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寒由「冬藏」轉「春生」,常見病食療法,趕緊收藏!

大寒由「冬藏」轉「春生」,常見病食療法,趕緊收藏!

紫宸道

算命,法事,風水堪輿,道長有求必應

大寒到年尾,養生需「轉軌」

大寒是農曆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也是冬天結束、春季到來的轉折點。大寒是一個由冬到春的過渡時期,養生也應隨之「轉軌」。

如何在這一年的轉折之機,達到養生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首先牢記四要點:

睡宜早——養精蓄銳藏陽氣

大寒時節,天氣寒冷,動植物多處於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以利陽氣的潛藏。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則容易耗損陰精,傷及腎臟,甚至有折損壽命之虞。

動宜慢——微汗即可

冬藏時節,萬物蟄伏,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做事「慢半拍」,以免擾動陽氣。

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謂「小寒慢跑跳踢毽,暢達樂觀防腎寒」,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導致陽氣外泄。

此外,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並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

頭宜暖——胸背足忌寒涼

大寒節氣,易使人體氣血流行不暢,血脈筋脈拘急,所以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

中醫認為,頭是各條陽經會聚之處,心為陽臟貫通胸背,寒易從腳而生,因此,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年老陽氣弱者更應注意。

出門應戴好帽子,避免濕發出門,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選擇舒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並經常用熱水泡腳。

心宜平——節制喜怒曬太陽

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頻發的霧霾,常會讓人們的心情受到影響,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鬱症。

因此,此節氣中要注意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

大寒防「五寒」

雖說大寒過後天漸暖,但是大寒期間防寒一樣重要,同樣牢記防「五寒」。

防頸寒——戴圍巾穿立領裝

戴圍巾穿立領裝,冬天是頸椎病高發的季節,頸部是人體的「要塞」,不但充滿血管,還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風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天冷後「涼燥」更明顯,鼻炎成了許多人的大麻煩,此時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於增強鼻黏膜的免疫力,是防治鼻炎的不錯辦法。

防肺寒——喝熱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頭痛……風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見的毛病,癥狀較輕的,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經驗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錯。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湯,七根蔥白七片姜,熬熟兌入半杯醋,傷風感冒保安康」。

防腰寒——雙手搓腰暖腎陽

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強壯腰脊和固精益腎,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特別是脊椎兩旁的後腰是腎臟所在位置,腎喜溫惡寒,常按摩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

防腳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熱水洗腳不一樣,足浴要注意三點:第一是溫度,水溫最好40℃左右,水淹沒踝關節處;第二是時間,每次浸泡20~30分鐘,不時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泡後皮膚呈微紅色為好;第三是按摩,泡足後擦乾用手按摩足趾和腳掌心2~3分鐘。

大寒時節吃「三冬」

大寒進補食療方

看家三冬

大寒天氣寒冷,人體的血管遇冷收縮後容易導致血壓升高。此時人們的飲食,也偏於高熱量、高脂肪,容易導致血糖和血脂偏高。

這時,千萬別忘了冬日的「看家三冬」——冬瓜,冬棗和冬甘蔗。

冬瓜:可幫助降低血糖

冬瓜鉀鹽含量高,鈉鹽含量低,膳食纖維很多,可幫助降低血糖,還能降低體內膽固醇,降血脂。對高血壓患者而言,是不錯的食療佳品。

冬棗:可提高人體免疫力

冬棗營養非常豐富,含有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等19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C含量尤其豐富,可提高人體抵抗力,預防感冒。

冬甘蔗:能益胃補血潤燥

甘蔗補血潤燥,提神清熱下氣,補肺益胃,含有大量的鐵鈣磷猛鋅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其中鐵含量特別多,素有「補血果」的美稱。

注意:「三冬」性涼,一次不要吃太多哦!

大寒「三道」食療方

八寶飯——養血安神

材料:糯米100克、大米100克、赤小豆50克、薏米50克、蓮子20克、枸杞子20克、桂圓肉20克、大棗50克。

做法:將赤小豆、薏米、蓮子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再加入糯米、大米等,用旺火蒸熟,加白糖適量食用。

作用:有健脾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適用於身體虛弱、倦怠乏力等氣血兩虛的人群。

芪杞燉子雞——補中益氣

材料:童子雞1隻(約500克)、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白朮10克,調料適量。

做法:將童子雞洗凈,切為小塊,加入諸補益中藥和蔥姜蒜鹽酒等調料,用文火慢燉1小時,食肉喝湯。

作用:有補中益氣、滋陰助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作用,適用於體質虛弱、易患風寒感冒者。

發散風寒湯——祛風散寒

材料:雞蛋1個、香菜10克、蔥白5克、生薑5克,鹽味精等調料適量。

做法:雞蛋攪拌均勻,香菜、蔥白、生薑洗凈後切為碎末,將清水在鍋中燒開,加入少許水澱粉,使水略稠後,將攪拌好的雞蛋慢慢倒入,使之成片狀,再加入香菜、蔥姜及鹽味精等調料,出鍋前加入香油少許。

作用:有祛風散寒、發汗解表的作用,適用於輕度感冒初期。大寒喝好「三杯茶」

姜棗茶——溫暖全身

姜棗茶自古就是民間溫胃祛寒的良方,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補血正氣、燥濕消炎的功效,飲後能促使血管擴張,暖身驅寒,全身有溫熱感。姜棗茶的配方主要有紅棗3粒、生薑2片和紅糖15g,都是中醫養生佳品,各有很好的養生作用。

補益杞圓酒——滋補精血

原料:枸杞子80克,龍眼肉60克,白酒750克。

製作:將以上二味放入乾淨瓶中,注入白酒直接浸泡,經7天後即可開封取飲。

用法:每日睡前一小時隨量飲服,勿過量。

功效:滋補精血、養心安神。

應用:精血虧虛所致的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心悸心慌、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

馬蹄茶——生津潤燥

綠茶5克,馬蹄(荸薺)150克,馬蹄去皮放入淡鹽水中浸泡10分鐘;浸泡好的馬蹄榨汁備用;將泡好的綠茶放入馬蹄汁中,調勻飲用。每日一次,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開胃消食,通便利尿的功效。

黑茶——扶陽益氣

大寒時節,人的新陳代謝會減慢,陽氣較弱,這個時候可以喝些黑茶可以起到扶陽益氣的功效,普洱茶屬於黑茶,有一定的減肥降脂功能。

常見病大寒食療調治法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時節,此時天寒地冷、萬物凋零,一派蕭條零落的景象,人體的某些生理亦會發生一些變化。隨著天氣的驟冷,人們常會引發一些疾病,在本節我們為大家推介以下幾類常見疾病的調治方法:

關節疼痛

天氣寒冷,常會誘發關節疼痛,使人苦不堪言。

金針菜根湯

用料:金針菜鮮根10克,黃酒適量。

制用法:將金針菜根加水煎湯,去渣,沖人黃酒,趁溫飲服。每日1劑。

功效:舒筋活血、消炎止痛。

適應症:風濕關節痛、扭挫腰痛。

黑豆散

用料:黑豆500克。

制用法:將黑豆洗凈,晾乾,用文火炒香,搗碎,研為細末。每次10-15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功效:滋補肝腎、活血利水、祛風解毒。

適應症:關節痛。

辣椒米醋外用方

用料:辣椒粉60~100克,米醋適量。

制用法:將辣椒粉用米醋調為糊狀,敷於患處,外用紗布包紮,每日換藥1次。

功效:溫中散寒、祛濕散淤、通絡止痛。

適應症:關節痛。

低血壓

低血壓雖然不算是一種疾病,但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而且它會使人頭暈眼花、精神疲憊、注意力不集中或昏倒、休克,而導致其他傷害產生。冬季亦是低血壓患者倍感難受的日子。

鯽魚糯米粥

用料:鯽魚1條,糯米60克,調料適量。

制用法:將鯽魚去鱗、鰓及內臟,洗凈切塊,與洗凈的糯米共置鍋內,加水煮為稀粥,調味服食。每日1劑。

功效:補中益氣。

適應症:低血壓,症見體質消瘦、虛弱、疲乏無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胸悶心悸、食慾減退等。

芪棗糯米粥

用料:黃芪10克,大棗10枚,糯米60克。

制用法:先將黃芪加水煎1小時,去渣,再加人洗凈的大棗、糯米煮粥服食。每晚1劑,連服2個月。

功效:補中益氣、昇陽。

適應症:低血壓、白細胞減少症。

芪杞燉乳鴿

用料:黃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鴿1隻,調料適量。

制用法:將乳鴿浸入水中淹死,去毛及內臟,洗凈,放人燉盅內,加水適量,再加入黃芪、枸杞子、調料,隔水燉熟,吃肉喝湯。每3 日 1劑。

功效:益氣養陰、補腎填精。

適應症:氣陰兩虛型白細胞減少症。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機體內皮脂腺分泌功能亢進,皮脂過多地排出而堆積在皮膚上,使堆積處皮膚髮生的慢性炎症性病變,此病患者常會在冬天加重病情。

豬血菠菜湯

用料:豬血、菠菜各250克,調料適量。

制用法:按常法煮湯食用。每日1劑,連服3-5日。

功效:養血、斂陰、潤燥。

適應症:風熱血燥型脂溢性皮炎。

山楂荷葉茶

用料:山楂90克,荷葉1張,生甘草10克。

制用法:將上3味水煎取汁,代茶飲用。每日1劑,連服20-30日。

功效:消食化積、清熱祛濕。

適應症:濕熱型脂溢性皮炎,症見皮損為紅斑,表面有糜爛,滲液或黃色油膩性痂皮,味腥而粘,多發於腋窩、會陰等處,伴見胸悶、口苦、納差、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

大寒穴位養生

百會穴——能降血壓

百會為督脈之要穴,是諸陽集會之處,與各臟腑經絡相通,故有調整陰陽整體治療之用。對於神經系統疾病如神經性頭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環系統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低血壓等,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氣管炎、反覆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期門穴——疏心解郁

大寒養生的重點在於調節肝膽經,這樣不僅能升發陽氣防風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鬱悶、壓抑的情緒。

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是臟腑之氣匯聚於胸腹部的特定穴位。相當於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煩了,它就會站出來幫「將軍之官」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中醫古籍《傷寒論》里認為,此穴為疏泄肝膽的首選穴位,對調理肝臟有很好的效果。

太溪穴——滋潤補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大寒天氣乾燥的時候,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既可補陰,又可防燥傷陰。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於陰虛體質偏於腎陰虛的人。

最後給大家送上一首大寒養生小口訣,希望大家安暖度冬日,來年身體棒!

大寒陰盡生萌陽,

關節臟腑腳寒涼。

寡慾多睡沐陽光,

戶外鍛煉要養藏。

保陰潛陽高熱量,

切忌生冷黏膩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食療 的精彩文章:

急性腸炎的癥狀與葯膳食療方法

TAG:食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