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陳海波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經常會遇見一個令人感到頭大的問題,那就是對史書上的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官職名稱搞不清楚。

每當一個主人公升遷或者貶謫,他的官職名總會讓我們感到腦袋痛,這個官職是幹什麼的?是虛銜還是實銜?大官還是小官?即使有人把這些亂七八糟的問題給你解釋清楚了,可沒過多久,我們就又全忘了。

為什麼?因為百分之八十的人連我們今天國家的公務員崗位都沒整明白,更別說古代的官職了!在這裡,我們就以唐朝為背景,為大家掰扯清楚一個官僚系統中最大的官——宰相。

一、宰相是個什麼官

說起宰相,這是一個很多人都熟悉的名詞,可是我敢打包票,即使你翻遍二十四史,也壓根兒就找不到這麼個官職。

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宰相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而是一個籠統的稱呼,泛指一些權傾朝野的大官。

而在大唐王朝,可以被稱為宰相的,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三省長官三省是什麼?

中書省,老大叫中書令。

尚書省,老大叫尚書令。

門下省,老大叫門下侍中。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其中,因為尚書令權力實在太大,再加上唐朝初年某個小夥子就在這個職位上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然後當了皇帝,於是尚書令就成了一個十分敏感的位置,誰坐上去就跟架在火上烤一樣,結果,尚書令就成虛設了,而尚書省的日常事務,也漸漸的交到了尚書令的下屬,也就是左右僕射的手中,畢竟有兩個人,可以互相制約嘛。

所以,在唐高祖的武德年間,宰相基本上指的就是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以及左右僕射,一共四個人!對了,左右僕射那個射,不讀she,讀ye。

第二種:兼職宰相。

什麼?宰相還能兼職?是的,能。

這種情況叫做以他官入相,也就是說你本來可能只是一個某部的小侍郎,並不是三省長官,但是皇帝大人覺得你這個小同志姿勢水平不錯,將來大大的有前途,所以就給了你一個加銜,批准你可以和三省的宰相們一起議論國家大事,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就代表著你也是一名光榮的大唐宰相啦。

這種情況最初發生在貞觀年間,剛開始的動機是李世民同志剛剛登基,需要把自己秦王府的那一班人馬插入國家體制中,但是人家宰相早已經有人了,就算你是新皇帝要一朝天子一朝臣,也得有個過程,起碼錶面工夫要做到,直接就把人家換下來,這吃相太難看了。還有就是自己的幕僚們實在官職太低了,直接就坐火箭一樣的升到宰相,難免讓人在背後戳你脊梁骨。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李世民得想招兒。他果然想了一個招兒。就是給這些老戰友們加一個「參議朝政」、「參知政事」之類的銜兒,這樣既沒有提高他們的官職,還可以讓他們參與軍國大事。這相當於是打了個國家的擦邊球。

除了提拔秦王府舊人這種動機外,還有就是愛護退休的老同志。比如貞觀八年,軍神李靖退休後,李世民就給了老人家一個「三兩日一至門下中書平章政事」的銜兒。所謂平章政事就是議論國事的意思,這個銜兒的意思合起來念,就是老人家雖然退休了,可是您依舊可以每過兩三天就能來一趟門下省和中書省一起跟宰相們議論一下軍國大事呢。

唐太宗崩後,到了唐高宗的時代,加銜變得正規起來,一般情況下,有兩種銜,第一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第二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原本,在貞觀年間,唐太宗加銜的目的只是給大臣當宰相提前做個準備以及給退休老幹部的榮譽稱號,可是到了唐高宗時期,一旦加了這兩種銜,那就是貨真價實的宰相了,正規的不能再正規。

再後來,到了大曆二年,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從原本的正三品升為了正二品,這樣一來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光這名字上就有點不倫不類了,所以,唐朝宰相發展到了最後,基本上就統一到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上頭了。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所以說,在唐朝,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當朝宰相,其實看的就是你是否有一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額外加銜。如果沒有這個加銜怎麼辦呢?那你就不是宰相了!你可能會執拗地說:「我就算沒有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銜,可我當一個三省長官,不照樣是宰相嗎?」

這個嘛,你對了一半。事情是這樣的,剛開始三省長官確實是宰相,這點沒有錯啦,可是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發展的,在高祖、太宗時,左右僕射就是正規的宰相,可到了唐高宗的時候,漸漸的繁衍了一個習慣,那就是但凡是左右僕射,那就必須加「中書門下三品」。

到了武則天時期,當時有一位哥們兒叫豆盧欽望,他當尚書省左僕射的時候,因為詔書上沒寫「同中書門下三品」,這讓豆盧欽望有點納悶兒,所以這哥們兒在家裡頭不停的琢磨,我這情況到底是算宰相嘞?還是不算嘞?最後糾結著糾結著,終於,豆盧欽望決定,還是不去政事堂議事了,這樣相對而言比較保險嘛。

就以這件事為節點,唐朝官場上就形成了一個潛規則,如果左右僕射沒有加銜兒的話,不準到政事堂去參議國事。再後來,連門下侍中也沒有逃過毒手,也被摒棄在宰相行列之外,只有中書令始終堅守在宰相的位置上,煢煢孑立。

二、宰相辦公在哪裡

如果你已經當上一名光榮的大唐宰相了,你就要去政事堂辦事兒了。政事堂是個啥?

唐代的宰相與秦漢時的最大不同,那就是秦漢時期的宰相,是一個人,屬於獨相制,而唐代的宰相是好幾個人,屬於群相制。

既然是群相制,那就必須大家在一起討論,而這個討論政事的地方,就叫做——「政事堂」政事堂剛開始,是設置在門下省的,因為門下省的職能是封駁奏疏,所以宰相們很容易在門下省扯皮,為了方便讓宰相們罵的痛快,結果就把政事堂放在門下省了。

後來,到了永淳二年,裴炎擔任了首席宰相,所謂首席宰相。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在裴炎執政事筆的時候,他就把政事堂移到了中書省,為什麼呢?因為裴炎此時的職務就是中書令。(裴炎移政事堂的時間有爭議,這裡取較普遍的時間)再後來,到了開元十一年,張說擔任宰相的時候,又把政事堂改成了中書門下,這實際上就相當於把中書省和門下省給融合在一起了,我們教科書上給我們教的三省六部制,到了此刻,已經面目全非。

收拾完中書省和門下省外,張說為了集中權力,還在中書門下這個新機構下面,設置了吏房、兵房、刑禮房、戶房、機樞房,完全就是按照尚書省六部的模板對著設立的,這樣就相當於把尚書省也給架空了。

這樣一來,原本互相制約、互相分工的三省制度,基本上就被張說給合併成一省,結果三省的權力都讓張說給握在手中了,此刻,宰相的位置也獲得了隋唐時期前所未有的尊隆,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張說以後,會有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可以相繼獨掌朝綱的緣故之一。

三、處理公務怎麼辦

一般情況下,政府文件由秉筆宰相簽署文書,然後由其他宰相署名,這樣就可以生效,在唐代,中央的公文叫做「堂貼」,地方上的公文,則叫做「堂案」,而政事堂宰相們的工作,就是不停的處理這些「堂貼」和「堂案」。

如果實在有些事無法處理,就可以上朝和皇帝商量,這是宰相的權力,按照規定,五品以上的官員、兩省供奉官、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等,每天都要在宣政殿(或者含元殿)朝見皇帝,稱為「常參官」,後來改成了單日朝見,雙日休息,等到上朝奏事結束,百官退散去吃光祿寺準備的午餐(廊下食),宰相便可以留下繼續議論政事。

宰相是個什麼官?其實壓根就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崗位?

還有就是每月初一、十五時,除了常參官,但凡是九品以上的在京官員,都得朝參,這叫做「朔望朝」,開元以前在宣政殿舉行,開元以後,就在紫宸殿舉行了,等到百官奏事結束,宰相就可以留下和皇帝商量事情了。

說到這裡,相信你對唐代的宰相制度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了,最後再補充兩個概念。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也是宰相,而且屬於正一品,但這個是虛的,沒有實權,基本上相當於榮譽稱號,如果你被賦予了三公的稱號,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被皇帝忌憚了,他在給你玩明升暗降呢。

使相也是宰相,指的是在地方上任職,身上依舊兼任宰相的人,在唐朝中後期,藩鎮割據,各地節度使一般都會兼任宰相,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使相」。

好了,如果你明白了這些,再去看唐史,會發現很多以前沒有搞明白的問題,現在就會清晰很多了!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文獻通考》卷四十九《宰相》、《唐朝宰相制度簡論》、《唐朝宰相的地位和職權》、《唐代官制》、 《唐初三省皆宰相》、《唐朝宰相稱謂考》

古代公務員們是怎麼放假的?哪個皇帝的公務員每年假期只得三天?

一個禍國殃民的奸臣,死後遺產卻挽救了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