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自汗,不止是更年期綜合征
失眠自汗在現在越來越多見,尤其是中年女性,現代醫學對見此證者,統稱『更年期綜合征』,是絕經前後內分泌紊亂導致的。
但是,中醫學認為,並沒有那麼簡單,並且對此癥狀有其獨特的見解。
那麼在中醫方法和理論中,有什麼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方法呢?
跟隨小師妹一起來看一下吧!
關於失眠
《內經》 中稱失眠為「不得卧」、「目不瞑」等,《難經》 將此病稱為「不寐」。
而在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 《傷寒雜病論》 中又將此病稱為「不得眠」、「不眠」等。
但後世中醫統稱之「不寐」。
不寐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病機為氣血陰陽失和,陽不入陰。
宋·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卷一》 論述不寐的病因時說:「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卧則魂揚若離體也」。
肝有邪,魂不守舍,影響心神而發生不寐。
又,脾主運化,藏意,主思;
若肝鬱乘脾,脾失健運,或思慮過度,氣機不暢,以致氣血化源不足,不能養心安神,亦致不寐。所以不寐因肝氣鬱滯而得。
隨著社會發展,競爭日趨激烈,人們面對諸多誘惑、慾望之心急劇膨脹,以及承受著各個方面前所未有的精神壓力,易肝氣鬱結,肝鬱木旺,橫克脾土,而致肝鬱脾虛。
再者,現代人常飲食不節或恣食肥甘厚味,脾胃受損,肝木凌之,致肝鬱脾虛。
關於自汗
《素問·評熱病論篇》云:「汗者,精氣;血者,神氣也,故奪血者勿汗,奪汗者勿血」,精血同源,肝藏血,腎藏精,因此汗出過多,使陰津虧虛,進而導致肝腎精血虧虛。
真陰虧虛,不能斂陽,虛火妄動,迫津外泄則為汗出。
《馮氏錦囊》云:「真陰衰弱,亦令自汗,蓋陰虛則火動於陰位,陰精被火煎熬而出,猶干竹被火燃之,亦有油也。」
《素問·宣明五氣篇》記載:「五臟化液,心為汗。」
各原因導致汗出過多,心液不足,因血汗同源,日久心血不足,因心主血,肝藏血,進而導致肝血虧虛,血虛陰不維陽,虛火迫津外泄;
同時,肝體陰而用陽,肝血不足,勢必使肝疏泄功能障礙,使氣機運行不利,反過來影響汗液的生成與排泄,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加重汗液丟失。
《醫宗必讀·汗》云:「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
由此可見,失眠自汗與腎的封藏、肝的疏泄功能息息相關,所以中醫學認為,失眠自汗,不止是更年期綜合征。
肝主疏泄,藏魂,在志為怒
若肝氣鬱結,疏泄功能不足,則魂不能藏,則致不寐;
肝為腎之子,子病及母則水液失於封藏,則出現汗出異常之象。
脾主運化,藏意,在志為思
若思慮過度,運化功能不足,則水液代謝功能失調,則汗出異常;
脾為心之子,子病及母,見心腎不交之症則不寐。
腎主封藏,藏精,在志為恐
女子至七七之年,則天癸竭,經水斷,腎氣不足,若子臟肝功能不足,肝腎陰虛,陰陽平衡失調則經斷前後諸症顯現。
綜上,失眠、自汗究其根本原因,憂愁思慮等負面情緒難逃關係。
所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減少思慮,不過耗傷心血脾陽才是保持身體健康狀態的根本。
更年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消極的情緒。
如何養肝
1.按摩一個穴位
太沖穴為足厥陰肝經原穴,即原氣聚會之穴,為排肝毒解肝鬱之要穴,按揉太沖可起到很好的疏肝理氣效果。
2.試著改變一下性格
肝屬木,木曰曲直,喜調達
人常謂不藏心事,脫口而出的人為「直爽」,此類人不易肝鬱,往往不易生病。而悶悶不樂,總不發脾氣的人則容易肝鬱。
3.注意睡眠時間
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時間應該為8小時,正常的應該是從23點左右開始上床睡覺了,到了凌晨1至3點鐘是進入深睡眠狀態,這個時辰是養肝血的最佳時間,反之,就會養不足血。因此,人們不要熬夜,不要讓熬夜傷了肝。
4.適量運動
在春季開展適合時令的戶外活動,如散步、踏青、打球、打太極拳等,既能使人體氣血通暢,促進吐故納新,強身健體,又可怡情養肝,達到護肝保健的目的。
5.少吃酸味食物
酸味入肝,食酸過多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特別是對肝火旺的人不好,任何飲食都要講究對症、適量。
中醫學五志:怒、喜、思、悲、恐與五臟關係密切。
所以情緒與五臟功能也息息相關,想要有個好身體,調整情緒調和五臟是不可缺少的。
將文章轉發到朋友圈,讓更多人認識到:失眠、自汗不只是更年期綜合征。
TAG:更年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