宜,即具體部署作戰任務。侵華日軍也預感到了中國空軍之威脅。


同日晚23時50分,日本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清對其所屬的海軍航空兵下達了「應以全兵力,先發制敵,擊破敵空軍」的命令。並明確提出,「14日實施空襲時,空襲部隊的任務、行動預定如下:空襲部隊應舉全力急襲敵航空基地,覆滅敵航空兵力。尤應注意隱密,注意(飛行)高度及氣象的利用。」「出發及攻擊時機,依照特令。」就在兩軍蓄勢待發,千鈞一髮之際(兩軍均定於14日空襲對方。若日寇空襲在前,事必予中國空軍毀傷,從而削弱中國空軍攻敵之實力。若中國空軍能搶佔先機,則日軍的戰略意圖即使未能徹底被粉碎,亦必將徹底被破壞),中國空軍緊接著下達了「空軍作戰命令第二號。」要求14日出動之各攻擊機隊,務於晨7時準備完畢,於9時、9時40分(因距離遠近關係)到達目標上空,實施攻擊。在日空軍具體進犯時間尚未決定之際,這一命令為中國空軍贏得了主動,達成了戰術上的突然性。



(民國時期飛行員拍攝的筧橋機場)

8月14日晨7時,中國空軍的第一批轟炸機群(5架),由杭州筧橋機場起飛,抵上海公大紗廠日軍軍械庫上空,從1500米高空俯衝而下,投彈攻擊,當即準確命中敵軍械庫,起火爆炸。


至下午15時50分,中國空軍共出動飛機9批次,計76架次,集中轟炸了上海日軍指揮部、彈藥庫碼頭,以及停泊在黃浦江中的日艦等日寇重要軍事目標。日軍死傷甚眾,一艘驅逐艦(「栂」號)被炸傷,損壞嚴重。


當天下午,日軍進行報復。因其進犯上海之陸海空軍的戰略部署被中國空軍的轟炸徹底破壞,遂令其駐紮台灣的第3空襲部隊(鹿屋航空隊,亦屬日海航部隊)出動,分兩批18架次,襲炸覽橋與廣德機場。中國空軍升空迎戰,擊落日機3架。日機未達成作戰目的,倉惶遁去。在「空軍作戰命令第二號」中,即強調中國空軍應以轟炸為主,消滅敵有生力量,毀傷敵實力。並且自「14日開始轟炸後,應迅速準備連續轟炸」。


8月14日晚24時即8月15日零時,空軍又下達了第三號命令,強調實施連續轟炸。

8月15日,中國空軍又分8批次,連續轟炸了上海地區的日軍重要基地、陣地。日軍亦於當日展開瘋狂報復,除動用了上海附近的海軍航空兵外,還繼續令其海航駐台灣部隊出動,計有鹿屋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等。中國空軍奮勇迎戰,與日空軍展開了抗戰史上的第一場大空戰,共計擊落擊傷日機30架。日軍方資料承認被擊落14架,重傷6架。


8月16日,日軍出動4支空襲機隊對江浙地區中國進行機場轟炸,並欲與中國空軍機隊決戰。中國空軍官兵個個爭先,奮勇禦敵,共擊落敵機11架。8月17日,中國空軍又分6個批次出擊,轟炸了上海地區的日軍陣地及其指揮部。並與阻擊的日機展開空戰,擊落日機2架。


8月19日,中國空軍出動轟炸機7架,並出動驅逐機護航,轟炸日艦。空軍沈崇海、陳錫純所駕駛轟炸機(機號904)發生機械故障,在自知難以返航的情況下,決心成仁,遂架機俯衝敵艦,直接撞擊,與日寇同歸於盡。


8月20日,日機又來襲,中國空軍在迎戰中,又擊落日機8架。


中國空軍奮勇迎戰敵機,僅自8月15日至20日,就使日海航最精銳的鹿尾和木更津航空隊損失過半。因連日作戰,中國空軍也損失慘重,遂於8月21日頒布第十一號作戰命令,將作戰方式由機群出動變為以單機出動為主,由白晝出動變為以夜襲為主。希圖在持續作戰中盡量保存實力。



(國民黨空軍飛機)


自8月中、下旬始,日空軍進行猖狂反撲,但因中國空軍的頑強作戰,使日空軍的戰略戰術企圖往往不能實現,其野蠻本性遂徹底暴露,以轟炸中國沿海沿(長)江61座城市的居民區和非軍事目標來威懾中國。其轟炸毫無任何交戰倫理約束,僅以屠殺中國人民為目標。


雖然日本已退出國聯,但國聯仍然受理了日本轟炸中國城市殺害中國平民百姓一案。1937年9月28日,國聯大會第23次諮詢委員會一致通過譴責日本及日空軍的決議:「諮詢委員會緊急討論了日本對中國無防禦城市的轟炸問題,對包括許多兒童在內的人民所遭受到的生命損失,表示深切的哀悼。並通過全世界,對這種引起恐怖和義憤的行動,表示嚴厲的譴責,特鄭重聲明。」


對於日軍的暴行,中國空軍奮起還擊。在迎戰日軍多次空襲南昌(當時中國空軍總指揮部設於南昌)、南京等大中城市的空戰中,中國空軍均獲累累戰果,共擊落擊傷敵機上百架。經兩個多月的血戰,中國空軍的作戰飛機也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大量優秀飛行員犧牲,至10月22日,空軍可用飛機僅存81架,空軍總指揮部遂下令空軍主力後撤,基本脫離戰鬥。11月初,中國空軍轉入休整階段,僅留少量飛機駐守首都,大部撤往武漢、南昌整補。


選自《中國抗日戰爭史》全四卷精裝插圖典藏本,張憲文等著,化學工業出版社·悅讀名品出版公司,2016年8月出版。


編輯:施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中國 的精彩文章:

清朝商人伍秉鑒究竟是誰?他為什麼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TAG:近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