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朝兩征日本失敗,原來不是因為神風,而是另有隱情!

元朝兩征日本失敗,原來不是因為神風,而是另有隱情!

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從未對日本的領土產生過興趣。但在元朝建國之初,元世祖忽必烈卻突然對這個島國發生了興趣,7年之內連續兩次發兵攻打。而更加詭異的是,當時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元朝大軍,竟然兩次攻日都遭遇慘敗,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原來元朝攻日竟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喜歡歷史的人一定都知道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二戰末期,日本在敗局將定時組織了一批年輕人,作為敢死隊駕機衝撞美軍艦隊。而這個敢死隊之所以叫神風,是因為在七百多年前,元朝入侵日本的過程中,元朝艦隊因暴風而毀滅,日本人因此將神風視為其開國群主神武天皇顯靈,所以才會在二戰即將失敗時妄想通過「神風」再創奇蹟。

神風幫助日本戰勝元軍?也是也不是

元朝建立之後,始終將滅宋作為頭號目標。一切軍事行動也都圍繞滅亡南宋進行。但在滅宋戰爭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忽必烈卻別出心裁,打起了跨海入侵日本的主意。但細說起來,忽必烈這兩次征日的動機都很可疑。因為公元13世紀時,人類尚未進入航海時代,海島國家並無太大經濟和政治價值,對陸地上的人們並沒有什麼吸引力。所以中原王朝在元朝之前和之後從來也沒有對進攻日本有過任何興趣。即使是喜歡征伐四方的唐朝,在佔領朝鮮半島之後,曾大敗想趁亂入侵朝鮮半島的日本艦隊,但之後也並沒有乘勝越過窄窄的對馬海峽,染指日本本土。至於後來,唐朝向西一路發展到今天的伊朗境內,也沒有對東邊這個海島鄰居產生過什麼興趣。究其原因,其實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基本性質決定的,日本列島多火山地震,氣候惡劣,可耕地很少,其實對中國王朝是沒有任何吸引力的。

但到元朝時,忽必烈似乎突然對日本產生了莫名的興趣。有人或許會說因為蒙古人嗜戰成性,看見哪不服不打就難受。但當時的蒙古人雖然好戰,卻也不是沒有任何理性的。他們好戰是因為那個時代正好是草原騎兵的黃金時代,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使蒙古騎兵在當時的歐亞大陸擁有了最強的戰鬥力,所以他們確實可以不付出太大代價就佔領廣大領土。

可是去侵略日本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蒙古騎兵在海上戰鬥力等於零,即使登陸,日本沿海的地形也沒有可供騎兵施展戰鬥力的開闊平原。元朝在滅宋最後幾年其實早已佔據了幾乎所有陸地領土,只是南宋殘存的一點海軍在沿海打游擊都讓元朝非常頭痛,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崖山得勝。當時的這種海軍戰鬥力,入侵日本根本沒有勝算,甚至可以說是必敗的。

襄陽之戰後,呂文煥招降了大量南宋軍隊

但忽必烈還是兩次讓自己的軍隊去送死,這是為什麼?其實這兩次入侵,恐怕還是和元朝滅南宋期間的兩個重要事件在很大關係。元朝兩次入侵日本分別是公元1274年和1281年。而在此之前一年和兩年,在宋蒙戰爭中分別發生了兩個重大轉折,即襄陽之圍結束和崖山之戰。這兩個事件除了元朝勝利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有大量宋軍投降。其中襄陽之圍經過六年苦戰,以襄陽守將呂文煥率部投降告終。而之後呂文煥為元廷所用,作為元軍先鋒,為元廷招降了自己的老部下及其部屬,對元軍能夠迅速在襄陽之戰後佔領南宋首都臨安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崖山之戰前後,元朝也收服了大量南宋軍隊。

崖山之戰前後,也有大量宋軍投降

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大規模戰爭之後,如何處理戰爭遺留的軍隊和將領都是很大的問題。中國歷史上秦軍坑殺趙軍,朱元璋殺功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等都是與此有關的事件。元滅宋是一場規模超大的戰爭,期間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大量南宋降軍如何安置。這時候忽必烈就想出了這個損招,讓他們去打仗,但不是打陸地上的敵人,而是跨越作戰,去打日本。

我們只要看看兩次侵日的兵力構成就可以了解這一點。第一次侵日,3.2萬元軍中,漢軍佔了2萬人,佔比超過60%,而且另外還有5000軍隊是高麗人,一樣是忽必烈希望消耗的力量。而第二次侵日光南宋降軍就有十萬人,其它軍隊則寥寥無幾。看到這個兵力構成,忽必烈打的什麼算盤恐怕就非常明顯了。其實他完全知道憑當時的海戰能力,想跨海擊敗日本這樣多年尚武,並且有完整政權體系的國家根本不可能。但他仍然兩次這樣做,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消耗襄陽之戰後和崖山之戰後收編的大量南宋降軍。

當然當時的日本人未必能夠明白忽必烈的意圖,而且無論忽必烈的目的如何,日本人看到的就是大量元軍來襲,那就只能是死戰了。結果正好海風就給元軍造成了毀滅性打擊,但其實這種海風恐怕並不罕見,當時船隻的跨海能力本身就極弱,大規模軍隊跨海航行不遇到海風襲擊才是罕見的情況。但既然是海風的作用,就當是天神幫忙吧,正好還有利於統治,所以平常的海風才成了日本的千年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桃花石雜談 的精彩文章:

曹操運氣如果再好一點,或者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曹魏的命運是否會不一樣?

TAG:桃花石雜談 |