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代火器裝備和發展的真相

清代火器裝備和發展的真相

大沽口炮台難得一見的真實情況,裝在鐵制炮架上的克虜伯重炮。

國內的戰爭博物館多缺乏專業精神,隨便製作個水泥基座,就將古炮炮身放置上面展出。給遊人造成一種錯誤印象——朝廷軍隊火炮的射向、射角均是固定的。

一般來說現在很多人認為清朝不重視火器的發展,在康熙時代後期開始重弓馬輕火器,使得朝廷軍隊一直以冷兵器為主,火器則逐步荒廢,到鴉片戰爭時清朝火器水平連明朝都不如,已不知火器為何物,於是手持刀矛的朝廷軍隊在洋鬼子的火器面前一敗塗地,這就導致了戰爭失敗,也就是說朝廷軍隊失敗是因清朝保守頑固在對火器發展不重視,甚至是害怕火器技術發展使滿人的弓馬優勢受到威脅,而有意扼殺火器的發展,只重視弓馬肉搏,這就使中國的火器技術大幅度衰退,從而遠遠落後於西方,最終導致了鴉片戰爭失敗,使清末的中國落入一個黑暗時代。一句話是因滿人重騎射,輕火器造成了中國的火器技術大幅度落後於西方。

然而事實卻正好相反,滿洲人才是最重火器,至於弓馬騎射,刀矛肉搏才是滿洲人荒廢最快的項目,朝廷軍隊對弓馬騎射,刀矛肉搏訓練的荒廢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速度,放眼地球全球都找不到第2家,可以說朝廷軍隊在鴉片戰爭時期甚至鴉片戰爭之後,一直是全球火器作戰思想最嚴重的國家,幾乎完全廢除了肉搏戰,根本就沒有肉搏戰能力,打仗全靠火器對射。如果朝廷軍隊真是弓馬立國,騎射為主,那鴉片戰爭反倒不會失敗。

朝廷軍隊對火器特別著迷早有傳統,早在後金時代朝廷軍隊就表現出了對火器發展使用的強烈興趣,對火器技術的興趣以及接受使用的興趣高的驚人,遠遠超過了明朝。要知道那還是在朝廷軍隊肉搏戰能力的鼎盛時期,放眼天下當時朝廷軍隊肉搏戰能力幾乎無人能及。明朝其實早在正德時期就已經充分了解了西洋火銃的厲害,但引進西洋火銃進行仿製使用的興趣卻低的驚人,無論佛郎機還是紅夷大炮,引進過程都是一波三折,緩慢遲鈍,至於對佛郎機與紅夷大炮的發展改進,則根本等於0,不但如此從購買到洋炮到在戰場上使用洋炮也是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紅夷大炮買到後,在倉庫里一放竟是好幾年無人問津,形同廢銅爛鐵。

關於明朝引進使用西洋火銃紅夷大炮的實際情況是,早在1607年(萬曆35年)明朝就有個別朝臣提議引進紅夷大炮,然而遭到眾多反對無果,購買紅夷大炮的提議無疾而終,1618年(萬曆46年)後金大軍大舉入關劫掠,次年1619年(萬曆47年),後金大軍在薩爾滸大戰取得決定性勝利,關外戰局岌岌可危,就在這時,明朝仍不願意購買紅夷大炮。直到1623年(天啟3年)明朝才勉強同意了進口紅夷大炮,然而就在當年葡萄牙人把紅夷大炮從澳門拉到北京演放後,明朝內部爭議再起,焦點並不是有門紅夷大炮發射時因被強令裝入過多火藥炸裂,而是「洋銃若能護國,吾輩成何」的大大國體問題。因此明朝購買的紅夷大炮又被拉了出去,遠遠的丟在廣州的庫房裡。

直到1625年(天啟5年),因關外戰局極其危急,這才把紅夷大炮啟用並送到了關外戰場,並在次年1626年(天啟6年)寧遠防禦戰中起到了極大作用,從此明朝才開始大量購買並仿製紅夷大炮,但火炮要想有效運用,必需要有正確的瞄準施放的方法,此外紅夷大炮的快速部署也需要機動性好的炮架,然而這紅夷大炮正確的瞄準施放的方法,明朝一直是不甚熟悉極少掌握,基本就是胡亂髮射,威力有限,唯一一支接受過葡萄牙人秘本傳授,勉強可以比較正確的瞄準施放紅夷大炮的部隊在1631年(崇禎4年)又叛亂了,到1633年(崇禎6年)乾脆跑到大清陣營去了。至於炮架由於沒有引進,都是按當時西洋船炮的架子模仿,是個厚重的大木頭墩,裝了4個實心小木輪,發射時還要打樁綁繩固定,調整發射方向極為困難,並且火炮射角不可調,實際只是架在城牆上或要塞里防禦,要麼就是用來攻城才有威力,野戰是沒用的,而且部署速度緩慢。從1607年有人提出購買,到1624年才開始購買,用了17年時間,而從1623年買到,到1626年首次使用,又是3年時間,也就是說整整用了20年時間,明朝才接受了紅夷大炮!!!

至於對紅夷大炮的技術改進,無論是從生產方面還是設計方面,明朝從未有過。並且產量與購買量都極少。如果說當時明軍肉搏戰能力極強,而火器的威力又不足以制止肉搏戰,那麼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明朝對紅夷大炮的排斥或不重視還情有可原,問題根本不是那麼回事,明軍在與後金八旗軍的肉搏戰中一敗塗地,關外戰局一直是在惡化。

而後金/朝廷軍隊對火器的態度則完全相反,1621年(天命5年)八旗軍攻打瀋陽還沒可攻城的火器,同年攻打遼陽就用了炮(繳獲的明炮),1622(天命7年)已經開始自製火炮,火炮裝備有了具體規定:管四千人的漢官準備大炮十門,長炮八十門,管三千人的準備大炮八門,長炮五十四門;管二千人的準備大炮五門,長炮四十門。1623年(天命8年)出征蒙古昂阿貝勒,炮隊已經完備,可以隨隊出征,可見炮架問題已經解決。自遼陽戰後,明軍火炮優勢已經全無,明軍能造的所有類型火器,後金已經全部可以掌握自製,這也是後來明朝終於下決心引進紅夷大炮的原因之一。1626年(天命11年)首次遭遇紅夷炮,由於射程與威力差距太大,導致滿軍炮隊無從發揮威力,又由於此炮架在城牆上,滿軍未能繳獲,所以無法仿造。1627年(天聰元年),皇太極再打寧遠,依然失敗,仍不知紅夷炮底細。

然而1630年(天聰4年),海中竟潮出銅炮1位,正是紅夷大炮1門!!!這是後金/清所掌握的第1門紅夷大炮,皇太極大喜張榜懸賞,前後徵得17名鑄炮能手,各施手段參照海中潮出的那門紅夷大炮進行仿製,其中漢軍旗王天相與金世祥的製造方案被採用,尤其是正黃旗漢軍王天相發明的工藝,成功的把以前用於製作小銅器的失蠟法轉用於紅衣大炮的製造,並且通過對火炮不同位置的退火處理,制出的火炮是鋼炮,比當時的銅炮鐵炮優越的多,在1631年(天聰5年)正月初八用其工藝所制出的第1門紅衣大炮問世,被命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至此,後金鑄炮技術已經獨步全球,所鑄火炮性能已超越當時西洋火炮。

第1門「天佑助威大將軍」試製成功後,對性能感到滿意的滿軍立即停止了其他火炮的製作,開始大量製造「天佑助威大將軍」,當年第1批就製作了40門「天佑助威大將軍」,炮架先進,高低角可調,轉向也方便,並有瞄準裝置。「天佑助威大將軍」試製成功後,後金就立即淘汰了舊炮,並設立專門的重軍,將原本散布各旗的操炮漢軍集中,編成了烏真超哈,專職施放紅衣大炮,這樣形成專業炮兵隊,便於探索掌握紅衣大炮正確施放之術,戰場威力也大。當年8月「天佑助威大將軍」就上了戰場,一舉奪取了有紅夷大炮的大陵河。從此明軍配有紅夷大炮的城池,也無法抵擋滿軍的進攻了。

後金/清不但對火器的掌握速度極快,而且技術改良也極快,1630年(天聰4年)意外獲得1門紅夷大炮,1631年(天聰5年)就生產出了改進型鋼鑄紅衣大炮「天佑助威大將軍」,1643年(崇德8年)更生產出了複合炮身紅衣大炮「神威大將軍」,火炮先進程度世界第一。

在朝廷軍隊入關後,由於有了當時最強大的火器紅衣大炮,所以攻城掠地橫掃南明如兒戲,世界最強的火器力量與最強的肉搏戰力量相結合,自然是勢不可擋。清朝初期,朝廷軍隊入關後,順治時期朝廷軍隊滅南明收新疆,因此火炮技術繼續發展,此時期朝廷軍隊的火炮裝備數量有增無減。康熙時期的初期則太平了一段時間,清朝的火炮製造生產速度放緩,但隨著三藩叛亂,朝廷軍隊戰事再起,火炮生產數量再度大增,朝廷軍隊平三藩,平噶爾丹,並西藏,並青海需要輕炮,而驅逐沙俄,滅鄭氏則是需要重炮,此一時期清朝的火炮種類迅速增多,在重炮方面,制出了當時最好的鑄造火炮「武成永固大將軍」,輕炮則五花八門種類繁多。

微信號:吉祥滿族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滿族 的精彩文章:

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TAG:吉祥滿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