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汪自力:《十年:一個畫家的成長》

汪自力:《十年:一個畫家的成長》

原標題:汪自力:《十年:一個畫家的成長》


十年:一個畫家的成長


汪自力



沈子淳,原名亦平,無錫人,1978年生。職業畫家。現任中國農工民主黨無錫前進書畫院副秘書長、無錫市青年美協理事、西神印社名譽理事。無錫書畫院特聘畫家。

1999年無錫輕工大學法律專業畢業。1998年受業於王朝永先生,2006年赴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進修。2017年入中國美術學院陳大中工作室學習書法篆刻。作品發表於《美術報》《中國花鳥畫》《揚子晚報》《江南晚報》等期刊報紙。多幅作品為藝術機構和個人收藏。



Q:首先祝賀你最近連續獲獎(2017年下半年獲「傳承與創新」無錫青年畫家美術作品展優秀獎、「錢窯文化獎·無錫市首屆青年美術作品展」優秀獎)。從某個方面講也是對你繪畫成績的一個肯定吧。我算了一下,你從開始專業學畫到成為一個受到社會認可的畫家,大約就是十年光景吧。在這麼個相對比較短的時間裡取得這樣的成績,與你的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是什麼關係呢?


A:我父母都是工人,沒有什麼藝術細胞,他們的願望和普通的老無錫一樣,希望自己的獨生兒子能夠有一份安穩的工作,朝九晚五,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以繪畫作為職業是他們想也不敢想的。


若說家庭的影響,可能也有一點。我爺爺沈達中先生是中醫,解放前在北門外江陰巷開私人診所,擅長婦科、腸胃疾病的治療兼及針灸、推拿。公私合營後,調進河新布廠當廠醫,退休後還在無錫有名的中藥店大吉春坐堂行醫。醫生職業的經濟收入和文化水平在社會上都是較高層次的。上個世紀50年代,爺爺在勝利門橫街給自家造了三層洋樓,當時站在樓頂能看到市中心的三陽廣場。行醫之餘他還愛唱崑曲、彈古琴。無錫有個古老的藝術社團——天韻社,從明朝就有了,是個崑曲雅集的社團,我爺爺也是其中一員。上世紀六十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時,大家吃飯都成問題,他還有閑情邀一幫朋友在家裡唱崑曲。這是奶奶日後說給我聽的——當年費神弄吃弄喝招待的可是她。爺爺在大家庭里是不苟言笑的,小孩子都跟他有點距離感。那時,晚上放學回家,他就讓我臨帖寫毛筆字,自己在旁邊聽收音機播放著蘇州評彈。再長大點,偶而會帶我去蘇州逛文玩市場買小古董玩。這可能也在我心裡播了種子吧。


雖然有這些條件,但我小時候也跟大部分孩子一樣,只知頑皮,並沒有什麼目標的。雖然在崇安區少年宮學過兩年畫,但也只能說是對寫寫畫畫產生了興趣吧。2000年1月,大學已經畢業的我,應聘進了當時的大國企無錫第一百貨集團,賣過電視機,開發過啤酒市場。可能是自己比較努力又經常在文體活動中展露頭角吧,一年半後集團公司任命我做了團委書記。2005年時,國企改革,我雖然可以留下來,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糾結,還是決定辭職了。我對銷售並不感興趣,總覺得我不能百分百的為此全身心投入,工作之餘,我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窩在家裡畫畫。這種兩頭兼顧的狀態要早做了斷,還是要追尋自己的內心去選擇我的未來。



Q:你辭職的時候,畫畫是個什麼水平呢?你那時就想要做個畫家了嗎?


A:哪裡呵。如果是這樣,辭職就不會糾結了。


上大學時,我的伯父沈均時先生見我喜歡寫字畫畫,覺得我自己瞎摸不是個事,就託人介紹我拜王朝永(又名王東波,原名芝龍。1964年生於無錫,畢業於江南大學美術系,結業於北京畫院研究生班。職業畫家。)為師。師父最初幾年是指導我寫書法,後來才轉為教授中國畫。現在我能找到自己最早的中國畫「作品」是2000年的,學畫的松樹。王老師認為我這個人比較淳樸,又有學畫的天性。「子淳」這個名字也是他給起的,可能是希望我堅守淳樸秉性吧。

開始學中國畫時,按老師的指導,買了些宋元的畫冊臨摹,那時資料遠沒有今天這麼易得。我一邊上班一邊又想著書畫,能弄成什麼樣子?以後能不能以此為生?心裡是沒譜的。那時王老師就慫恿我去考中國美院的研究生,在我聽來是天方夜譚。到了2005年硬著頭皮辭職一搏,去中國美院進修。那時的感覺是從一艘大船上跳上了一條小舢板上,沒有了安全感,未來完全靠自己努力了。現在看來,小船也還挺踏實的。哈哈。


當然,最應該感謝的是我老爹娘呵,他們雖然當時聽說我要辭職是很不情願的,但還是讓我斷斷續續又回到他們那裡做了幾年啃老族呵。還有一個,當時沒有遇到哪位心儀的女孩,沒有談戀愛,不然我可能會被牽拌住的。



Q:哪你是怎麼找到做畫家的底氣的呢?


A:王朝永老師也很少教我技術的東西,我跟他學就是他畫的時候我在一邊看吧,看就是學。我覺得他教給我的主要是方向性的東西。而且他以自己的審美和對美術界的認識給我指出了一條正確的學習路徑,他沒讓我學明清的路數,而是告訴我,你喜歡山水,那就要從宋元入手,從源頭上去學。在這之前,我是根本沒有系統的國畫知識的,只是看了一些爺爺訂的《藝苑掇英》之類的美術雜誌。熟悉王老師作品的都知道,他的筆墨是很精妙的,造型能力也強。另外,他還告訴我,要關注中國畫當代語言的表現手法,關注那些入古出新的山水畫家,比如何加林、林海鍾、張偉平、鄭力這些畫家吧。當然,那時我還根本看不懂他們的畫,但他們已經成了我追星的目標。


2006年1月6日,我去國美報名進修,3月份正式負笈泉唐。在學習了近半年後,我開始思考進修之後的方向,決定還是考研吧!我請任課的周小庄老師幫我聯繫了林海鍾老師。帶著畫到清波門附近一棟民國老房子里拜訪了林老師。林老師當時的一句話給了我莫大的勇氣:你的專業水平,在我今年教的本科畢業班中,大致是中上游的。我一聽這話,當時激動的有點出汗,感覺國美很近了。自己的努力可能有機會。我至今都認為,畫畫,還有從事其他的藝術活動,天賦是相當最重要的。



Q:那你最後還是沒能考上研究生呵,你「杭飄」這幾年有什麼收穫?還是失望更多?


A:是的。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吧,我就一門心思備考國美山水畫專業研究生。專業課應該是可以的,主要就是文化課,文化課里的英語。難啊。可謂屢敗屢戰,連著考了四年。2010年終於文化課、專業課單科和總分都過了線。可能還是自身以外的因素吧,還是功虧一簣了。但有了這個經歷,自己的專業能力卻是得到了很好的檢驗。三十多歲了,雖然無奈,但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我也必須要想通這個道理吧。回到無錫我就結婚了,正式開始了職業畫家生涯。


Q:那你現在能夠靠賣畫謀生了嗎?

A:我第一次賣畫是2008年,有人看中了我的一張畫,大約兩平尺吧,我收了四百元,開心死了。當時想,好呵,我的畫終於有人要買,而不是「送」了。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職業畫家必須經過一段痛苦而又漫長的煎熬過程,現在畫畫當然是我的主業,周一到周五,每天午飯後去畫室,工作到晚上十一點左右回家。周末時間也教十來個小孩畫畫,畢竟我畫畫還沒有那樣忙吧。教孩子們畫畫,我希望能把自己學畫的體悟傳給他們,讓這些熱愛書畫的孩子起手的路子正一些,培養他們會區分好壞的審美眼光。當然,在教孩子畫畫的過程中,他們的童真天性也會給我一些啟發。


Q:看你的作品,題材比較多,畫法也差異很大。有的很「古」。有的則能看出有你自己的東西,有一定的實驗性。你有明確的創作方向嗎?


A:真正的藝術家,他的藝術追求永遠是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就是說我有一部分畫是滿足我自己而不是任何別人,跟市場無關,是很純粹的。但另一方面,我又是職業畫家,要靠賣畫來養家糊口的,需要畫雅俗共賞的題材。但我覺得,即便這類題材也要畫的與眾不同。我有時與原先商業系統的老朋友聚會,也和他們開玩笑,我說你們賺前半輩子的錢,我賺後半輩子的錢。我的個人藝術語言還在探索中,還會有不斷的變化和調整,這真是一輩子的事。語言是有程式的,但是不能頑固不化,畫畫就是讓自己開心,當然痛苦相隨。



Q:你剛才說到國畫的程式化問題,中國傳統藝術都有「程式化」這個特點,但在現代人看來恐怕會與「創新」「變化」這樣的時代審美有衝突,程式在許多畫家那裡就是僵化,全國多少畫家都在畫著幾乎同樣的題材。你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A:古代的繪畫現在看來是程式,但程式化是後來學畫人不動腦子,一味摹古搞出來的,但凡美術史上的頂尖大畫家,他們都是學程式而能轉化,形成自己的語言,而非固守不變成為程式化。


傳統題材的「程式」還有一個審美習慣的問題,像山水裡總是配上高士啊、漁翁啊、僧道啊之類,這類畫它反映的是中國人骨子裡渴望結廬人境,實現與世無爭的田園夢想吧。雖然時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只要中國人繼續在讀陶淵明、王維的詩,他就仍然保有這種情懷。田園夢是許多中國人永遠的烏托邦。表現題材可大可小,表現的物像可新可舊,關鍵還在畫家本人,如何去表現,怎樣去表現,這關乎畫家的語言歸納和轉換能力,應該說是一種綜合能力吧。



Q:國畫的「時代性」和「創新」是個老話題了。近年來,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國畫家、甚至是西畫家,在學習、借鑒古代繪畫傳統出現了「逆向」的「回歸」,特別是一些人把傳統畫家的某些技法、「筆墨」誇張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認為宋元以後的畫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你是怎麼思考這些問題的?未來走向大致是什麼樣的呢?

A:中國畫、西畫的根本差異,在於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看世界的方法,它們又是由對客觀世界的印象和畫家個人主觀的想法所決定的。對於我來說,我的作品肯定是反映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江南風貌。在技法的運用、畫面構成上,我儘可能的中國化。語言的「中國化」是我的追求,是根本性的審美和創作追求,盡量做到「隨心所欲不逾距」。既有程式又不「化」,在這個大的程式之內,再努力找到一套自己的繪畫語言,這是個努力方向吧。目前還在「做加法」的階段,凡對我有用、我又喜歡的都拿來。然後再是「做減法」,把學習的痕迹去掉,化為自己的東西。至於一些畫家學習、模仿西畫的構圖方式,我並不感冒,我要做的是如何在我理解的好的筆墨和物像的結合和表達上找到一個好的節點。但既是畫中國畫,那怎麼樣也是該用中國式的表現方式呈現出來。


【採訪者:汪自力,徽州人,1964年生。職業媒體人。曾出版文化專著《李正治園》(中國建工出版社,2013)、《民間藏曆代押印圖錄》(九州出版社,2017)。】


2018/1/10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圖文由作者提供

插圖皆為沈子淳繪畫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藝會 的精彩文章:

看,那是四張不同的臉!中國唯一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商代晚期大禾人面鼎

TAG:樂藝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