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人民日報評論: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人民日報評論: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

一夜的等待,北京只染了一層薄薄的白。相較於大半個中國的飄雪,這座城市顯得有些孤獨。今天,我們就聊聊孤獨。

最近,英國政府為了解決超過十分之一國人的孤獨感,專門任命了一名「孤獨大臣」。翻看地圖,英國作為歐洲大陸邊緣的島國,歷史上曾奉行「光榮孤立政策」,沒曾想現在國民孤獨竟成困擾。專設政府大臣來「終結孤獨」,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也預示著不能忽視侵襲而來的「孤獨流」。

孤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這是個體性的心理感受,但隨著人群擴大、影響加深,孤獨感開始與肥胖、抽煙一樣,成為一項公共衛生課題。有人稱之為「社會傳染病」,孤獨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支煙。如何識別孤獨?如何看待孤獨?如何對抗孤獨?這不僅是個人的事,也越來越成為大家的事,化解這場「心理危機」需要行動起來,不能也不必一個人戰鬥。

說到孤獨,不免讓人想起日本NHK攝製的紀錄片《無緣社會》——沒有朋友和社交,無社緣;家庭關係疏離,無血緣;與家鄉隔離斷絕,無地緣。獨居老人缺少陪伴,空巢青年一人吃飯,忙碌的城市人奔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就連兒童也不例外,2016年英國平均每天有11名兒童因為孤獨而撥打求助熱線。跨越各個年齡階段,孤獨成了當代生活的可悲現實。是我們與社會無緣,還是社會將我們拋下,需要審慎地從社會生長機制與個人發展路徑中找尋答案。

人民日報評論: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談到孤獨,社交總是相伴隨的話題。有人說,人們感到孤獨的重要原因在於社交能力的蛻化。這種觀點很容易被接受,畢竟不與他人交往,就很難建立起健康的社會聯繫,遇事時打開通訊錄,自然找不到可以撥通的電話。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建立起的虛擬社交環境,讓一個人隔著屏幕能得到情緒與心理的自洽,有時舒適,多數孤單。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孤獨者並非沒有辨認情緒等社交能力,而是不會施展。所以,立足社交來突破孤獨者的心理防線,不是要讓他們從零開始學習如何社交,而是想辦法打消社交顧慮,喚醒已有的社交能力,才有利於結交朋友、走出孤獨。

人在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也是在社會生活中「被定義」的過程。也就是說,人需要在社會參與中定位自己。有學者曾總結美國人「獨自打保齡球」的現象,他們發現美國人不願意花時間與鄰居喝咖啡聊天、去俱樂部從事集體活動,而是寧願一個人在家看電視或獨自打保齡球。社區生活衰落,公共參與降低,帶來的是交往成本提高、社會資本流失,從這個意義上看,改變「獨自打保齡球」的孤獨,不妨從動員公共生活、繁榮社區生活開始。

換個角度看,如果說孤獨是一種空虛,那麼讓自己充實起來,不用社交也可以消除孤獨感。在日本,有一檔很受歡迎的廣播節目叫「聽眾的明信片」,讓聽眾談生活、談感想,而出現最多的話題是身邊的動植物和四季的變化。這或許也能為我們抵抗孤獨提供鏡鑒——用心體會周遭的事物,形成個人與世界的對話關係,這未嘗不是一種陪伴。

人民日報評論:別做一隻孤獨的「旅行青蛙」

這幾天,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火了起來。遊戲中的電子寵物青蛙,總是一個人在生活和旅行,有人對青蛙說,「沒有小朋友跟你玩嗎,不要這麼自閉,多認識些朋友有好處」。佛系的玩家、孤獨的青蛙,簡單到沒有互動的遊戲,對於既想要獨處又害怕孤獨的現代人而言,或許也是一種治癒吧。

這正是:隱形自孤獨,莫若尋知音。大家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7973手游網 的精彩文章:

誅仙手游V10細節號 合歡堆暴傷的正確姿勢

TAG:97973手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