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和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有怎麼樣的人生

《別獨自用餐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已在世界範圍內暢銷十年的《別獨自用餐》

2008年,22歲的彼斯諾覺得管理乏術,但他不想去讀商學院。

接觸到《別獨自用餐》這本書之後,他用書里的理論,制定了「人脈行動計劃」。

他花了1.5萬美元,包下了一個滑雪場,請了一批成功的企業家,免費滑雪一周。

一周之後,彼斯諾與前來滑雪的商界大咖,都成為了朋友。客人彼此之間,也組成了一個讓他們終身獲益的圈子。

《別獨自用餐》這本書,指導和影響了無數像彼斯諾一樣,想要有一番成就的年輕人,尤其是本身沒有人脈、沒有背景的窮小子們。

這本書由基思·法拉奇和塔爾·雷茲合著。從2005年出版以來,就持續暢銷。基思·法拉奇是柯林頓和希拉里智囊團中的人脈大師。他經過20年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成功,85%歸功於人脈關係。塔爾·雷茲是一名編輯,為《耶路撒冷郵報》、《舊金山紀事報》等報紙供稿。

或許你要說,我並不想要從政或經商,只想要過普通人的日子,那這本書對我是否有用?

一個叫米雪的女孩說,以前的她,很少去主動聯繫別人。她躲在自己的王國里,自成一個小世界,很少走出去,也很少讓人走進來。她有自得其樂的時候,但更多時間裡,她覺得十分孤獨。

看了《別獨自用餐》這本書之後,她覺得自己不自覺地變得跟以前不一樣。她經常會聯繫家人和同事,不是為了人脈,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更有趣和豐富一些。

不管是生意還是生活,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總是在於人,在於圈子。

說了這麼多,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本書,看看作者給我們總結了哪些讓人終身受益的社交法則吧。

成功最需要的,是有自己的圈子

法拉奇在開篇,就強調圈子的重要性。

法拉奇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父親是鋼鐵工人,母親是清潔工。

童年時,他曾在高爾夫球場當球童。他通過觀察發現,成功的人越來越成功,富有的人越來越富有。

他由此意識到,他幫著背包的這些富人,他們最強大的力量來自他們的社交圈。而窮人,不僅窮在沒錢,還窮在沒有辦法接觸到那些可以幫他實現願望的人。

於是,他跟每一個他服務的顧客搞好關係,盡心儘力幫他們贏球。

通過這個契機,法拉奇在這些客人的幫助下,成功地進入附近的富人學校,和富人們的孩子一起玩耍。

小小年紀的他,就已經從他的圈子獲益。

後來在他的職業生涯中,他的圈子,無數次幫他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多年後,他總結出一個規律:碰上對的人,以一個對的理由,由他引領進入一個對的圈子。哪怕你從球童起家都沒問題。只要你肯付出努力與汗水,時刻想著別人,就能倚靠越來越大的人脈走向成功。

慷慨待人

法拉奇說,他在給大學生和研究生做演講時,他們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每次他都回答說:「想知道成功的秘訣?沒問題,成功的秘訣可歸結為一個詞——慷慨。」

大家都很樂意接受別人的慷慨,但前提是你要主動走出去尋求別人的慷慨。

關係靠信任來鞏固,公司靠信任而成立。

套用肯尼迪的一句話:要贏得信任,不是問別人能為你做些什麼,而要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些什麼。

換句話說,誠交流的價值不在於貪婪,而在於慷慨

只有學會了慷慨待人,將自己的圈子推薦給別人,你才能擴大自己的圈子。

你幫助的人越多,你所得到的幫助也就越多,然後你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在現在這個時代,競爭力是靠不斷提高關係質量得到的。

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

在寫下自己的目標之前,你必須搞清楚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否則,從一開始,你就會發現自己正在走向一個自己根本不想去的地方。

50%的美國人都覺得自己工作得不快樂,其中有很多人的工作還相當出色,只是他們做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

陷入這個境地的原因不難理解:工作、事業、家庭,人們總是需要做很多決定,他們時常感到手足無措,因為可供選擇的東西太多了。最終,我們做著自己缺乏天分、根本不擅長的職業。

我們很多人都做著那些容易出人頭地的工作,而忽略了一些非常關鍵的問題。

你曾坐下來,好好想過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嗎?你擅長的領域是什麼?你想得到的又是什麼?阻礙你前進的困難是什麼?

很多人都不曾想過,他們只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而不先花時間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

20世紀初,約瑟夫·坎貝爾剛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他的激情就是研究希臘神學。當被告知學校里根本沒有這個專業的時候,他便給自己做好了打算。

畢業後,他搬到了紐約市郊一個小木屋裡,開始了從早上9點到晚上六七點的寒窗苦讀,這一堅持就是5年。

蝸居在小木屋中的坎貝爾成了一個學富五車的人。

但對於希臘神學愛好者來說,他們並沒有特定的職業發展道路。對於要做什麼工作,坎貝爾還是毫無頭緒,但他一直沒有放棄對希臘神學的愛。

當時,遇到他的人無不被他的智慧與激情所折服。後來,坎貝爾應邀到薩拉勞倫斯學院演講,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的演講。

直到28年後,他已經成為一位著名的神學作家和教授,在第一次遭受挫折的同一所大學,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未雨綢繆

為老闆好好工作肯定是最重要的,但抽時間打理好工作以外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去關注你老闆不曾涉足的行業,但當你在某方面的積累不足以出去單幹時,你最好待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

如果你已經形成了一個圈子,而圈子裡的人見識過你的工作能力,信任你,那麼你就建立了人脈,可以選擇跳槽或單幹了。

別等到失業了才想到去聯絡關係,在辭職前,你可以試著從你的熟人中發展出一個真正的客戶,這樣做的好處是,他不僅能付你報酬,還會向他人推薦你優質的服務。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向你的老闆辭職了,當然,能把你老闆發展成你的客戶就更好不過了。

只有在這個時候辭職,你才會只賺不賠,毫無風險——你身後有一幫人,他們可以幫你開闢一條全新的職業道路。

別做社交傻瓜

「你們一定見過這樣一群人,他們通常一手端著馬蒂尼,一手拿著名片,一出口就是演練了無數遍的公式化推銷語。他們老是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宴會,尋找可以上鉤的大魚。他們虛偽、無情、野心勃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法拉奇說,「一說到社交,人們腦子裡大概就會出現上述情景。在我看來,這種熱衷於蜻蜓點水式的社交,只知道發名片的人根本沒有掌握真誠社交的精髓。他們那一套根本不頂用,因為在建立關係時,真誠才是第一位的。」

通常情況下,人們面對上司是一張臉,面對下級是另一張臉,面對朋友又是另一張迥然不同的臉,這種行為實在可笑。

如何避免成為社交傻瓜?

法拉奇給了以下幾條建議:不要閑談,不要過度依賴八卦,別空著手去聚會,不要捧高踩低,坦率做人,不要太追求高效率。

為了說明在社交中真誠的重要性,法拉奇舉了凱瑟琳·格雷厄姆的例子。

凱瑟琳在丈夫去世後,不得不從家庭主婦變成一名出版商人。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凱瑟琳用同情心、善意和真誠來經營,最終,《華盛頓郵報》在她手下成長為全美最成功的報紙之一。

凱瑟琳的例子,揭示了一個與人交往的真理:最棒的社交達人根本不社交——他們與人為友。

正因為他們對任何人都那麼友善和藹,大家才會尊重他們,信賴他們,這種廣泛的影響力只是水到渠成的一個結果,而不是精心策劃的目標。

對凱瑟琳來說,友誼就只是友誼,不是用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工具,她和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的友誼便是最好例證。

做好準備工作

你遇見誰,怎麼遇見他,以及見面後給對方留下的印象,都不應隨便應付了之。

正如丘吉爾所說:「即使你不是個天才,做好準備工作也會讓你看起來像個天才。」

法拉奇說,他在見他想認識的人之前,會先搞清楚他們是誰,他們的職業是什麼,他們最關心什麼,他們的目標是什麼(無論是職業目標還是非職業目標)。

準備一張紙,在上面記下他們的基本情況:本質上是怎樣一個人,原則是什麼,有什麼讓他感到自豪的成就。

當然,如果你想和他們建立深層次的關係,你還得關注他們公司最近有什麼新鮮事,他們上季度的成績怎樣,公司推出新產品了嗎。

相信我,最令人們上心的事就是他們的工作了,如果你準備得當,和他們聊一些內行的話題,他們肯定立刻對你產生好感。人最深層的本性就是受人欣賞。

如今,做這種準備工作非常簡單,但這麼做的人少之又少,你可以從下面幾個方向入手——谷歌搜索,看他們的領英、推特,對方公司公關部門的文獻,以及年報。

別獨自用餐

人際關係網的流通就跟那些在好萊塢想要成為明星的人一樣:沒有存在感比失敗更糟糕。

也就是說,你要時不時地去跟其他人接觸,早餐時間,午餐時間,隨便什麼時候。

這也意味著即使一周內你有一個會面失敗了,還有其他六個約會正排隊等著你。

在建立人際關係網時,要記住:最重要一點,絕對不要玩消失

將你的社交活動、會議甚至是日程表都安排滿。要想前途坦蕩,你必須努力工作,時常在你剛剛建立起來的人際網中確立存在感,並且要積極活躍。

法拉奇給我們舉了下面這個例子。

「我曾經有幸陪同當時還是第一夫人的希拉里·柯林頓,乘坐C-130運輸機多次往返於西南地區參加一個又一個的政治活動。

希拉里夫人早上五點鐘起床,早餐過後便回撥電話給東岸(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其位於美國東岸)。

她每天有四五個演講,以及參加一些雞尾酒聚會,在這些聚會上她還要跟很多人交流,此外,還需要登門拜訪一些朋友。

就那一天,她肯定與2000人握過手。

到了晚上,我們大部分隨從終於『爬回』了『空軍一號』,希拉里夫人又跟同事聚在一起,開玩笑,聊一聊這一天發生的一切。

輕鬆休閑大概一個小時後,希拉里夫人又接著安排第二天的計劃。

不論你的政治傾向是什麼,這種工作態度和職業操守都值得你敬佩。

令我驚訝的是,整個旅程中她竟然能記住那麼多人的名字。在我們出行的那一隊里,我花了很長時間才記住每一個人的名字。」

除了以上幾點,法拉奇還建議我們,在有了自己的圈子之後,要注意拓寬自己的社交圈,並且要把圈子裡的交情由淺變深,另外還要注意抓住邊緣社交,等等。

邊緣社交指的是我們通過科技接觸到的一些自己圈子之外的人,比如我們並不認識的微信好友、網紅們的粉絲,或者是郵件、推特、領英上的朋友。這樣能夠幫助我們擁有一個越來越大的朋友圈和社交圈。

在社交媒體時代,邊緣社交變得很重要,怎麼重視都不為過。

果你能有效地控制邊緣社交,你會及時得到與你相關的重大信息,而且常常出乎意料。

這本書里的精華內容,我們就分享這些。如果你對社交感興趣,或者你想要成立自己的商業帝國,那我強烈推薦你去讀一讀這本書。

法拉奇不僅給我們總結了成功社交的條條框框,還舉了許多鮮活的例子,比如美國總統柯林頓的故事。這些例子,深入淺出地給我們演繹怎樣才是成功的社交,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不免拿來對照自己的經歷。

我去公司應聘,根本沒有認識到,搞清楚公司的文化有多重要。以至於當面試官問到有關公司的理念時,我無言以對。

我也總是記不住別人的名字,以至於去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融入總比別人慢了半拍。

至於拓展自己的圈子,則是我最弱的地方。

以前我總覺得,跟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相處,就是巴結逢迎,所以,我總喜歡混跡在跟我一樣的小職員圈子裡。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成功的社交,是幫助別人成功。只要我們真誠付出,別人也許並不計較我們的地位高低。

就像作為球童的法拉奇,他幫波蘭特太太贏球,就是他的「付出」。波蘭特太太給法拉奇的回報,則是給他介紹更多的客人,讓自己的兒子們跟法拉奇做朋友。

法拉奇說:「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善於社交的人,畢竟,一個來自賓夕法尼亞農村的窮小子都能做到,你也能做到。」

法拉奇提出的這些讓人終身受益的社交法則,徹底改變了我思考人脈的固定方式:

有時候,困境不是因為缺錢、缺技術、缺管理,而是缺拉你一把的人。圈層是需要規劃和經營的。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五十三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攝圖網

*文:沐兒,慈懷讀書會專欄作者,旅居歐洲,走過30多個國家。

今日話題

看完這篇文章,你對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有了新的看法嗎?文章中提到的社交方法,你贊同嗎?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長按以下助手二維碼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優雅的菊,尚武的刀

TAG:慈懷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